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古代身份如何确认?与大家说说古时候的身份证!

 木桩指路 2016-09-30


在中国古代,普通人是没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证只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而言,普通老百姓是不会拥有身份证的。那么,古时候“高大上”的身份证,都是啥样的呢?

隋唐:鱼符最为典型和流行




身份证等,其中以等级身份证最为流行。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最早的身份证始于隋唐时期。

古代的身份证式样很丰富:虎符、兔符、鱼符、龟符、龙符、牙牌、腰牌等,都属于等级身份证。这一类身份证中,数鱼符最为典型和流行,使用时间亦久。

鱼符正式使用时间在唐代,应该是唐高祖李渊在隋代制度上的一项发明创造。李渊进入长安后,废除了隋朝那套旧的“身份证制度”,将隋朝的“竹使符”改成“银兔符”,接着又改为“铜鱼符”,有交鱼符和巡鱼符两种。登录信息也比较简单,一般就是姓名、官职两项,再细一点,将单位加上,不会有出生时间、性别这些内容,有的甚至连姓名也没有。

鱼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派出所”(当时的内廷),作为身份证的“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证使用。左右符的数量多少根据使用者的人数和实际需要来定,不一定对等,其第一功能起初并非是表明身份, “权力凭证”,而是 可用于调动军队、任免官员。

大周时期: 留下“金龟婿”的说法



唐代特别重视“身份证制度”的推广,连高句丽、安南这些藩国使者也统统发给不同式样的符,藩国符以雌雄来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有12块之多)交给藩国来使带回去。再有来臣,则以雌雄符相合来证明真实身份。

皇太子也有身份证,但不是符,而是“玉契”。如果皇帝外出亲征,由皇太子当“代总统”(监国)。此时皇太子的身份证又改为“龙符”,亲王或大臣留守,则发给“麟符”。

符中最有名的是“虎符”,一般由军将们使用。唐朝不用虎形符,这是为了避祖宗李虎的名讳,后来武则天夺权,在大周时期也没有用虎符,而用龟符。虽然龟符随武则天的逝去而消失,但却留下了“金龟婿”这个说法。

“金龟婿”是一个古老的称谓,可以追溯到唐朝,最早出现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这首诗以一位贵族少妇的口吻,叙述自己的苦恼:屏风后的自己无限娇媚,但是由于丈夫是个“金龟婿”,身居高位,每天必须早起上朝,结果只剩下自己孤零寂寞地呆在床上。

“金龟”与人的身份有何关系,何谓“金龟”呢?金龟最初指黄金铸的龟纽官印,汉代为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将军等所用,后泛指高官之印。金龟也是唐代官员随身佩戴的一种辨别身份、区分官位高低的饰物,佩戴者皆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后世遂以“金龟”作为高官或身处高位的代名词,而“金龟婿”则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

明朝:乌木腰牌或为郑和所用


牙牌和腰牌是明清使用的身份证。明朝的牙牌有象牙、兽骨、金属、木质等多种质地,视身份、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别。在录入身份信息时,比唐代要多一点,有时会写上“单位”,或标示冒用身份证、不用身份证的罪过等警示语。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塑料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据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载:牙牌不但官员们悬之,“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证的用途已不局限于官员们,开始向中下阶层方面发展。

明清时代的身份证,在现代考古中不时被发现。如2004年,在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第六号船坞遗迹的考古发掘中,便发现了疑似郑和的身份证。这是一种腰牌,功能相当于特别通行证,由宫廷制作,为乌木质地,前窄后宽,浑圆形轮廓。

当时的宝船厂相当于现在的航母制造基地,警卫森严,各司、各舫之间不得随意走动,没有特别身份证根本进不去。这腰牌应为郑和这种重要人物持有,所以学者推测,这块腰牌可能是郑和或其部下视察时不慎遗失的。

清朝:后宫妃子都有“绿头牌”


清代身份证多称“腰牌”,牌子上不仅要写清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还会特别注明身份证的用途。最有趣的是后宫妃子的身份证,称“绿头牌”。没这张身份证,脸蛋再漂亮,再风情万种,也别想得到皇帝的召幸。

原来,清代皇帝要妃子“侍寝”的规则与明代有异。在明代,妃子天黑后会在门前挂上红灯笼,皇帝由敬事房太监陪着,亲自走到妃子的门前挑选,选中谁,太监就会摘下谁的灯笼,其他妃子看到后就关门休息了。清代依祖制,皇帝不能与妃子“娱乐”整夜,晚饭后敬事房太监将众多妃子的“身份证”统一放进银盘内,端到皇帝跟前,皇帝看中谁,就将谁的牌子翻过来,太监夜里会将皇帝点中的妃子扛到龙床上,完事后再扛出来。

清代时期,各阶层的身份证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顶子的材料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并以此区别使用者身份的高低与官衔的大小。如果是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顶子。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一些富商、地主为求得高身份,常用数目可观的白银捐得一个顶子,由此而出现了“红顶商人”、“红顶乡绅”一类怪事。当然,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