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电影引导孩子的思路和经验

 addccde 2016-09-29

前序:刘海清:本文是朱云龙老师对李老师电影课《四等》思路的指点,我们可以从里面看到朱老师清晰的思路,也可以学到在电影实际教学中该怎样引导孩子的经验。我附在后面,帮助大家理解电影教学的思路。




电影的主题是否合适



李老师的电影课《四等》的引导思路


主题:通过影片,让孩子找到内在动力。


第一个问题,李老师问朱老师,对于这个电影,来讲这个主题合适吗?


朱老师:这个电影,它不是一个正向的,它是一个反向的,让人反思的,你怎么让孩子去找内动力?这个俊浩他最后没放弃游泳,是因为他期待,如果我得了第一名,妈妈就会开心,他就可以自由自在的游泳。


他内心中还是想自由自在的游,但是外面的压力太大,他也没办法。他幻想,我得了第一名后,妈妈就会放过我,我就可以自由自在游泳了。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这是一个很悲凉的现实。他得了第一名后会永无止境,得了这个大赛的第一名,他妈妈还要让他得下一个大赛的第一名,说不定还要拿奥运会的第一名,他是永远不可能挣脱他妈妈、周围人对他的要求。所以,根本无法实现最终的自由自在,因为他妈妈不是得一个第一就了事的人。


你认同吗?如果认同,你准备怎么讲?


朱老师:咱不要谈电影的具体情节对还是错,咱们谈电影课怎么上?谈电影情节对还是错,是内动力还是外动力没有太大意义。




如何把孩子引导电影主题?



电影课到底该怎么上?如果是你,这个电影整个给人一种现实很无奈。你准备怎么样把孩子引到内在动力上?你准备设置什么问题?影片与内在动力相反,你准备怎么讲?没说不能讲。


李老师:通过金光秀和俊浩俩人的被打,分析金光秀不是真的喜欢游泳,他被打后放弃游泳,再没回去训练,说明他不是真的喜欢游泳,而是迫于生计。而俊浩是真心喜欢游泳,被打后毅然游泳,说明是有内在动力。


朱老师:但是你的引导,孩子们可能接受不了。因为,先不说第一金光秀被打。先说俊浩被打,孩子们看到最后,他被打后,当他爸爸说咱换个教练,他很愿意,就是和你的结论不符。你的结论是打他,他也不放弃,可是后来他放弃了。影片中有放弃的一段,你怎么给孩子们解释?如果孩子们看完,发现你讲的给事实不符怎么办?


老师:后来他不是又去了吗?


朱老师:好,后来又去是为了什么?难道是内在动力吗?不是。是内心觉得,如果想自由自在游泳,必须拿第一名,才回去训练。所以你的引导不能达到目的。


再说金光秀:如果按你说的是迫于生计游泳的话,他很有才华,记忆力很好,光靠跟人赌博就能生活了。但是人家离开国家队后,自己还是去训练,还想着打电话,看看能不能把那个教练搞掉再回去,就说明他也是喜欢游泳的。而且后面,他可以干点别的,来生活,但他还是不放弃,不干游泳这一行,就当教练。


那怕过的很落魄,也舍不得丢下,就说明他离不开游泳这一行,他对游泳放不下,很挂念。他如果真是因为生计,像第一名为得到耳机那样,那他离开游泳就去想别的办法得到耳机好了。但是金光秀一直在游泳圈,混成那个样子了,还是舍不得离开,也不想离开。他如果真是没有别的本事的话,就算了。但影片回忆部分给我们展示了他是有其他本事的,长的很帅,记忆力好,还会赌博,如果是为了生计的话,他是有别的选择的。


他的生活非常困窘,他明明有别的方式去混,但他不愿意,愿意这样子自暴自弃,为什么?


