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清微派之雷法传承

 蜀山玉 2016-09-29

 关于武当清微派的问题,道教学者卿希泰先生与杨立志先生均有专文论述①。杨立志先生还在《武当道教史略》一书中,以元代武当武当高道张守清为中心,对武当清微派的形成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杨先生认为,太和真人张守清实际上“创立了以武当山为本山、以崇奉玄帝为主要信仰特征、以清微派道法为主体的新武当派。”②而曾召南先生也将武当清微派称为“新武当派”,指出张守清为其创始者,笔者赞同以上学者对武当清微派的界定,并认为:所谓“武谓“武当清微派”的名称,主要是从宋元清微道派的法系角度而言,表明它是清:清微派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进行传播时,所形成的一个支派。


当然,从武当道教之历史来看,其有雷法之流传并非是自清微派进入武当山方开始的。据《武当福地总真集》记载,南宋初茅山上清派高道孙寂然“得上清五雷诸法之妙,遍礼福庭。……绍兴辛酉,首登武当,兴复五龙,开辟基绪,以符水禳禬为民除疾,众皆归之。”④此处所言孙寂然擅长的茅山上清雷法,应是较早传人武当山的道教雷法系统。其后,孙寂然的弟子邓真官“尽得其师上清五雷诸法之妙,驾风鞭霆,其应如答,远迩疾患,皆奔趁之。”⑤他能够动用雷法开辟顽石坚壁,并潜修内丹大道,实为内外兼修的雷法高师。后来复兴武当本山派的鲁洞云“年八十余,以道著远,点墨片纸可疗疾,他也极有可能是南宋新符箓派的法嗣。后来鲁洞云传授张守清的“道,既有其所参学的全真丹法,更有其所擅长的符箓道法。实际上也正是鲁洞云的启蒙教授,为张守清成为清微雷法的一代宗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自孙寂然驻五龙观而兴武当五龙派,即为其后的武当道教奠定了重视道门法术,尤其是善行雷法的传统。而武当道教自身所具有的海纳百川般的开放品质和圆融精神,又使得雷法成为武当道教接纳内丹学术和符箓法术的最佳桥梁。因此自南宋至元初百余年间,以雷法为代表的符箓道法,已成为武当道土世代研习的重要道术。及至叶云莱、刘洞阳、张道贵三大清微巨擘,将建宁黄黄舜申真人人的清微道脉传至武当山,则武当山之道教雷法日益为清微派所主领。


依明宣德年间任自垣的《大岳太和山志》记载,叶云莱是“唐天师叶法善之族裔。生于建宁,得清微道法之妙。”暑他有可能是身负家传道法,兼与清微宗师黄舜申同乡,故能得清飴菩法奥妙,:刘洞阳与叶云莱同师雷困黄真人,受以清微上道。”②他是与叶云莱同得黄舜申真人传授,又同赴武当弘法的高道。而张道贵则先“礼汪真常为师”,后来“同云莱叶君、洞阳刘君参觐雷困黄真人,得先天之道。”③他是先修全真教法,后参清徽雷法的高道,这一经历对其弟子张守清的影响很大。总之,此三位清微巨擘皆为一时俊彦,自其驻山修行后,清微雷法渐兴盛于武当。而他们与鲁洞云共同培养出来的守清,则成为清微雷法在武当山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大岳太和山志》认为,张守清对于“云莱、洞阳、云岩三师之道,尽得秘传”,因此称赞他-清微一,先天后天,靡不精通。”④而三次赴京师祈雨有验,更使得张守清声名远扬,。这对张守清弘扬武当清微派的事业,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此后,张守清一派之清微雷法,即以武当山为中心,在道门内广泛传承开来。这对于清微派的发展与壮大,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现存于明《正统道藏》中的几部清微派雷法道经,基本均与武当清微派道土有关。其中《清微神烈秘法》二卷,所列师派自“碧水雷渊真人黄舜申”以下依次为:“蒲微冲道使叶云莱”、“籌敢冲和使张道贵”,“冲元雷使张守牧吏张守一”①。故可以明确判定,《清微神烈秘法》为武当清微派所整理、传承的雷法经卷。而且,其成书极有可能是出于张守清在武当山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另有《清微玄枢奏告仪》一卷,在列举“古今历代传法授仪诸大宗师”的法脉派系时,于祖师系列的“丹山雷渊黄真人”后,列“宗师云莱叶真人”②。故可推测,此奏告仪经卷亦出自武当清微派道士之手笔。它诸如《清微元降大法》、《清微丹诀》、《清微斋法》及《道法会元》前五十五卷等,这些清微道经即使不完全为武当清微派道士所撰,亦多为其修习、传持之重要典籍。另有《贯斗忠孝五雷武侯秘法》,出自元代人武当山修习譬法之道士张晖斋。该卷记载张晖斋“人武当山从道,参究天心正法,福国康民,声闻朝野。”③其中“天心正法”是否即为宋元时天心派之道法,难以确考,因现存史料文献中,难觅天心正法在武当山流传的可靠记载。但从元代清微雷法在武当山的影响来看,如以为《贯斗忠孝五雷武侯秘法》与武当清微雷法无半点干涉,则亦为情理所难通。因此,对现存的武当清微派雷法文献,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加以甄别。本文仅据《清微神烈秘法》,初窥武当清微派雷法之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