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器利益工的实践与感想

 新用户24497788 2021-09-19

本文作者

南京博物院   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一、前言

书画装裱艺术,从明朝起受吴门画派影响,重心渐渐转移到苏州。苏裱数百年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影响跃居全国之首,号称“吴装”。其特点主要是:“选料精良做工精致,讲究纸绫绢锦的色彩搭配,整体格调淡雅素净。裱工精妙注重细节如:轴头、轴杆的选择,装裱款式多样”。同时对古书画的修复尤为细致,其漂、洗、揭补、全色等各种技法都比较全面。这古老的传统技艺,它的核心是什么?如何传承?这是在21世纪快速发展的科技与信息时代,传统苏裱技艺的发展和弘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探讨课题。

2010年,我在南京艺术学院学习古书画修复,2012年到南京博物院文保所从事书画修复。2018年在南京博物院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下,我非常有幸拜国家非物质文化苏州装裱技艺传承人范广畴大师为师。师父经常教导我:“裱画的基本功要从磨刀、做工具、打糨糊和糊板墙等开始;工具买来后要加工,起子、针锥等自己做,这样才能更顺手、更顺心意”。师父在《治画记忆》著作第五章:器利益工章节中,专门讲工具,强调“装裱技艺的传承,也往往是从做工具开始”。读后很有感慨,也给我自己找到了归宿感。在整个书画修复实践中,遵循师父的“器利益工”的裱画技艺核心脉搏——根据现有裱画工具不能解决的难点,进一步改进和自制工具。改进和创新了一些书画装裱自制工具,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外观型装裱工具专利三项。这些工具不仅在装裱修复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文物安全性、同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见图1

图片

 1 获三项国家专利工具

二、实践

 2.1改进工具:

现有裱画工具有棕刷、排笔、启子、针锥、裁刀、裁尺、等约20多种,在装裱的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每个人的手和工具的手持姿势可能有一点点变化,同时用力大小也有微妙的关系等,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将工具发挥到极致,有利于文物的装裱修复,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者认为:古人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裱画中的含义——从事书画的修复人员,面对古今材质不一、装裱不一、病害不一的情况下,用同一种工具操作,显然在工艺上不太严谨,也不符合“修旧复旧”的理念。为此,要想把修复工作完成、完善,必须将治画病害所需要的各种工具准备或制作好,这是解决难点的首要条件。“三分技艺七分工具”也就说明了工具在书画装裱中的重要性。

在师父的口授心传,向师父请教、汇报、交流到共识,每一步都离不开师父对裱画工具重视的思想。裱装工具在实践过程中,我认为:要拥有辅助人本身的感官能力和精确尺寸和规格标准的功能。2016年初,在南京博物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开始逐步完善制作非常适用于装裱作品的独特的“利器”,到20188月申请专利。此“利器”首先将裱画工具分成:棕刷类、标尺类、启具类、定位针锥类、骨针、穿扇骨工具、定位线轴、砑石、骨刀类钢刀类、十大类。每类工具最少的约4种、最多的约17种规格,共计约90多把工具(见图2图3 4 5)。

图片

2 修复工具          

图片        3 刀具

图片

4 画启分类

图片

   5 排刷分类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好的作品都是由无数的细节凝聚而成。装裱修复工具一样需要更加细节化、系统化,利用人体工学来制作工具,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研磨。

我们修复的每一幅字画,都是先人们留下的文化瑰宝,是需要有

敬畏之心和精湛技艺的素质,并通过不断雕琢自己制作的工具,来提高完善自己的技艺,同时也倾注匠心别具的设计中的快乐,以此达到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研磨。每件工具都是件汗水与心血结合的艺术品,才能在裱装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在提高了效率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珍贵文物字画的二次伤害,达到真正身心合一的统一,使工具也具备对作者的灵性,配合着作者在创作与修复工作中挥洒自如,同样作者亦享受着充满灵性的工具,让作者和工具之间达到了某种共识,甚至彼此都是爱不释手……针有长短,柄有圆扁,都在恰如其分的时间,尽着各自的职责,完成着对裱装艺术的执著与求索。每个工具都有它自己的脾气,只有挥洒在字画的丹青之中,才更会了解天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才能将它们运用到恰到好处,让装裱成为艺术和科学的结晶

