分享

存书还是毁书:《四库全书》是福还是祸?

 昵称27106408 2016-09-29

承德避暑山庄里的山林湖泊之间,有一座小院子并不起眼,但是在文化领域内的意义却非比寻常。

它叫“文津阁”,是存放《四库全书》的地方。

存书还是毁书:《四库全书》是福还是祸?《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主持之下,由纪昀(纪晓岚)为首的数百位高官、学者,耗费13年时间编成的一部丛书。

存书还是毁书:《四库全书》是福还是祸?为什么以“四库”为名呢?因为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就是分为经、史、子、集四库。把“四库”出成一部“全书”,正是乾隆皇帝的文化野心所在。

的确,《四库全书》包罗万象。作为“丛书”,它并不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单一主题著作,而是将天下图书搜集整理,汇集而成。《全书》中收录了3500多种书,有7.9万卷之多,分装为3.6万册,总字数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所以才敢叫做“全书”。

这么大部头一部书,光抄书的人都有3800人,可见是多么地卷帙浩繁。“盛世修典”,只有太平年代,物产富足,才供得起这么一大帮人经年累月聚在一起,编书、抄书。所谓“康乾盛世”,正是需要这么一件文化盛事,方能给皇帝的颜面,增加一抹光辉。

存书还是毁书:《四库全书》是福还是祸?但就是这样一件“文化盛事”,却又同时堪称一场文化浩劫。

首先,是毁书。借编修《四库全书》的名义,乾隆皇帝下令,让各地进献图书。很快,数万种图书纷至沓来,其中不乏珍贵的善本、孤本。可以说,民间藏书,为之一空。但是搜罗来的图书,却并没有都收入《四库全书》。官府审查收上来的图书,不合意的图书一概不录。有些是犯官府的忌讳,有些却是编修官认为图书质量不高,不予录入。有些没有录入的图书,好歹还有个编目,还有迹可循,有些干脆影子也没有。清代文字狱大兴,乾隆年间尤其登峰造极。《四库全书》收录了图书3500种,没有收录的差不多也有这个数,等于说是录一半,毁一半。如此编书,岂非浩劫?

其次,是篡改。就算是被录入《全书》的图书,也难逃一刀。编修官在编书的过程中,依照皇帝的旨意,对所收录的图书,进行彻底的审查,意思不对的,即行篡改。由于清朝是以塞北民族入主中原,所以,所有涉及清朝在关外活动的早年记录,如果没有被销毁的,就都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即使不是在说女真、满族,如“鞑虏”、“胡人”等等的词句,也都要删改。甚至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犯忌讳,也都要改。如此编修,正是毁书。许多书,都是日后从海外寻得其他版本,两相对照,后世才能见到古籍的本来面目。

再次,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明显的错误。乾隆皇帝高度重视《四库全书》的编修,对进度、质量把控很严,最后的定稿都要他来亲自审定。皇帝要审阅书稿,如果书稿质量太好,里面一个错处没有,那皇帝岂不是太没有成就感了?所以,善于揣摩圣意的编修官,就故意在抄书的时候,制造几个明显的错误,以图让皇帝审改的时候挑出来,满足一下皇帝的虚荣心。但问题是,皇帝是多忙的人啊!有时候书稿到了他手上,他连看也没时间看,就大笔一挥,算是通过了。即使是审改了,也有可能会有漏网之鱼,皇帝未必就能把所有的错全挑出来。编修官明知错处还在,可是皇帝审定的,谁还敢动?于是错误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存书还是毁书:《四库全书》是福还是祸?但是,不管怎么说,《四库全书》的编修,还是让许多珍贵的古代文献,得以保存。而且《四库全书》乾隆皇帝下令抄写了7部,除了藏之深宫的4部之外,南方存在扬州、镇江、杭州的《四库全书》,是可以让士子查阅的,也算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