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会把最难听的话,留给最亲近的人?

 自在飞花也似梦 2016-09-29






朋友小F是那种“朋友圈热文”型的女孩。


学历高智商高收入高,肤白貌美气质佳,上下班出入陆家嘴高级写字楼,偏偏还性情随和人缘好。


国庆节前朋友聚餐,正聊着天,小F进了个电话,她用方言叫了一声爸爸,然后起身走了出去。


十分钟以后,小F红着眼睛回来了。


大家都有点尴尬,不知如何开口安慰。


跟小F的优秀一样让她在朋友中与众不同的,还有她对爱情的高要求。今年三十岁的她身边不乏追求者,她也经历了几段感情,但是她还是认为并没有遇到生命中的“那个人”。而因为她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充实,她一个人其实也过得很开心,很少表露出寂寞或者焦虑的情绪。


但是“三十岁还单身”这一点对于小F的父母来说,就不是可以轻松地一笔带过的事了。


一阵沉默之后小F开口了:


“其实这次我没想吵架的。我爸问我国庆回不回家,我说不回去了,跟朋友出去走走。他说他已经给我安排了几个相亲,让我一定要回去看看。我就有点生气了,我早就叫他不要再一头热地帮我找对象了,他觉得合适的标准跟我根本不一样!然后就又吵起来了,每次都是这样,他从来不愿意听听我的想法,只会唠叨身边跟我一样大的女孩子都有孩子了,只剩下我了。我不结婚让他这么丢脸吗?”


“对我爸妈来说,我在上海工作得怎么样,赚多少钱,都是无关紧要的,三十岁还没有结婚这一点就能把我判死刑,我在亲戚街坊眼里就是个没人要的老姑娘!可是我只是想按照我自己的节奏来生活啊,这也有错吗,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理解我呢?”




小F说,25岁以后,她在父母和亲戚朋友们眼中就成了“滞销品”。也是从那以后,她很少回家,因为回家了就总是在吵架。离家的日子里,偶尔的一次视频或者电话,也常常是以争吵结尾的。


争吵的理由非常简单,小F的爸妈想让她回到家乡结婚生子,而小F喜欢在上海的生活,结婚对象宁缺勿强求。


这让小F成为了她父母眼中“不懂事”的孩子。


“他们认为毕业以后回到家乡,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平均年龄结婚、生子,是人生唯一幸福的选择。”


“每次打电话都会变成一次严肃的价值观辩论,然后以争吵收尾。”


“我愿意跟他们分享我的生活和看法,可是他们能不能不要总是用批判的态度对待?”


“你们都觉得我是个随和好说话的人。工作上我的沟通也很有效,无论多奇怪的客户我都有办法谈下去。我不明白为什么,世界上让我最无法沟通的,竟然是我的父母!”


因为争吵,小F跟父母沟通得越来越少。我问她,你上次跟父母说话超过半小时,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小F想了想,摇头说,想不起来了,太远了。




小F的烦恼,是现在年轻人最普遍的烦恼之一。


为什么最亲近的人不能理解你的想法?

为什么每次试图沟通却总是以争吵结尾?

认为对方不理解你的时候,你就真的理解了对方吗?


其实,所有矛盾,90%以上都是沟通造成的。

其实,很多人从未学会如何好好说话。


这个视频记录了几位像小F一样的年轻人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他们当中有30岁未婚的精英女白领,有不愿意继承父辈事业的创业人,有千里迢迢北漂不愿回家工作的女孩,有跟父母出柜希望得到接受的男孩。也许你也会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其实如果不争吵,小F也许也会像视频里的年轻人一样,听到父母这样对她说:


“只要她高兴我们就高兴,只要她快乐我们就快乐。”


“亲人只有一次,就我们这辈子了。不管我们能相处多久,我还是希望大家能珍惜相处的时间。下辈子,不论我们爱是不爱,可能都不会再见了。”


从我们离开家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知识结构、视野、能力、社交范围,都和父母飞速拉开距离。我们的变化越来越快,他们的变化越来越迟缓。有了独立价值观的我们再与父母沟通,也需要新的方法。重新学习如何跟父母说话,就是重新定位彼此的角色。


准备好了沟通的态度,还需要掌握沟通的方法。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就会发现,矛盾的产生往往都是因为沟通,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好好说话”这个技能的。


关于如何“好好说话”这个问题,情商君为大家请到了,华语圈里最会说话的团队



奇葩说三届精英亲自授课

每次6-8分钟课程

不讲长篇理论

针对实际问题给实用技巧

父母沟通、面试、辞职

谈客户、交朋友、撩妹

直接能用上


学会好好说话

生活里会多给你亮很多盏绿灯




点击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