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份证明的发展轨迹

 3gzylon 2019-02-19

身份证明的发展轨迹


  从最开始少数贵族和管理者的身份特权证明,到穿越国境时出于国土安全考虑的身份通行凭证,以及交通工具突飞猛进带来的检验必需……今天,国际上的身份证明形式多样,但究其发展轨迹则大体遵循着相同的路径。

身份证明,有身份的证明

  最早的身份证明确实是有身份的人才能享有,与普通百姓无缘。我国农业社会人口流动并不频繁,郡县制下乡里之间都是熟门熟脸,身份证明似乎多此一举。少数需要用到身份证明的场景,总的来说基本分为两类。

  第一类要被证明的人群是上任官员,这也是我国古时身份证明最主流的形式。统治幅员辽阔的地区免不了远地授权,身份证明即是给委派官员象征身份与权力的凭证,帮助其在调动军队、发号施令前验明正身。正如《周礼》所记载——

  “珍圭以徵守,以恤凶荒;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珍圭与牙璋即是最早的身份权力凭证。到了汉代时期,“符以代古之圭璋”,也就是施发行政号令的“珍圭”被“竹使符”取代;另外一种用以调动兵权的“牙璋”则被“铜虎符”代替。

  不管是铜虎符,还是竹使符,乃至后来的鱼符、兔符、龟符、麟符等等,都是我国古代官员身份证明的主要材料。符上所记载的信息并不多,基本为官员姓名、籍贯、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与其说是身份证明,不如说是官员证,在卸任后要交出、作废终止;没有记载姓名的符,则可以传递给下一任继续使用。

  最早的符源自汉代,以竹片制作,镌刻篆书。在许慎的《说文》中有符的释义:“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到了隋唐时候,鱼符取代竹符成为官员身份的标志。鱼符,顾名思义,得名于其制作成鱼儿的外形,材质上或为木质,或为金属,分成左右两片,在鱼嘴处穿孔以供佩戴。

  “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

鱼袋、鱼符和龟符

鱼袋、鱼符和龟符

虎符

虎符

  “明贵贱”指的是用不同材质来进行官职高低的区分。低等级的官员用的是木鱼符,从六品起开始佩戴铜鱼符,五品以上佩戴银鱼符,三品以上的官员和亲王佩戴的“鱼符”则用黄金铸制。“应召命”说的是官员们应召出入宫门时,必须得佩戴鱼符以备验证。所以鱼符也有一定的“防伪”手段——也就是“分而相合”。鱼符通常分为左右两半,右符交给官员随身携带,左符留存朝廷库房以备验查。

  历史嬗变中,“符”的式样千姿百态,官员身份证明的主要功能却基本不变。唐代武则天时期以龟为尊贵,一度将鱼符改为龟符;宋代时期将五品以上官员曾经用来装鱼符的“鱼袋”发扬光大,以“鱼袋”取代“鱼符”标识官员身份,以鱼袋上不同的金、银饰品和颜色来区分官级;宋代时给官吏颁发“腰牌”随身佩戴,制式各异,但证明与通行的核心功能不变;明朝洪武十一年起开始定制“牙牌”,材料有象牙、兽骨、木材或金属,上刻持牌人姓名、官职以及履历。

  值得一提的是,“牙牌”的佩戴者已经超出了官员的群体,与现代身份证明一样逐渐向普罗大众延伸。如陆容在《菽园杂记》中所记载的:“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到了清代,实行的“牙牌”所记载的信息更为详尽,除了官职,还有发牌年代、编号、持牌人相貌特征描述等,俨然具备了现代身份证的模样。

  第二类身份证明的使用场景是用作通行,这种通常被称为“传”或“传信”“通关文牒”等。“传”和“符”有着天然的相通之处,也因此常被称为“符传”。但和“符”相比,“传”的人身证明属性较弱,往往只具有一次通行的功效,有点类似于介绍信;同时“传”的通行证明功能更明显,如唐代“传”的别样形式——“过所”,就是为了唐代边境贸易往来、清查纳税而制,“过所”申请者要将所行人数、货物特征、纳税凭证、出行路线等一一说明,重点已经不在于个体证明本身。

  从这个层面来看,我国的身份证明可以说是从“符”发展而来,自上而下普及应用,主打通行功能的“传”在使用上并非主流。但在欧洲,由通行证发展而来的护照,则是以安全名义诞生的身份证明。

身份证明,以安全的名义

  对于西方世界来说,身份证明似乎很早就与通行联系在了一起。

  早在公元前450年,希伯来圣经中就可以找到此类证明文件,作用类似于通行证或介绍信。波斯国王亚达薛西一世的外交官尼希米在前往犹太地区之前,获得了波斯国王的首肯,并得到一封国王亲笔写给幼发拉底河沿岸执政者的信。信件为尼希米此行作了担保,要求自己的官员在经过犹太地区的土地时能够得到优待、确保安全通行。公元二三世纪的罗马帝国,往来行省的信差随身携带印有官方证明的特别证书,可享受通行便利和停歇照料。在中世纪的伊斯兰哈里发也有类似于针对旅行者的通行证明,不过被称为“旅行者护照”的重点不在于对持证者的介绍,材料的核心是提供完整的缴税凭证,只有缴清税款,才能前往哈里发的不同地区。

