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郎中”自己如何强身健体?

 苏迷 2015-06-10
苏博1万余件书画藏品亟待裱修者达七成
“画郎中”自己如何强身健体?

   范广畴在讲解册页的装裱制作

修复前的黄慎山水画局部
 
经钱才伍修复后的黄慎山水画局部。
  首席记者 李婷实习生熊宁

  6月6日,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苏裱技艺研究会正式成立。一方面,平均年龄已超60岁的苏裱艺人会员们对于“找到组织”十分感慨;另一方面,需要裱修的书画文物数量之多,再次引人关注,仅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该馆1万余件书画藏品亟待裱修者达七成。

  A

  苏裱绝活名重四方
  走进故宫

  苏裱又称“吴装”,是我国裱画的主要派别之一,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明宣德以后,随着“吴派”在画坛的影响力日盛,装裱重心从杭州转移到苏州。当时装裱工艺上承唐宋遗制,又经名画家文徵明、都元敬、王弇洲等精心揣摩改进,技艺日臻完美,在嘉靖、万历间达到全盛。苏裱裱工人才济济,名手辈出,且形成了选料精良、配色文雅、装制熨贴、整旧得法、形式多样、裱工精妙的特色,明清以来数百年间,承先启后,自成一家,为世所重,人称“苏裱”,又因能抢救、修复破损书画而被尊称为“画郎中”。
  以皇家书画收藏为主的北京故宫,目前以苏裱为主要裱修手法。特意赶到苏州参加苏裱技艺研究会成立活动的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科长、苏裱技艺研究会副会长张旭光与走进故宫的“苏裱”还有一段传奇。
  张旭光出生在装裱世家,他的外祖父刘定之就是一位苏裱大师。资料显示。生于晚清的刘定之15岁到苏州拜师学裱画,25岁在宫巷开设“晋直斋装池”,随后他又带领不少苏裱高手到上海开“刘定之装池”,并且与吴湖帆等名画家过从甚密,在书画裱修、鉴定等方面练得一身好手艺。在绝活传承之际,刘定之最终选定了女婿张耀选,使得张耀选未及而立就成为上海滩一流的古书画修复高手。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筹建古书画修复室,刘定之、张耀选应国家文物局与故宫博物院之邀进京。张耀选就成为故宫博物院古书画装裱与修复的开创者、奠基人。“因为父亲当时还带了好几位在上海的老伙伴一起进故宫,所以说,故宫的裱修手法是正宗的苏裱技艺。”继承了父辈衣钵的张旭光表示。
  对于苏裱技艺研究会的成立,张旭光表示了极大的欣喜:“我认为成立一个组织真是很必要,苏裱这些年的传承,总给人以'散兵游勇’的印象。大约2年前,我带了一个培训班,很多从南方包括杭州一带来培训的文博人员竟然学的是北裱,我当时强烈地意识到具有相当地位与影响的苏裱如果再这样下去就要不为人知了。”自那以后,张旭光不论是带徒弟还是开培训班,“我第一个强调的就是在这里,只有苏裱,只有色泽淡雅、做工精细、材料讲究、技术精湛的苏裱,其余的,都要放掉。”

  B

  成才周期长、为他人作嫁衣裳“画郎中”步步艰辛

  依然坚持着纯正苏裱技艺的老艺人们,有一个鲜明的特色:以家族传承为主。如苏裱技艺研究会会长、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助理于书大,师从其父于通海;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纪森发是苏裱名家纪国钧之子;高级工艺美术师谢光寒和长兄谢光耀等四人均学艺于身为苏裱名家的父亲谢根宝。——这种父子相授、祖孙相传,从“非遗”传承保护来看,固然有技艺核心完整流传的好处,但是家族传承的背后,老艺人们也有一番感慨。
  传统的苏裱学艺,是从一本素白册页开始的。“三个基本功,刀工、排笔工、糊帚工,看看简单,学学不难,学得好用得好就不一定了。”老艺人谢光耀曾经有机会与其他流派的裱修技艺“比试”一番,“他们在玻璃台面上划纸是快的,可是他只能一张张地划,我们苏裱的要求是二三十张一起划,练出来后,你说哪个快?”谢光耀话音未落,一旁的老弟兄立刻点赞:“光耀的刀工在苏州是头块牌子,一刀下去,没啥偏差。”但是,普通的年轻苏裱艺人学成需要8年左右的时间,技艺不够成熟难以有收入。已经63岁的高级工艺美术师、苏裱技艺研究会副会长钱才伍说:“这个行当在过去家传多,一部分是因为家庭环境影响,另一个原因就是活儿又慢又苦,找不到合适的弟子,就只能自己的孩子来接班了。“他坦言苏裱是个特别需要静心的技艺,“这是一个实践性和技能性都很强的工作,最重要还是悟性,也就是个人的天资和后期的钻研。没兴趣就只是完成任务了,只有喜欢才会去动脑筋解决一个个难题。”
  在苏州种类众多的手工艺中,苏裱“没有产品,完全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特点尤其突出。一旦没有修复、装裱的书画送来,艺人马上就要面“临断炊的困境。”钱才伍表示,而且出于行业规范与自律,裱画艺人虽然天天与书画相伴,却不能学习书画艺术。很多老艺人一生辛劳,过手了数百张名画佳作,却出于种种原因,只能旁观名画佳作在台前的万千风光。

  C

  以组织推动技艺的交流沟通
  传统手艺强身健体要更开放

  此次牵头成立苏裱技艺研究会的苏州博物馆,是苏裱技艺可以大展身手之处,该馆1万余件书画藏品亟待裱修者达七成,馆藏古籍需要裱修者数量更是不小:从2012年—2014年间,苏博文保科技部就修复破损古籍达6700余页。
  2011年,苏州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扩展名录;2012年,苏博文保部承接了苏州市“苏州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传承项目,积极开展传承工作。“我们面临的状况是传承人都已年迈,年轻从学者缺乏学习渠道,传承活动缺乏系统的保护基础,处于涣散境地。导致社会对装裱人员的需求和苏裱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大有后继无人之势。”文保部主任姚瑶表示,在邀请苏裱技艺国家级传承人范广畴担任技术指导之后,苏博的年轻一代开始传承、学习。在修复了数百件馆藏书画文物之后,2014年,文保部特别拍摄了6个多小时的一部短片,详细记录了扇面装裱工艺工序及步骤;还开展了苏裱传人口述资料记录编写,最终完成了约6万字左右的《苏裱传承人访谈录》。
  但是保护的进度与力度,似乎还是难以应对数量庞大的裱修需求,与更能吸引眼球的展览与活动相比,安静沉默的书画文物修复不易得到关注。“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社团组织来整合行业资源,把有限的资源用活用好。”姚瑶表示。
  在长期的传承使用中,裱修技艺形成了地域风格十分鲜明的特色,精致高雅的苏裱与文人画息息相通,厚重大气的北裱与浓墨重彩的北宗绘画相通,不仅如此,各个流派的裱修技艺虽然大致接近,但在具体工艺流程与手法技巧上,还是有所区别的,“然而互相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沟通,你轻易也看不到别人的工作场景。”一位老艺人对此“行规”摇头叹息,秘不示人的后果就是“人在技在,人亡技亡”,殊为可惜。
  “希望我们这个研究会的成立,能够为改变这一点作些努力。研究会将开展培训和观摩活动,向大师请教并和大师亲密交流。举办大师讲堂,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艺技巧。组织会员聚会活动,畅谈裱艺研究心得,交流切磋技艺,解答实践中的难题。”姚瑶的期望代表了老一辈苏裱艺人们的心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