很可能因为,之前游泳被打击了,因为那件事彻底自暴自弃了,是吧?那为什么这个事件对他打击那么大?因为他喜欢,这也是一种解释。


他本身是不守常规,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并不是那种死训练,死读书的书呆子。他能够不断打破规则,这种人有社会生存基础。换句话说,他有能力,但他不去,更有一种可能性是这件事困住他了,游泳困住他了,因为他在乎。他要不在乎的东西,其实困不住他!也可能他不服气,想训练个学生出来(有人说电影中如何如何,朱老师提醒我们,讨论电影情节有用吗?对我们没有任何帮助。)


关键是你怎么引导孩子实现你的目标,要回到主题上。


你现在的方式是无法让孩子发现内在动力的,因为电影传递的都是外在压力。如果你还想这样讲,怎么达到你的目的?


大家可以替他想想办法。(省略)


朱老师:你想,你要按内在动力来讲,你首先要明确,这两个人有没有内在动力?坦白的讲他们俩都有内在动力(金光秀和俊浩)


(1)让小孩子明白,这两个人都是有内在动力的,他们都喜欢游泳。或者说,别人就算不管他,他也会游泳。


(2)让孩子们明白,我们就算有内在动力,但我们有惰性,我们可能面对困难会逃避。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惰性。


(3)接着探讨,他们有内在动力,但他们也遇到了困难。面对困难,他们的教练是怎么处理的,你认为他们的教练处理的方法,认不认同?如果不认同你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然后,最终引导,我有学习愿望,同时呢,面对困难,我应该怎样让老师来帮助我克服我的惰性。


教练打合不合适?孩子们会说不合适,大了,有人会说它没有规则意识等等。那咱们怎么办?小时候就打,就要克服这种惰性。


俊浩被教练打,看为什么打,给孩子分析下:


因为,这个教练对之前他的教练打他很在意,他很后悔离开了游泳队。因为他常说“因为你错了才打你”,他对被打很在意,他后悔没早点打他。所以这个东西是他心里挂碍的东西。他不懂教育,没有别的方法,只会把自己的经历给别人,以为应该打。但他不知道,他金光秀和这个小孩子是两种人,心态不同,年龄不同,游泳目的也不同,不能随便打。像他这种,我们怎么办呢?

设计一种思路,引到你的教学上来。所有的思路都引到你的主题上(通过外在手段,怎样激发内动力)如果想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你还要设置很多问题,比如,什么叫内动力?等等。


我这样引,是想让孩子知道:内动力很重要,我也喜欢。平时我也会遇到困难,也希望有人来帮我度过困难,不能像金光秀一样半途而废。


(2)这两个教练都不好,那怎么样才能既帮助了他,又让他很舒服呢?老师引导一下。你看,这样子咱们日常学习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困难退缩,你就可以说,你看你遇到困难了,不是说让老师帮助你吗?你别逃避噢,电影课上是你自己出的主意,让我帮助你们度过困难的,这就把教学回归到了实践中。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心喜欢一个东西?




第二个问题,李老师说:金光秀吸烟、喝酒、打牌不能帮助自己的职业,所以判断他是一个喜欢吃喝玩乐的一种人,那么推出他不喜欢游泳。那现在通过您的分析,知道了金光秀是真的喜欢游泳。那我应该怎么把孩子引到内动力上来呢?


朱老师:现在你是不是接受,如果一个人喜欢游泳,那他其他时间1天24小时都要围着游泳转。你是这个观念,还是另外一种观念,这个人很喜欢游泳,但他私生活可以有很多不良嗜好,到底矛盾不矛盾?如果在你那里就是矛盾的,那就是一种讲法。如果在你这儿不矛盾,那是另一种讲法。


李老师:在我这里是矛盾的。


朱老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老师:他真喜欢游泳,把游泳当成自己的目标,那么他做的所有事情都要为他的目标服务,如果做事情有损目标,那这个目标并不是他自己的追求。


朱老师:好,我同意你的观点。不过呢,你的观点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情况。像金光秀,他喝酒也好,打牌也好,根本不影响他的成绩,他没有影响。


李老师:如果他不做这些,他游泳可能会更好。


朱老师:你又没得到验证。人家已经每次都打破韩国纪录了,你还想让人家怎么办?朝着外星人努力?你是很至上,我很欣赏,但人家没有你这样至上。人家就打破韩国纪录就行。对我来说,游泳就是一件小case,每次都得第一,打破纪录。还是稍微训练下就可以,剩下大把的时间,我没事干,人家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难道因为对方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你就说他不喜欢游泳吗?


