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匠“苏裱”

 苏迷 2018-05-31

姑苏叶话

  书画装裱工艺古称裱背,亦称装潢。从有文字的记载来看,传统书画装裱技艺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代表中华文明的大批珍贵书法、绘画、书籍、碑帖能够流传至今,装裱技艺功不可没。宋代的书画装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以细腻、逼真、挺括著称的苏裱则从宋代起就一直稳居全国同行业的榜首,名书画家米芾就曾请“吴匠”为其友人修复装裱《笔陈图》及王羲之书法真迹,并高度评价说“使吴匠制,甚入用。”明宣德以后,装裱重心从杭州转移到苏州,嘉靖、万历间达到全盛,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佳评(见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明清以来数百年间,承前启后,自成一家,为世所重,人称“苏裱”。到晚清,苏州城内的裱画作坊有1000多家,苏裱实力称甲天下。

  苏州艺人除了会装裱书画外,还独擅装裱苏州刺绣品。书画装裱与刺绣装裱,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书画作品在装裱时会根据纸张质地而采用不同的方法;装裱刺绣时,也需要根据各种面料质地,判断其是否会缩水、吸不吸浆而选择不同的装裱法,尤其是单面绣,反面要托一层宣纸,所以其装裱方法与中国画的装裱方法更是趋同。

  历代苏裱妙手,有一套修复古旧书画的特殊技艺,一幅书画作品,即使支离破碎,折皱残缺,一经“揭旧修复”,即可起死回生,竟成完璧,因此苏裱有“书画郎中”之誉。

  古书画修复,传统的说法包含“洗、揭、补、全”四个步骤。“洗”时要根据书画的破损程度而采取不同方法,如果字画没有特别糟糕,有裱纸托着,则可上排笔按压着洗,否则不能轻易上排笔。“揭”是苏裱的一大特点,古字画在揭裱之后露出破洞,需要进行“补画芯”,这就是字画装裱中是最常见的也是难度最大的。试想一下,一幅书画总共四层纸,画芯本身是薄薄一层,托上托纸,又称“命纸”,后面还有两层褙纸,命纸紧挨画芯,且特别薄,揭纸时稍有不慎就会把画芯揭掉,故而有时只得靠手指慢捻,捻成极细的小条取下,技巧以外,还得有十分耐心。“补”指的是揭下旧托纸后,拿一张新的托纸托住画芯,画芯缺失处要补,断裂处要贴折条。补完外边还要刮口,刮成斜坡,不能有硬突,防止硌着画芯,轻重得当才能做到新旧结合处严丝合缝。“全”

  是书画补好后做的最后一道工序,这一道工序通常包含补色及接笔,若后补的纸绢比原来的颜色浅,则要将其跟原先颜色找齐以不露痕迹。接笔是指连续画意缺失处,这要求裱画师最好有书画基础。“洗、揭、补、全”完成后,还要如正常裱画一样做上绫裱、绢裱或是纸裱,是画轴的要装好轴杆。

  刺绣品托裱有“直托”“飞托”“复托”三种托法。“直托”就是将绣品背面向上平放在裱台上,用排笔蘸清水润湿绣面,这种托法因浆水容易浸透正面,造成绣品线色无光,故只适用于低档产品。“飞托”是指用喷水壶把绣品喷湿,另将刮干净的托纸放在裱台上,刷上厚浆水,用干宣纸衬在托纸的后面,待吸干水分后,将托纸翻在刺绣产品的后面并刷平,这样托裱出来的绣品,保有色泽。“复托”则适用于旧绣或一些丝线湿润后要跑色的绣品,复托时绣品不直接浸潮水,故绣线不会“飞色”。

  苏裱技艺最鼎盛时,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文物商店都将古旧破损书画送到苏州来装裱修复。当代苏裱技艺代表性人物谢根宝大师曾先后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单位装裱修复了众多珍贵书画,其中有宋·赵佶《八哥图》、明·仇十洲《洛神图》、明·蒯祥《宫殿图》、明·文征明字轴、明·祝允明草书等,得到著名书画家程十发、吴作人、黄冑等人的高度评价,被程十发称为“裱褙大家”。在长期装裱生涯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认为:“修复旧画,比之如疾求医,需观其色,切齐脉,对症下药。揭必净,洗必清,配必同,全必陈。”现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范广畴是谢根宝的徒弟,师徒两人曾历时八个多月,共同修复了一幅碎成389片的石涛画作《梅花图》。出生于“装裱世家”的纪森荣(其父纪国钧、其兄纪森发、三弟纪森龙、四弟纪森宝都是苏裱高手)曾6次应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装裱巨幅刺绣作品,尤精于揭旧修复,装裱过的国家一级珍藏品达数百幅。

  目前苏州从事装裱修复书画工作的有上百人,2015年,苏州组建了苏裱技艺研究会。范广畴自2008年到苏州博物馆后开始带徒弟,至今也培养了多名人才,但目前行业从业人员的规模和技能水准跟社会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

  想起清代陆时化所云:“书画不遇名手装褫,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压以他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拙工谓之杀画刽子。今吴中张玉瑞之治破纸本,沈迎文之治破绢本,实超前绝后之技,为名贤之功臣。”由此可见,苏裱于书画的重要意义,惟愿苏裱技艺代代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