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心的温度才是伴随孩子一生,助他们在成长路上斩妖除魔的关键

 自在飞花也似梦 2016-09-29

文 | 张乃文


 

年轻人困惑多。

 

高晓松说,他曾经以为“四十不惑”的意思是人活到这点儿了,就都想明白了,什么都懂了。后来他自己活到这岁数时才发现,“不惑”的意思其实是那些不明白的事已经不想整明白了。人年轻的时候,想弄明白每件事,甚至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但往往弄不明白,所以无比慌张。

 

正被现实压力“吊打”的80后。慌张者众,不慌张者寥寥。慌张的众人忙着寻找答案:理想要于何处安放?是留在钢筋水泥的斗兽场拼拼命,还是回到七大姑八大姨的身边斗斗嘴?对象选可爱的还是可嫁娶的? 婚要不要结?娃要不要生?不得不生的娃,是来一个还是凑一双?……

 

困惑重重,好慌张。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身体力行者不撞南墙不回头,理论结合实践者一边前行一边给自己灌鸡汤,还有追随人生导师者脚步匆匆,紧随榜样和陈规之后,生怕行差走错……总之,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努力寻找着那个与自己最匹配,或者说最能安抚内心慌张的答案。

 

不管是真“不惑”,还是愈发懒得“犯惑”,一番较劲之后,内心似乎也寻得平静,安顿好了生活。然而,伴随新生命的到来,一切困惑似乎又有抬头之势,生命循环往复,稚嫩童言中不时蹦出的一个个天问,何尝不是曾经困住你的那些个?

 

宋冬野在《永光》中唱道:“想好一个答案去回答那个最难的问题/爸爸,青春是什么?

 

呵,这问题倒更像是与青春渐行渐远的大人自己对青春的反思与不舍,小孩子的提问哪会如此简单:我为什么要长大?你为什么是我妈妈?时间是怎么过去的?我会不会死?……这些才是更难的。

 

面对孩子提出的一个个你根本不知道答案,或者模棱两可,或者再也不想弄明白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办?

 

也许你已经不记得自己第一次提出类似问题时父母的反应,也许你认为小孩子哪有那么邪乎,一把糖豆、一次摇摇椅就足以把他们从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中捞出来。哲学在教育中的长期缺位,使它越飘越高,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也让我们错以为对哲理的思考会让人变得虚无、不切实际,却忽略了这种思考的深度是其他任何事情都难以达到的。一个拥有深度思考习惯、被鼓励探索哲学问题的孩子,至少在面对“青春迷茫”和“中年危机”时,能更快拨云见日吧。

 

哲学家与常人最大的不同,是他们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他们似乎拥有更多的智慧,似乎最担得起“不惑”二字,但面对孩子的天问,哲学家也难以给出标准答案。

 

给不出答案,却能给出态度。在女儿啾啾小时候,周国平时常被女儿的提问难住。身为哲学家的他没有搬出一套一套的理论开坛授课,与女儿论出个所以然,而是于亲子闲聊中,将这些困惑化为哲思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灵中。对哲学问题的不设限,对稚子天问的尊重,就是保存孩子的宿慧,就是鼓励孩子向内探索,自然而然地学会独立思考、深度思考,这样的生命自然更有力量。

 

当然了,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提出一个又一个让大人犯难的哲理问题。但是,对忙于生计的父母来说,“真有圣诞老人吗?”这类常规问题就已经足够棘手。新一代的父母在养育上有了更多的诉求,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学业扎实、多才多艺,内心也更加温暖。他们已经懂得,内心的温度才是伴随孩子一生,助他们在成长路上斩妖除魔的关键。

 

那么,问题又来了,要如何给孩子的内心加温?

 

为人父母者,常有用错爱的方法者。用错了的爱,就好比泼进孩子心里的凉水,起的作用是降温。其实爱孩子很简单,从灵魂上蹲下身来,与孩子好好聊聊天,这可能是最简单也最踏实的爱之第一步了吧。

 

“爸爸,你是不是圣诞老人?”女儿啾啾问。

 

“爱你的人都是圣诞老人。”爸爸周国平答。

 

从对圣诞老人充满期待、深信不疑,到开始怀疑和直接指出,这何尝不是每个生命不断循环的成长过程。你不需要成为哲学家替孩子答疑解问,只需要在世俗泥潭中摸爬滚打时,仍能看到孩子清澈的眼眸,知道那是天赐的宝贝,仍能坐下来与孩子聊聊哲学,知道那是温暖稚嫩心灵的力量。


周国平老师新书推荐



《女儿四岁了,我们开始聊哲学》


周老师是一位痴情父亲,相信大家都知道他写过一本女儿的书《妞妞》。书中的妞妞生命很短暂,后来周老师又有了啾啾。面对孩子,周老师说自己更像是一个学生,从他们身上学到生命本初的东西。所以他并没有给自己规定要用什么方法去回答孩子的提问,而是永远都在倾听孩子的表达,从一种适合孩子年龄的方式,用一种平等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方式,去走进孩子的内心,用爱与孩子沟通。


这套书中记录的大部分对话,都是周国平的女儿啾啾四岁以后与他的谈话,这是可观事实。四岁之前啾啾也有一些小小的哲思和对世界的思考,但远远没有四岁之后丰富。孩子随着身体的成长,探索世界的方式、自由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宽广,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疑问。周国平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啾啾是从四岁开始抛出一个个天问,但有些孩子可能两三岁,或者七八岁时有类似的思考,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对哲学的讨论引入亲子聊天的范畴,重视孩子内心不断闪现的灵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