你先要理清自己的一个观念。你说的那种人也可信,他的所有的做法都在围绕着他的精神追求,没有不良喜好,这样的人是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但是你不能把所有的人都想成是这种人。你可以把你的孩子都培养成这样的人,我觉对赞同,是不是?但是社会上就是有他这种人,就是自己做得很好,很喜欢自己的专业,可能生活一塌糊涂。但是你不能因为他生活一塌糊涂,你就否定他不喜欢这个专业,我觉得这个就不太成立了。


其他老师补充:他就是喜欢吃喝玩乐,因为电影中他自己讲,追爸爸要钱,打游戏,看漫画等。


朱老师:你可以这样理解,但是如果是为了吃喝玩乐,他应该去拼命赚钱才对。你确定游泳是他最好的挣钱方式?


就像你说的最初游泳是因为要钱,但也不能否认他后来真心喜欢游泳。因为,人最初接触一种东西,原因很多很多。不一定都像我们的俊浩一样,开始是为了玩。我们接触东西的可能性有很多很多,是吗?说不定是因为你落难了,搞了个什么东西才发现,这是我最喜欢的。所以,你不能因为,当初接触的原因,而否定金光秀喜欢游泳,这都是我们思维当中的一些断点。


但是,我们要真正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心喜欢一样东西,要看他能不能离得开这个东西。为什么我老说他喜欢呢?他这辈子他离不开游泳,为什么当教练,就是因为他离不开。


但是你说他喝酒、赌博,能不能离开呢?那就不见得。说不定有了电脑游戏就不赌博了。就跟我们的小俊浩一样,他离不开游泳,遇到这么恐怖的教练,他还是离不开。所以,回到你这个问题上,你先要把自己的观念理清楚。有时候,你的观念理不清楚,你就很难讲。


先理清:他这各种各样的不良嗜好,是不足以否定他是真心喜欢游泳的,然后才能讲。



真心喜欢但有不良嗜好,怎么办?



一个人有很多不良嗜好,但他又喜欢游泳,你怎样告诉孩子们给内动力结合在一起?


朱老师:这个问题很好,更能结合孩子们当前的不良习惯。如果讲的话,电影应该在16年后,金光秀落魄的眼神那里停一下。


问孩子们;这个人他很喜欢游泳,他是能成为世界冠军的人,但是现在这个样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孩子们可能还会说,教练的原因。但是你最终要引到,他的一些生活习惯上。因为抽烟、喝酒赌博,不服从纪律导致。


但是接下来到这,你要让孩子们继续去思考,他的这些习惯是什么时候养成的?他怎么会成为这样的人?然后你就继续引导,他可能小时候父母不管,养成了不好的生活习惯。所以,你们现在可能还不知道长大该干嘛,他那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该干嘛,但是却养成了很多很多不良习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他喜欢游泳,他进了国家队,但这些不好的习惯想改都改不掉,一直影响他,最终因为这些东西,让教练打他,直到开除。


所以,设想如果金光秀像俊浩一样,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父母从小培养他一些正确的生活习惯,没有养成不良嗜好,那等他发现自己喜欢游泳时,他会很卖力训练,业余时间干点有意义的事,也不会有一天被教练抓住打,开除他。那么你想成为那种人?成为金光秀这种?如果不想的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是否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掉不好的习惯,为未来打基础?


