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山文化玉玦其实有很多器型

 内蒙古藏珠阁 2016-09-29




红山文化玉玦其实有很多器型


文 · 辛学飞

    

红山文化玉玦在形制上是单一的,就是环状的并且有缺口的造型。但是,红山人在单一的基础上,为了完善宗教的内容,在形制上又衍生出了很多的类型。随着生产力及其审美观念和宗教思想的不断发展和提升,红山文化早期出现了璧形的、扁体的、柱体的、珠形的、环形的,可见,在红山文化时期,玉玦在当时祭祀活动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和使用的广泛性。到了红山文化中期,还出现了雕琢精美的兽首猪龙玦,把玉玦的工艺及其造型推到了顶峰。到了红山文化后期,玉玦的形制各异,还出现了异形玦,玛瑙环形玦,并且还出现利用原有的残料改制而成的玉玦,使红山文化玉玦在形制上达到了极致。

璧形玉玦:多为圆形玉璧状,厚度适中,分为早期和晚期两种。红山文化早期的璧缘较厚,手工琢磨而成,玦口为软性线具拉切而成;晚期的璧缘较薄,多为薄片圆璧状,玦口多为砣具切割而成。



红山文化早期璧形玉玦

红山文化晚期璧形玉玦      



珠形玉玦:这类玉玦器型特点是形态匀称,丰满圆润,线条流畅,腰部周壁向外圆鼓;较矮者呈算盘珠形,较高者形如腰鼓。矮者中孔小而圆滑,较细;高者使用两面对钻的工艺,中孔有时粗大并有错台。玦口以软性线具由内向外拉切而成,玦口上留有上下凹凸不平的线痕;再以圆头桯具由中孔两端微微旋磨,形成并不明显的、内凹的、斜坡状的玦缘。这类玉玦出土参考物仅见一例,属于赵宝沟文化,这也是赵宝沟文化中唯一的一件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



红山文化算盘珠形玉玦

红山文化腰鼓形玉玦



扁体玉玦:这类玉玦多根据河磨玉料原有的形状,用“去方为圆”的磨琢方法略作琢磨,所以早期玉玦的形状并不圆整,大小也不一样,它的器型大小是不受规定和限制的,而是根据玉的原材料的大小来确定的。且多数玉玦的器身都显得厚重并接近柱形。根据红山文化玉料的多样性可以推测,红山文化玉料的来源多为就地取材,玉料显得更为珍贵,为了避免磨去太多玉料,或者不想耗费太多的精力等外在因素,在制作过程中一般都是随形就料,使得扁体玉玦的轮廓大多近似椭圆形。



红山文化早期扁体玉玦 

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扁体玉玦



柱形玉玦:柱形玉玦分为扁柱形和圆柱形两种。扁柱形玉玦呈圆角方形的轮廓,器身呈椭圆形的扁柱状,腰部微微外鼓。而圆柱形呈圆柱状,有的厚度比直径要高,有的呈短管状。柱形玉玦普遍中孔较细,玦口基本都为软性线具拉切而成,形成上下凹凸不平的拉切痕迹。



红山文化扁柱状玉玦

兴隆洼出土的圆柱状玉玦


 

环形玉玦:这类玉玦的形制特点是内孔比例较大,玦体呈细桯环状;玦的外廓和内缘都很圆整,有的是以大小管具钻磨而成;玦口处有的呈软性线具拉切的特征,有的为砣具切割而成;具有拉切痕迹的为红山文化早期玉玦,而玦口为砣具切割的应为晚期的工艺特点。



兴隆洼出土的环形黄玉玦 

夏家店下层环形玛瑙玦


异形玉玦:此类玉玦造型可谓是形制各异,花样繁多,从红山文化早期到晚期都有此类玉玦的出现。这类玉玦并不十分重视材质,却非常重视造型。不甚规矩,却多样随意,早期的异形玦多为图腾崇拜,晚期的则突出了自由与随心所欲的制作风格,创造出了红山文化各时期独有的象形图案和工艺图案。



红山文化异形玦 


以上就是对红山文化玉玦在形制上的分类。在研究红山文化玉玦的过程中,异形玉玦在形制上的特殊性是否就是为了突出装饰之美?还是具有更深的内涵呢?这应该是探讨红山文化玉玦形制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玦口独特的红山文化玉玦


从兴隆洼到赵宝沟再到红山文化中期,玉玦的制作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兴隆洼和赵宝沟时期的玉玦基本上都是器形硕大、厚重、外缘的形状基本都是“去方为圆”的手工磨琢而成。所以,这个时期制作的玉玦看上去都非常朴拙自然。到了红山文化的中晚期,最具特色的就是红山文化兽首玉雕龙,从其复杂精美的雕琢工艺上看,玉器的雕刻艺术已经达到了最高峰。



红山文化兽首玉雕龙


当代非常有影响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制陶的发明,使文化的差异有了一种看得见的记录。陶器形制和装饰的变化几乎像时装一样快。”他是想说明,这些纹饰是不同文化的产物,他们可能源于不尽相同的宗教背景和生产力水平,而形制的差异却是地理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的,他所讲的其实就是文化的内容。

红山文化玉玦的发展过程与陶器的发展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从红山文化中期玉玦的形制就能看到生产工具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红山文化中期的玉玦做工越来越精致,形制也越来越多,从做工上也有了细节上的差异,但是基本形制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

