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墙承琼碧,国粹显匠心

 lemon0520 2016-09-29


“几重云楣,宫院深深帝王家。几重春归,日月冉冉天地暇。”提起故宫,你印象最深的什么?那巍峨耸立的三大殿,抑或凝萃了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文物瑰宝?

今天,故宫首次开放了西部通道,你可以去断虹桥看“护裆萌狮”,再走进皇家冰库吃顿饭,这也是这些地方600年来首次对公众开放。以往,八成游客游故宫都是循着中轴线而行,今后,若再入故宫,走一条与往常不同的路吧。因为,故宫之美,可能就隐藏在某个不显眼的角落。不信?你看!

△配乐:故宫 (Palace Memories)-S.E.N.S. & 故宫-自专辑《鬼琴鸣奏响》



春去秋来,岁月往复,

紫禁城内这些角落里的四季之美,

你可曾留意?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明清两代统治天下的最高政治中心,人类历史上迄今能看到的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一座建筑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之作。它被誉为世界五大宫殿(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之首。

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历经三百多年的修建、改建和修缮,成就了今天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模样。它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1925年10月10日,故宫紫禁城内建立起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它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有藏品总量已达180余万件(套),以明清宫廷文物类藏品、古建筑类藏品、图书类藏品为主。藏品分25种大类别,包括陶瓷、绘画、法书、青铜器、钟表仪器等,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套),堪称艺术的宝库。




走过一座座巍峨耸立的宫殿,

你可曾抬头看看,

在靠近天空的某个角落,

那琉璃瓦屋檐上闪烁的风景?



故宫基本每个宫殿的屋檐上都有神兽的身影。故宫等级最高的宫殿——太和殿屋檐上的走兽最前面的是“骑兽仙人”,后面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走兽数目越多,表示宫殿级别越高。比如举行大典的太和殿(又称“金銮殿”)用了十个,天下无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

△太和殿屋檐走兽

【龙】中国古代图腾,在古代是皇权的象征,除紫禁城外,其他建筑不得使用龙,也叫鸱吻。

【凤】比喻有圣德之人。据《史记》:“凤凰不与燕雀为群。”它是一种仁鸟,是祥瑞的象征,它的出现预兆天下太平,人们生活幸福美满。

【狮子】是“猛”、“仁”兼具的瑞兽。狮子作吼,群兽慑服,乃镇山之王,寓意勇猛威严,在寺院中又有护法意,寓示佛法威力无穷。

【天马】意为神马,与海马均为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忠勇之兽。将其形象用于殿脊之上,有种傲视群雄,开拓疆土的气势。

【海马】也称为落龙子,象征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狻猊】形状像狮子,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凶猛残暴,能食虎豹,为龙的九子之一。传说它能日行五百里,性好焰火,故香炉上面的龙首形装饰为狻猊,有护佑平安之意。

【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它能喷出水柱,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獬豸】有神羊之称,为独角,又称一角羊。《神异经》云:“东北荒中有兽如羊,一角,毛青,四足,性忠直。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因善于辨别是非曲直,力大无比,古时的法官曾戴獬豸冠,以示善断邪正。将它用在殿脊上装饰,象征公正无私,又有压邪之意。

【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螭,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与押鱼作用相同,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立于殿脊之上意有镇邪、护宅之功用。

【行什】造型象只猴子,但背有双翼,手持金刚杵有降魔功效,又因其形状很象传说中的雷公或雷震子,放在屋顶,是为了防雷。



这偌大的朱墙之内,

还有一个角落,

因一群人的存在,

而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他们耐住寂寞,守住繁华,

用虔诚之心、精湛之艺,

让文化瑰宝重新焕发光芒。


《文物修复中的“工匠精神”》

(节选)

作者/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霁翔

对于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专家来说,在这些技术层面的“手艺”之上的,实际上是对文物,对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敬畏”。

匠人
之所以称之为“匠”,是因为他们拥有了某种娴熟的技能,但这个技能可以通过时间的累积“熟能生巧”,蕴藏在技能背后的,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对于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专家来说,在这些技术层面的“手艺”之上的,实际上是对文物,对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敬畏”。在修复师看来,每一件文物都承载了千百年前艺术家或匠师的心血和智慧,是古人精神生活的物质载体;能够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更是不易,所以修复工作容不得半点闪失。

作为修复师,对待工作要有细心、耐心、责任心,也会不由自主地追求更高层次的信仰,也就是对待文物和手艺的那份“虔敬之心”。因此,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感受:“故宫里珍藏的都是宝贝,每接到一件受损文物,内心都充满敬畏,甚至害怕。”

跟随老师学习,“故宫画医”徐建华最先学会的就是敬畏。

建华,1951年出生,1974年进入故宫博物院修复厂裱画组工作。他是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修复的第二代,古书画装裱修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曾参与修复《清明上河图》、《游春图》、《五牛图》、《湘乡小景》等国宝级古代画卷,被称为“故宫画医”。由于师傅少徒弟多,现在已经六十多岁的徐建华先生仍然每天来到故宫博物院,为年轻人传授技艺。



△徐建华在工作中


“要‘讲究’,不要‘将就’”。这是徐建华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跟随老师学习,徐建华最先学会的就是敬畏。“故宫修复的书画,都是孤品、绝品,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徐建华的眼中,书画的装裱与修复,亦大亦小,亦浅亦深。

所谓
“大”,如明人周嘉胄所言,“古迹重裱,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你能说书画重新装裱不重要吗?”所谓“小”,像冲调浆糊的水温,也要随着四季的不同而变化。“浆糊生了或熟过了,都不好用。这些细节往往决定最后工作的成败,因此要从小处着手。”徐建华深有感触地谈到。




所谓“浅”,徐建华觉得装裱的程序按部就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并不难学会。而所谓“深”,则是在书画装裱之中,包含了许多和书画鉴定相关的知识。“装裱需要判定作品所用纸张,宋以前用麻纸,宋以后用皮纸,从侧面看发亮的则是竹纸。以手卷为例,为保护画心上下所留出的绢边,宋代时比较窄,清代时比较宽,这些装裱样式可以作为鉴定书画年代的依据。”无论什么样式装裱材料,拿到徐建华手里,年代都可以判断个八九不离十。有些卷轴,不用打开,他就可以判断是哪个地区装裱的,什么时代装裱的。这独门绝技让同行业的修复师望尘莫及。人们常说,什么是功夫?功夫就是时间。没有几十个春秋经验的积累,达不到这样的造诣。

作为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徐建华感到自己责任重大。近年来,他开始着力培养新人。徐建华希望,通过这门技艺的传承,最终能让民族的优秀文化历久弥新。同样,文物修复这门古老而又鲜活的职业也不会因为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来临而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它们却因人的手工操作的不可替代性,更加凸显出了它的价值——因为修复师们是像徐建华一样有情怀有信念,满怀虔敬之心的匠心之人。

2013年6月,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工作开始启动。面对上百万件亟待修护的文物,故宫博物院首次大规模向社会引进高技能人才。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身怀绝技的民间大师们首次走进宫中,对木器家具、宫廷灯具、车马轿舆、中和韶乐、佩刀佩剑、盔头、缂丝挂屏等七个类别的文物进行修复保护。


△民间匠人用打针铸胶的办法修复清代马车。来源:央视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