2.2创新工具:

2.2.1 绢绫刮口刀:在绢本字画修复中,不可避免要用现代绢丝修补替代古绢丝。但是各时代绢丝韧性织法密度不同修复中需要绢丝结构相近匹配对接。通常采用美工刀、马蹄刀或者刻刀,作为补修绢本字画的工具,但是由于上述工具的单面性,并不能在实际操作中把现代机织的绢绫刮薄刮细,而且用力了绢绫就会断裂,不用力又无法完成与古绢丝的经纬顺利衔接。

刮口步骤中,我用简单的方法设计了【绢绫刮口刀】。将多个相邻紧贴的刀片,整齐固定在刀架上,瞬间增大了受力面积。刮口时受力均匀、可缓冲横向移动对绢丝的震动实现了能更好的掌握力度方向的变化,手柄人性化设计,能更好的掌握力度方向的变化,操作中提高了用刀准确性及画心的安全性。对于我之前的修复实例确实有效。进而解决了由于刮绢绫的力度不好掌握造成的补修效率低的技术问题。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实用新型修复工具专利。(见图6、图7

图片

      6 绢绫刮口刀           

图片          7 补绢刮口

2.2.2骨针:

用动物骨骼做成针,似乎有点小题大作,但是古人们的智慧,有着它不可忽视的作用。骨针的材质不仅仅是装饰,更重要的是动物骨骼坚而不硬,刚中带柔,柔中有钢,这样在修复字画中装裱字画中,对落在画心上的毛发和不洁物,只能用针来挑起捡去,这时就凸显出象牙针的好处,复古的创新,骨针:用骨质品真针有韧性光滑,区别于用钢针挑取绢绫丝上的杂物不勾丝不缕丝。能有效的抑制和预防(见图8 9)

图片

8 骨针         

图片               9 实际运用

2.2.3水平尺:

    水平尺是一种用于测量水平垂直的测量工具,利用液面水平的原理,在现有透明尺中心位置自制装上圆形的水平仪。带有水平仪的尺子很多,在许多测量现场,建筑现场设计现场都会用到。但是在装裱步骤中利用水平尺辅助人体的感观能力仍没有出现过。在修手卷削手卷找平时,将水平尺横放在手卷上观察,若水泡居中则表示手卷削口水平了。测量便捷、精确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见图10 11)。

图片

                                           10自制水平尺           

图片        11 观测水平

2.3 借鉴工具:

修复装裱中,砑装之前的裱画工序洗、揭、补、全、覆、装六大步骤一直被重视,而传统装裱中一道重要工序【砑画】这一环节却容易被忽略。字画上蜡,经过砑石磨擦裱件背面砑光的处理,作用主要是使裱件背面光滑柔软,卷舒时不磨擦画心;同时它在裱件背面形成一层保护层,使裱件悬挂墙上不受墙壁的潮气浸润,使字画自身具有除潮防湿防虫的功效,书画经过打蜡砑光,在厚薄度、平整度、防潮效果上,对文物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那么,修复后的重彩、绢本画心脆不堪言的画心,文物本体酸化严重、糟朽,砑光过程中否能够经受得住砑石的自重和砑石手法力道上的重压以至于画心遭损受伤。这是我们深思和探讨了许久的课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教师父——师父讲了一个故事:1986年师父作为江苏省赴日交流裱画技术的主要成员,目睹了日本裱画的砑光是用串珠式来代替砑石(佛珠)。受此启发,请日本朋友邮寄了砑珠。经历了多次的反复设想和实验,力道,手法,自重等等问题都考虑的情况下,经过反复的实验探讨和实践,并且和日本同行的交流,共同探索出一个崭新的方法方式,那就是为了减轻现有砑石的重量,我们挑选出直径10mm左右的玛瑙圆珠,代替传统砑石充分利用球形的特性,擦蜡后,将其平盘在背纸上形成一个平面,360度有规律的来回均匀滚动轻柔推磨,珠与蜡的完美结合柔化腊层。柔缓地融入到纸张纤维层起到耐湿防霉的作用,舒卷顺滑减少收卷时对画心的摩擦,这样就解决了砑石在槽朽古字画修复中,砑光所遇到的尴尬局面,即将画背砑光完整,柔软,砑石球团在手掌中,充分利用球形的特性,有规律顺着画轴背面轻轻柔摩。压过的画背光泽柔和,更能突出背纸的自然光泽又有效防霉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