红山文化后期制作的玉玦显得非常单薄,从这个时期玉玦的薄厚程度上看,但是也充分显示出红山人使用切割玉料的工具已经较为精致和成熟。同时也说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工具制作水平的逐步提高,切割工具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才能加工制作出片状的、形制各异的玉玦。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个时期开始注重玉玦的器形之美,却失去了它的纯手工制作的那种朴拙之感。



红山文化磨琢而成的玛瑙玦


而这件玦为红山文化晚期向夏家店下层过渡时期的玛瑙玦,为白色玛瑙质。这种玛瑙玦器身厚重,为红山文化后期的作品,它与夏家店下层的玛瑙玦是有区分的。从它打磨的外形上看,玦身仍旧是手工琢磨而成,所以,还没有脱离那种朴拙的特点,明显是用手工琢磨而成。玛瑙玦的玦口留有四个相对的砣具斜切面,与夏家店下层时的玛瑙玦工艺特点基本相同,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玦口在切割的过程中明显存在着工艺尚不成熟的状况。而玛瑙玦的出现,正是红山文化晚期向夏家店下层过渡期。但是这种做工的玛瑙玦,红山文化早期的工艺特点仍旧十分明显,并不失朴拙之美感。

到了红山文化后期,他们开始把一些原有的残件改制成玉玦。从这些残件改制的玉玦可以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到了红山文化晚期,玉料很有可能出现了枯竭状况,同时也说明在红山文化中期之前红山玉料是非常稀缺的,从它们的珍稀程度上分析,玉器是不属于大众的美饰品,而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祭祀神器,玉玦也是一样的;其二,改制玉玦的出现说明,它的随意性已经打破了以往做玉和用玉的严格标准,玉玦在此时极有可能已经从神玉的功能转向美饰,并且对玉玦的制作要求已经不再规整严肃,而是随心所欲随残料形状随意改制而成,而这点恰恰说明到了红山文化晚期,很可能由祭祀使用的神玉转化为“王族们”佩戴而用的饰品,从而说明玉玦的神性已经开始逐渐减退。



红山文化改制的玉玦


夏家店下层文化位于中原文明的东北,分布在辽西、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北部,大部分遗址都叠压在红山文化的上面,所以很容易与夏家店下层文化产生混淆,它的准确年代大致与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和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平行。当时夏家店人已经居住在依山而建的石头或者土坯建筑的堡垒里,是从事耕营的农业民族。此时的夏家店人已经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青铜技术的出现,使生产工具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能制作出比较规整的、差距不大的形制。



计算机绘制的标准圆形


图为夏家店下层时期的玛瑙玦,外围用计算机做了一个标准的圆形,可见其规范程度。玦为白色玛瑙质,器形扁平,呈环状,孔缘的中间起棱,玦口留有4个相对整齐的斜切面。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已经开始大量使用玛瑙作为原材料制作“玉玦”,但是此时期制作出来的玛瑙玦,器形千篇一律,并且过于规整,具有一种车床和圆规一样的制作特点,说明了制玉工具的先进程度,但是却缺少红山文化前期那种手工琢磨而成的朴拙之美。

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制作的玦所选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白色的玛瑙,而这是否也进一步证明了红山人从八千多年的兴隆洼时期就开始世代使用玉材,历经了五千多年后,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时候,使本来就很缺少的玉源已经接近枯竭的状态了呢?还是因为原来没有过硬的加工工具,现在有了铜工具,随着工具与制作工艺的完善,大量的玛瑙才被用于生活祭祀当中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玛瑙玦用料几乎都是白色的,而红色玛瑙多数被用于制作珠子。可为什么他们把白色与红色玛瑙的使用分工区分得如此明确呢,用意又是什么?是因为他们当时以白色为美吗?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又把红色的玛瑙做成另一种美饰的珠子了?做成红色的玛瑙玦岂不是更美吗?红色代表艳丽,而白色代表圣洁,把白色用于祭祀和供奉祖先和神灵似乎更为适合吧。



碧玉质红山文化腰鼓形玉玦


红山文化早期的玉玦制作是纯手工磨琢而成的,它们具有器形硕大、器身丰满厚重、手感沉重、形态匀称的特点,再加上玉质本身所具有的温润、细腻、光洁、沁色自然,并散发着美玉莹润的光泽,这个时期的每个玉玦都呈现出一种流畅明快、朴拙大方的工艺之美。明代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至于拙,则浑然天成,工巧不足言矣。”由此,中国玉器雕刻的审美才走上了或拙或巧,或宁拙勿巧,或拙中见巧,最后达到由巧而入拙的道路。



朴拙之美的红山文化玉玦


其实,我们现代人所崇尚的这种朴拙的工艺之美,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其实这也是返璞归真,回归本初和自然的一种表现。要想探寻这种审美观点的真正源头,那就应该好好研究红山文化前期玉玦的工艺特点。细细观赏那个时期的每一件玉玦,都堪称是一件唯美的古代艺术作品,让人看了都有似曾相识的亲近之感,而这,正是因为它们的纯手工工艺和制作特点给人以感官上的美好印象。




话说红山探索神秘的红山文化


投稿信箱:xfzhongduan@163.com    微信:xxfgyzs





感谢有您的关注

赤峰市红山文化研究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