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越三千年,听老子讲“断舍离”

 杂货店伙计 2016-09-30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曾于2013年推出“断舍离”的概念,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成为风靡一时的时尚新词。而此概念的理论源头,我们不难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的原文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之“益”,通俗来讲便是做“加法”;“日损”之“损”,自然便是做“减法”了。只是,加的是什么,减的又是什么呢。

 

《道德经》众多注本对于这或加或减的对象的阐释各有千秋,我们不妨择取部分做个表格来看看:

 
 

有说“百姓日用为之道”,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从表格中的内容,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便是,为学者总是欲添加自己未知、未有的东西,只是“学愈多道愈少,久则浑然太极汩没无存矣”(见黄元吉《道德经讲义》,而为道者却是去除这样的欲望和妄想。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老子减法的现实应用

 

老子的减法,所要实现的便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只是这种终极的无为(在吕祖《道德经注》中,所指的是“浑然天理而不假强为,千变万化皆从此出,故可以无不为”)并非现实中的我们能够轻易达到,但老子提供的方法论,却足以指导我们去实现相对意义上的无为。

 

因为,我们能够实现“日用”的东西,必定是我们本来就具备之物。所以,了解我们自己,也就是认识那些与我们一体的属性,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宗教教育中频繁提及的“不假外求”,便是此意。或者说,即使你要外求,也得先搞清楚你自己具备哪些条件,可以怎样去外求。

 

老子思想穿越几千年

 

我和现在的搭档(都是80后)之所以能够搭手,源于我们各自踏进社会十余年来,一者从商业走向了专业,另一则从专业走向了商业。于是我们能够带着对对方所属领域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如一阴一阳,相生相长。我而今所能实现的自由撰稿,和她意愿所在的自由创业,都得益于各自自身的探索之路及对方的促成。所以,这十余年的我们,虽走过了两种看似不同的路径,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思考,却会发现它们实际上同属于老子的减损之道。

 

我所学的专业属经济类,工作历程依次是:网络安全企业政府公关、时尚杂志企划总监、人文杂志品牌推广、公益机构宣传部主任、教育机构文案编审,最后方才是现在的自由撰稿人。从第一份工作一直到公益机构,我都因良好的沟通能力而被每一位领导看好,认定我是可以为单位创收的商业人才,只有我自己看到我的动力所在,而一步步退回到专业的领域从事自由写作。

 

而我的搭档,专业是英语语言文学。她的工作历程反是从专业人才转向商业人才,这一路依次是:家教、学校的老师、小型培训机构负责人、大型连锁培训机构教务部工作人员、销售、大公司区域销售负责人、教育机构运营总监、创业者。在大型连锁培训机构教务部供职期间,让她发现自己的市场能力超越市场部,才促使她全面转型。

 

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老子的损益之道

 

从表象上来看,我的路径(从商业人才转向专业人士)似乎更贴近老子所说的做减法,而搭档的(从专业人士转向商业人才)却看似在做加法。实则不然。因为我的属性偏静,而她偏动。专业人士与我的属性更具一体性,一如商业人才与她的属性更具一体性一样。我们二者行使的减损,在于我是放弃了物质世界的花花绿绿和金钱成就,而她则是放弃了稳定的功名和高薪,也就是同属虽不匹配自身条件但也能达成的。所以,两份路径表面的不同——一者看似“退”与“减损”,一者看似“进”与“增益”,其实本质上却是玄同的“日损”之道,都通过实践而非理论上破除了那些与自己非属一体的部分。因为,当我撰写文字的时候,当搭档做运营的时候,我们皆是有心亦有力的。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我们各自本来就具备的东西,是真正可以日用之物。而所有的向外求,都必须基于此,超出它所能实现的,便是妄想,是不合理的欲望了。

 

超出它所能实现的,便是妄想,是不合理的欲望,要断

 

“断舍离”所审视的,是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不需要的”(断),还是“多余的”(舍),其实根源都在于“迷恋”(离)。而老子的减损之道,指出的便是这根源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它的应用,不仅可以放在审视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放在审视我们在交互世间中的所有关系上。这让我想起德阳玉皇观幸当家曾跟我开过的一次玩笑,他说,现在这么流行“穿越”,可是要知道,老子的东西才是一份最强大的“穿越”——穿越了几千年,到我们这个时代,仍旧很好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