砑光不是只追求纸张的光亮度,反复用力的砑磨背纸,原本修复后的绢本画心已经糟朽损伤严重,用传统砑石方法会因外力而产生反作用力,造成裱件二次伤害。即解决了由于砑石的重量而伤及画心的隐患,也起到充分的保护画心。砑珠既不会因为用力而毁坏纸张,又可以均匀柔腊到每一个部分。所以要针对不同损伤的画心采用不同了砑光方法。(见图12 13)

图片

12 砑画珠     

图片              13 砑画

2.4共识工具

扇骨穿:折扇的修复通常重视扇面、而忽略扇骨,实际上已违背了文物修复的整体性。折扇由扇面和扇骨组成,修复中多数扇面改装成镜片或是册页,只有扇面而没有扇骨,后人无法领略折扇的全貌。笔者认为,修复折扇必须尽力将扇面和扇骨同时抢救修复,还原折扇原貌——保留高雅艺术恢复折扇实用功能,弘扬中国文人书画与工艺美的完美结合,保护历史与文化的记忆

2017年,笔者在修复永璇《墨梅》折扇还原成扇,正反合并穿扇骨时,折扇还原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将扇面正反面合并,小扇骨同时穿入扇面这时需事先预留空隙,以便穿扇骨。这时如果随意用针锥代用及其它小物件替代,操作不慎会造成扇面的再次破损。为此,针对性的设计自制了一种虽是小巧之作,却又是折扇还原步骤中决定成败的最后一道不可缺少的自制工具,笔者命名为“扇骨穿”。按照文物本体小扇骨尺寸制作而成,其形状设计为剑型,顶端钝尖、两边稍薄,中间犹如剑脊稍微突起,安全撑起扇骨插入的空间,利于原扇骨同时顺利穿入扇面而不会造成二次伤害(见图14 15)。师父在《治画记忆》器利益工一章里,介绍了“扇面通扦”的工具,其形状“尖圆头细长条,它有专用的名字,叫做“通扦”是专门用来在还原成扇中穿扇骨的工具。师父的“扇面通扦”和我的“扇骨穿”,虽然制作时间、地点不一,但师徒之间好像有一种心有灵犀的共识,在遇到问题时,我与师傅都想到了修复折扇必须要制作新型的工具。

图片

14 扇骨穿           

图片         15 穿扇骨

三、感想

2010年~2020年,整整十年的裱画经历——学习到实践、实践到学习、再到实践,尤其是对国家二级文物明代文淑画作《墨梅》与乾隆六子“永瑢”亲笔《设色山水》折扇的还原成扇、王礼《枯木寒鸦图轴》、《慈禧墨兰四条屏》、任薰《泥金笺人物图轴》等书画修复,使我感悟到了国家级苏州书画装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技艺精湛,是装裱传统工艺中的一支独秀。虽然、裱画工作十年不长,但在工作中实践中有一些感想和学习体会总结如下,以抛砖引玉。

3.1苏裱种类:书画装裱分为三类:一裱式简易,指节庆婚丧时所用的各种如对联、立轴等;二专裱普通书画;三专为书画名家和鉴古收藏家装潢珍贵新旧书画。而最能反映苏裱技术风格与特点属第三类。苏裱的此三类裱工形式,恰好对应了苏裱技艺的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技术。