朱老师接着问,为什么你你们想不到?就是因为你们还没有持续的思考,换句话说这个题看上去跟内动力无关,但借着内动力可以来进行行为教育。但话又说回来,别指望一个电影课,孩子就能改。电影课就是了解,真正的教育就是生活教育,用生活中的一点点事情来帮他改正。


所以,你设置的所有问题,都要从不同的侧面来把这个内动力的事情说清楚。你看,你刚才的问题就是让孩子思考,怎么让别人帮我。这个问题就是怎么样让自己别干扰到自己。从不同的的角度来说这个事,直到把问题说清清楚楚。


我刚才的思路就是:我先让你们明白,如果有这个观念没搞清楚,你想用不良嗜好来否定他的喜欢。这是个错误的观念。


如果你这个观念不搞清楚,你可能会认为他不是喜欢游泳,怎么办?不好讲。你先要明白,他是喜欢游泳的。接下来就思考,他的不良嗜好跟内动力到底是什么关系?其实没什么关系,但就是因为他的不良嗜好,让教练把他开除了。是吧?他没有机会游泳了,那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恶习了。接下来就是你怎样让孩子自己不因为一些其他不合适的因素耽误了自己。


接下来,我提醒大家,电影课呢,不是说是一个主课或者说是一个每周必须要上的。在我的观念里电影课不是。电影课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利用其真实的场景把你表达不清楚的东西表达出来。所以,电影课是根据事实需要而设置的。比如,我上上个学期,只给孩子们上过两次电影课。因为,在那个时候,我恰好需要向孩子们传达一个观念,而电影是个很好的手段。


有些人觉得每周要上一次,那要看你每周的时间段。比如,孩子的心理行为出现问题了,借着这个电影向孩子们传达一些观念,你怎么让老师帮你改毛病?用电影课传达一下这个观念。孩子们有了这个理论铺垫以后,生活中遇到具体问题再引导。所以,避免有些人误解,电影课是一个正课似的,每周都要上一次,这个观念需要搞清楚。电影课,是为你的目标服务的。


为什么要用这个手段?因为这个手段很现实,很直观。如果有更直观的那就不用电影了。如,现在有VR,如果戴上VR,现场摸拟一个场景,那就更好了。比如,小孩子谈恋爱,那戴上VR,设置一个场景,让她体会到10年之后,因为涉及两性关系,被人骗了,那摘下眼睛之后,她就不敢谈恋爱了。但是科技没那么发展,电影是个很好的辅助手段。比自己干说好一些,是为目标服务的一种手段。




设置问题要模仿孩子们的回答




李老师:第三个问题,电影一开始妈妈很焦虑,孩子不当回事。后来转化为,妈妈不焦虑,孩子自己去学游泳获得第一名。想用这个讲下内动力。


朱老师:这个电影中的妈妈一直很焦虑,不折腾俊浩后,就开始折腾他弟弟。你怎么说她不焦虑呢?


李老师:妈妈催促,孩子不上进。妈妈不催促了,孩子自己就想学了,还得了第一名。


朱老师:那你想给孩子传达什么观念呢?是不是让孩子回家给妈妈说,妈你别管我了。


李老师:不是。


朱老师:那是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自己设置问题一定要回答?一回答,你就知道自己的思维漏洞在哪里。(而且要模仿孩子们的回答),那如果孩子回答:是的,妈妈越焦虑,我们越不愿意学,你看我妈就是好焦虑。现在就告诉我妈,你再也不要焦虑了。好,妈妈不管了,他也不自己管自己了,怎么办?因为,他可能自己本来就不想学,正好以次为理由不让妈妈管。再长大点会说,老师你怎么还要管我呢?表现的那么焦虑的样子,你应该也想妈妈一样别管我,这样我可以自由自在的好好发展了。


如果孩子这么说,你怎么办?你设置的问题到底要干嘛?


李老师:我不知道该怎么引。(那电影课小班不上,只是中班和大班上吗?是的,小班的话,他无法理解那么深刻。顶多是提个问题,让他们思考下,看完电影和老师谈论讨论。)


朱老师:第一的话,先分析下妈妈为什么焦虑?是吧,就是让他得第一。


接下来,分析下,妈妈这样的焦虑,对他有没有帮助?一起探讨下。问问孩子们,大家一起讨论下。


接着,那如果你是这个妈妈,你觉得应该怎么做才能对俊浩有帮助呢?平时你们父母焦虑吗?你们跟父母的关系怎么样?那你们觉得,让你妈妈跟你谈话的话,你觉得妈妈怎么做才能真的帮助到你们?


这样引到,妈妈怎么做,才能真的帮助到孩子?


