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读初二的李依同学家里,更是全家总动员,中文系毕业的母亲负责辅导孩子语文和英语,理科爸爸则专门检查孩子的数学和物理。夫妻俩每天下班回家的头等大事就是询问孩子今天的作业是什么,最近一次考试考了几分。“虽然我们下班回家也挺累的,但是小孩的功课重要,再累也会陪。”李依的妈妈说,从孩子上学之后,夫妻俩吃完晚饭后就没有休闲时光了,每天陪孩子做作业两到三小时。“初三就是迎中考,复习前两年的知识。所以初二是学习新知识最关键的一年,丝毫不能放松。” 好多父母转发时感慨:太真实了,简直就是每一个尽职尽责陪孩子做作业家长的真实写照。的确,有些父母不是在陪孩子写作业,而是像监工一样的盯着孩子做作业。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孩子写字的小手,不停地说:“这一横写短点”,“用橡皮别那么大劲”,“又错了,你怎么不想清楚再写呢”……这种看起来好像很负责的做法,其实是对孩子注意力的一种干扰,不但起不到好作用,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 每天都在父母监督下做作业的王梓告诉记者,他写作业时关注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父母什么时候会离开? 有着同样经历的娇娇也向记者抱怨道:“我上四年级了,妈妈也陪我写了三年多的作业。现在我都自己懒得动脑子了,遇到不懂的就问妈妈,反正她会告诉我答案。”娇娇说,如果哪天妈妈有事不能陪她写作业的话,她就会有好多题空着写不出来。“第二天交上去,就会被老师骂。” 对于上了高中的学生而言,父母也看不懂他们的功课了,如果再过来看他们写作业的话,反而觉得不自在。 一位资深教师对记者说,低年级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光靠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老师有时要求家长对学生完成的作业签字。特别是朗读课文、背诵、看课外书之类的作业,确实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监督才能有效完成。 同时,他也建议,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父母始终只能扮演一个辅助的角色,在孩子需要帮忙的时候给予及时地支持与扶持就好。否则的话,父母的辛苦付出不但得不到自己所期待的回报,还会成为阻碍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拦路虎”。 “真正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并不在于家长教不教或者跟不跟,而是孩子本身有没有养成在学习方面的自我承担。”这位教师表示,如果母亲总是显得比孩子还更加重视他的学习的话,孩子是极少能养成在学习上的自我承当习惯的。他们会习惯于马虎大意地完成作业,然后让父母去检查就好。这样一种状况,等孩子上了初中、高中的时候,当父母发现自己已经无力再仔细帮助孩子检查作业时又当如何应对? 1、创造学习型家庭氛围:建议父母在孩子做作业时把电视关掉,与孩子一同学习,父母可以看看报纸读读书,不一定非得趴在孩子旁边看着他们一道一道地做题。学习习惯的养成比什么都重要。 2、“陪读”方式要恰当:做完作业后,不要帮助孩子检查对错,把这个工作留给孩子自己,哪怕这次因为粗心大意没检查出错误,而被老师罚了,也能够给孩子一个深刻的教训,以后就会加倍认真地检查。 3、陪伴的目标要明确:家长对孩子做作业的陪伴,关键还是理念要清晰,要知道现在陪伴是为了今后无需陪伴。具体来讲家长可以将目标定在小学6年做作业的陪伴,为的是初中做作业的较少陪伴,以及高中做作业的无需陪伴。 (来源:城市商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