3.2苏裱特点:苏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特点主要是:装裱出的书画平整服帖,柔软舒挺,配色素雅,裱工精佳,所装裱的书画清新、典雅、大气,款式多样。充分凸现了苏州吴地的地域特征。裱工精致一是:选料讲究苏裱选料以绢绫为主,锦其二,这些材料都属于奢侈品是文化财富的象征。二是: 注重细节细化到对浆糊的要求,制作浆糊严格控制明矾比例及如何养浆用浆。三是:神韵,在古旧字画修复中拼接与修补,全色与接笔对材料及技艺的要求,以求最大限度的恢复作品修旧如旧。洗、揭、补、刮、上、全、贴和隐补等工序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3.3传承核心;苏裱的传承,笔者认为工具是核心,可分四个方面:首先学员“从磨刀、做工具、打糨糊和糊板墙等开始”学习裱画,做到有扎实的基本功;第二,通过二年的对联立轴等简易装裱品和普通书画的装裱,熟悉工具的操作与巧用,明白工具在每个步骤中的作用与必要性。第三,根据现有工具与操作者在工作中的习惯与手势等,学会改进工具,做到顺手、顺心。第四,在裱古代书画修复的过程中,由于保存条件、年久残损,每件书画的病害不一,同时将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要求苏裱工作者,要对已有的技法和工具之间的关系,确立解决裱画中的难题,并学会创作设计新型工具或改造已有工具。这是解决难题和提升裱画技术的重要的途径之一。所以,裱画中不断琢磨与研究自己制作的工具,就可以完善修复工艺,达到解决难点或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3.4培养模式:苏裱技术人员的培养,建议师承制和传帮带与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前者既是方式和方法,更是氛围和风气,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技艺教授方式,其形式和效果也一直被人们所认同。后者是纳入国民职业教育体系和新学科的教育体系,这是文化遗产保护中培养人才的新模式。笔者认为,五年制职业教育专科可以将学生在苏裱传承核心中的前两个方面打下基础;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可以将苏裱传承核心中的后两个方面展开学习和研究。苏裱代表性传承人要进校园一对一的传帮带辅导研究生展开课题的研究或对苏裱核心(工具)问题的讨论与实践。

时代的装裱修复,既要遵循传统工艺,勤勤恳恳把工匠精神贯注到工作中,又要在现在科技的视野与技术下,把修复工艺的科技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工艺性、创作性进行下去,再遵循传统的基础上,留下现在新时代发展的印记……

3.5装裱艺术:装裱艺术是遵循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做着小范围的再创作过程,是有主题的创作,既要照顾主题的独特性,又要考虑加入时代的新元素,既要遵循传统工艺传承,又要在色彩,材料,技艺上填上个人的风格,即遵循又要独立,这是一种遵循的挑战和创作。根据修复作品的属性、创作年代和保存状况及修复师的技术和综合素养制定符合书画艺术品个性的修复方法,以达到书画艺术品的历史与艺术的统一。这要求裱画工作者,既有修复装裱技艺,还要有艺术与美学的知识储备。

例如:2018年,笔者在修复《七宿星君水陆道场图》案例中,作品以保留宗教画特征为宗旨,参考原作装裱风格,在修复宗教画选择镶料时,选用“万字符”代表有吉祥、万福,万寿之意。用带有旧气的画意的主色调恢复宗教画作品的形式。

惊燕巧妙设计,剪出其中镶料中的“万字符”纹饰,围绕整幅作品每一部份的因素精心传达,天头纹饰和圈档纹饰采用对花镶接浑然一体、深浅相宜产生有层次的和谐整体感。在追求细节刻画与追求整体效果之间不断领悟,让书画修复与字画装裱成为艺术,变得如此生动有趣(见图16

图片

图16惊燕的设计

四、结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装裱技艺,是有着一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其文化的有形载体在工具上,无形文化载体在传承人的技法上,二者合一成为非物质文化。作为从事装裱技艺的工作人员既要传承苏裱技法,更要传承现有工具使用功能的制作特点,并根据装裱中的问题,完善改进或设计新型工具。工具是为手艺服务、手艺为修复古书画提供更好的技术,在具体修复中,需要制作创新更顺手的装裱工具,这是苏裱辩证统一的修复思想。苏裱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需要将传承与发展、创新结合起来。“器利益工”  、“磨刀不误砍柴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都是前辈们对后生的教导与厚望

注译:

①⑤苏州博物馆《治画记忆》 P49  P55 文汇出版社 

201510月出版

②关于每件工具改进后的作用、先进与可靠性,另文阐述。

20182019年装裱工具获国家专利三项。

④白玉  古代折扇的还原修复——以“文俶”、“永瑢”扇为例  [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0 8月第四期 P 103~109,文章编号:1005-15382020)04-0103-07

⑥在南京博物院文保所张金萍所长的大力支持下,20209月笔者又专程到苏州,向国家非遗苏裱传承人范广畴,对器利益工一文中若干问题予以求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