有的孩子说,妈妈天天批评我,他应该学些我们的课程。那老师就说,那好呀,以后可以给妈妈布置功课。那下周,你们来讨论。那就顺利引到内动力。

你的三个问题都很好。


(1)教练怎么办?才能帮助自己成长。


(2)自己怎么做不障碍自己.


(3)父母怎么做能帮助自己,发挥内动力。


(那如果你说,妈妈没有内动力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会像妈妈一样没有目标,就会很牵强,妈妈一直没有该怎么办呢?无法往下引导孩子)


所以,这个主题可以讲,虽然我并不认为很好,但可以讲。需要自己好好动脑子,去把每个问题深入思考。




其他有关电影的讨论




1、老师跟孩子们谈论电影的话,要明白谈什么,怎么谈,把具体思考过程理清楚,落实到位!


你不能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指指点点,妈妈应该干什么,俊浩应该干什么,这样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因为,你最终效果是要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用出来。所以讲课要落实,而不是点评谁应该做什么。



2、今日学堂上电影课,是孩子14岁左右,孩子能跟老师一起探讨了,就可以上。越小的孩子能聊的越少,老师只把自己的一个观念传达给孩子就可以。



比如,小明慧上电影课《疯狂动物城》后,告诉妈妈,兔子的领导让她一天开100张罚单,而兔子却要一天开200张,说兔子很至上。说明老师引导孩子要不断超越自己,做到最好。


一个电影传达的价值观非常多,对小孩子引导要有个方向,如果把每个观念都告诉孩子,他都听到了,也相当于没听到。只要一个主题,让他知道这个电影学完了,从这学到了一个东西就可以了。所以,你在停的点上你要思考,你要慎重。



3、有位老师说想通过《四等》这个电影,给孩子们讲伙伴价值的主题,问朱老师合不合适?



朱老师:你想突出伙伴价值的重要性,但这个电影中没说他的伙伴,你不好从这儿入手。


就是我们讲电影课的话,最好有确凿的事实能用情节反映出来。你像这个,只能说他打牌赌博,但打牌赌博的那些人是不是都很熟悉,都认识,电影中没说。电影里面只说,其中有一个人跟他认识,叫他过来一块玩儿玩,其他人是不是熟悉不知道。而跟他认识的那个人跟他到底是什么样的朋友没有突出。

如果没有电影现实的说明,只是你推测他身边是怎样的人,孩子们触动可能不是很大。假如,这个电影中的情节,他的朋友都是狐朋狗友,在一起扯皮拉着他不让他回去训练,那我觉得还好讲。但电影中我看是金光秀自己一直不想走,它没说这些人拉着他不让他走。。



4、有关卓越和平庸的观念?



朱老师:必须理清思路,问问自己是不是必须做到第一才算是卓越?。这如果是你唯一的认知,就要得第一,得第一,然后就卓越了。


举例:一种是老想得第一,得第一,最后得第一了。另一种方式就相当于,寿司之神那种,人家也没想着得第一,人家就用心、开心的做寿司,专注于怎么改进,最后发现自己是世界第一了。所以,一种就是我就跟别人死磕,打败所有人。另外一种就是,我就做好我自己,等我真完善了,一点缺陷也没有了,我回头一看,我是第一了。所以这就是俊浩和妈妈两种人的不同。只不过俊浩还小,还不知道。那你作为老师,你得知道。


如果有孩子他特别想争第一,就让他争。有的孩子不想争,他只是做好自己,那也可以,挺好。这就是平庸和卓越实现的不同途径。


这个问题就是观念的不同,如果你理不清,好多观念就会限制我们,观念不破,你的思路就是一条!



5、关于俊浩挨打,他需不需要打?



朱老师:俊浩这样的孩子,不需要打。他很听话又喜欢游泳,你说做什么他愿意做,你打他干吗?他只是不知道往哪使劲。因为他游泳的状态就是一种喜欢的状态。另外,不打也不是光语言引导,还要为他做事。如,告诉他该怎样提高技术,当我喊快快时,你会挥臂速度要快。如果快不了,对不起,今天游不了,咱就在这一直练,加速加速。


他不是那种调皮的孩子,调皮的孩子才要打,金光秀这种人需要打。一定要根据孩子的特质。


还有,俊浩他其实很可怜。他喜欢游泳,他本来很天真的,他没有错。但周围的人好像都觉得他错了似的。所以,我作为一个教练,我这时候就要跟他建立起信任感。跟他站在一条线上,他就听我的,特别听。而这个教练就搞得和他对立起来了。俊浩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天赋,就是缺一个和他有相同认识的一个人,我只要转变方式跟俊浩站在同一个立场上,我跟你在一起,咱不谈名次,咱就谈训练,根本就不用打。



6、关于电影课应不应该给学生先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看电影?



朱老师:不用,一般都是边停边讲。对于小班的孩子,就给他布置一个问题,让他看完之后,聊聊。如,看《疯狂动物城》,看完这个影片后,你就告诉我,影片中谁最至上,为什么?孩子可能觉得兔子至上,狐狸至上。然后你引导,他们为什么至上?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看法。


有时候,中班、大班的孩子周末看电影,我也会给他们布置几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看电影,看完后讨论讨论。带着问题就是不让他们陷入电影情节中太high了,要保持思考。


建议老师们在上电影课之前,还是要做一些工作,备备课,一开始一定要把你的问题的答案写出来,刚开始上课一定要谨慎些。


电影课——始终想,怎样让电影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而不要陷入一个误区:看一个电影老纠结这个情节怎么样,导演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对我们的教育来说,这样探讨就没有多大价值。我们是研究教育的,不是导演。最应该关注的是:电影怎样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应该提什么问题,往那里引。


朱老师讲电影课是“用电影怎样来辅助教学”与山长讲电影课不同!



7、问电影课设置问题,是不是每个问题之间都要相关联?



朱老师:根据电影边停边讲的话,每个问题之间的逻辑链接不会太大。所以你只能说根据情节设置问题,有一个总方向来为目标服务。


话说回来,功夫在平时,主要是通过研读博文,学习里面的教育理念来提高自己,思维提升了,境界提高了,上电影课就知道该在哪里停,该往哪里引。想通过多看电影来提升自己有点难,也慢,不是最好方式。但通过上电影课可以检验自己的提高情况。



8、问上电影课的理论都知道了,那以后我们怎么学习提高?



朱老师:平时大家提升的话,是看书、看博文学习提升自己的思维和境界。如果上电影课的话,从两方面入手来训练:


(1)讲电影课,一定要明确这个电影的主题,不要看到一个电影就想着要讲,一定要把主题定好,接下来要把你的问题写出来,然后自己检验这个问题有没有跟这个主题靠拢。


(2)上的时候,尽量按照你自己准备的问题来讲,尽量。因为课堂上有临时突发的问题。上完之后,回过头来检验一下,自己今天整个电影课上完跟孩子们交流交流。就是他们有没有领会你这个主题。你就知道自己讲的怎么样了。比如,你讲的主题是至上精神,结果孩子们讨论的都是,这个小孩子天天被他妈妈打,好可怜。根本就没有至上的任何意识,那就说明在引导的过程中,你没有讲到位。



9、对于自己提问题,不知道自己提的合不合适。教师团队怎么探讨?



朱老师:可以探讨,但这个不好探讨,我只能说通过学生的反馈来检验自己的教学。因为,电影课不像科学课那么单一,有时候一个问题,一个侧面,角度引导非常多样。那么,你提一个角度,他提一个角度,他再提一个,不好统一。大家探讨的时候呢,人文的东西多一些,角度也多,探讨起来比较散。所以,如果学习,要共同探讨以博文学习为主,还有平时大家看的一些教育书籍呀,也可以一起探讨。


今天之所以能探讨,是因为我上电影课的经验多一些,所以可以尝试着把问题引过来。但大家经验都不多时,那就会觉得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所以最好通过上课,孩子们的课后反馈来改进自己。


电影免费获取方法


发送“四等”到 “一线新教育” 后台获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