  护照是很多国家用作身份证明的文件。“护照”(passport)一词源自欧洲中世纪。pass意为通过,port的古语porte意思是城堡的大门。顾名思义,护照最早就是通过各个封建领主城堡的必需文件材料。在城市还未形成以前,欧洲的土地以一座座城堡为中心,围绕城堡形成大大小小的政治经济体。类似护照的通行文件就由地方领主发给通行于城堡之间的人,他们有的是教士,更多的是商人。除了持证者的身份信息,文件上通常还记载着持有者被允许进入或通过的城镇名单。因为海港处被视为开放的交易点,前往海港的旅行倒不需要此类文件。

  现代护照的发明者公认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他在对法作战中充分发挥英国军队长弓的优势,1415年阿金库尔战役大捷,继而征服法国诺曼底,再加上与法国国王查理六世女儿的联姻,最终亨利五世成为名义上的法国摄政王,这也意味着英格兰臣民的活动半径大大扩展。为了帮助英国商人出入异国他乡,同时保护英格兰境内的安全,1414年,亨利五世主持下的议会法案通过了英格兰护照的颁发与使用。亨利五世的护照既可以颁给外国人,保证其在英格兰境内的人身安全和优待,也会颁给英格兰出国的公民,证明其国籍和身份,允许其在国外通行。这是从国家层面对跨境者身份的管理与规范,因此被看作是现代意义上护照的雏形。

whl9220_b

  不过在接下来的五百年里,大多数人都不需要护照这类身份证件,特别是从19世纪中期起——欧洲铁路基础设施的突飞猛进和中产阶级财富的夯实,共同促使欧洲跨国旅行量大增。快速穿越多个边界的列车与往来不息的客流,给护照的使用和查验带来不小的难题。所以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欧洲境内旅游并不需要护照,穿越国与国的边界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

  然而一战爆发以后,频频发生假冒国籍、窃取情报的丑闻,审核、控制人口流动就成了国家安全迫在眉睫的议题。欧洲各国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引入了边境护照,护照的颁发、使用在战争期间形成了一套严格、标准的程序。即使战争结束,这种兼具身份证明与通行证明功能的文件也依然保留了下来,不过当时对于护照的样式和使用准则,各国的规定五花八门,尚未统一。

  1920年,国际联盟在巴黎专门就护照议题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会议决定形成一整套联盟国内普适的护照使用准则和册子样式,以上目标分别在1926年和1927年陆续得以实现。在此之后,联合国于1963年举行了一次关于国际旅行的会议,但没有制定任何护照准则。1980年,在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的推动下,护照的国际通行标准终于实现。

身份证明,以科技的手段

  外貌,是我们对于个体的第一印象,也是漫长身份证明历史中,常被用作一一对应的抓手。早在战国商鞅变法时,为编录户籍、什伍连坐而颁发的“照身帖”,就在一块打磨过的竹片上刻录持证人的姓名、籍贯以及相貌描述。清代时候用以证明身份的“腰牌”,除了姓名、年龄、职业、官衔,还会刻上持有者的面部头像,形式上已经很类似于后来的照片身份证。

  不过,不管是相貌描述还是相貌复刻,在刻画师眼里总有主观因素,随着持证人的年岁与境遇变化,外貌上可能也会有较大改变,更不用说这种模棱两可的描述容易被复制或冒名顶替,实际操作中往往只能起到防君子不防小人的作用。所以古时身份证明的文件上除了刻录信息,还会写上对借用、冒用者的法律严惩,如明朝的牙牌就常刻有“私相借者,论如律。有故,则交于内府。”虽属无奈,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直到1837年,法国人达盖尔偶然发现,可以运用水银蒸汽在金属板上获得永久鲜明的影像,这一过程也因此被叫做达盖尔铜版摄影术。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在法兰西学院公布了他的发明,这一年是摄影史上的元年。摄影术对于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摄影技术的快捷创作对油画的再现功能提出严峻挑战;又比如,身份证明终于等到了记载外貌的最好手段。

  不过让人们接受将照片印上身份证明则花了相当长的时间——1876年,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百年博览会上首次使用照片进行身份识别。出生于苏格兰的加拿大摄影师威廉·诺曼通过名下的企业在展览会上拥有独家摄影特许权。威廉借此机会推出了一个照片识别的方式,展览会的所有参展商和员工进出,都必须佩戴印有照片的身份标识。

  加上了照片的身份证件被称为“照片身份证”,诞生之初褒贬不一。反对者认为,这种附加照片和生理特征描述的身份证明是“非人化的一种羞辱”,但1915年发生了一起间谍丑闻以后,英国和澳大利亚政府都纷纷立法,强制在护照中加入照片的因素,“照片身份证”从此才被广泛使用。

  由科技手段推动身份证明发展的不光有摄影术,一项革新的交通技术出现,在使汽车成为千家万户的交通工具时,也使得驾照成为许多国家通用的身份证明文件。汽车虽然扩大了活动半径,但也带来了噪音和道路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获得政府当局的书面许可,才能在公路上驾驶。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颁发驾驶执照的国家。1893年,巴黎政府颁发的警察条例里规定,上路车辆必须悬挂统一金属质地的汽车牌照,牌照上须详细记载车辆所有人的个人信息,包括出生日期、准驾车型、印发编号,以及持有者性别、肤色、眼睛颜色等。英国在1903年通过了“汽车法案”,并在第二年将驾驶执照作为司机上路的强制许可;1910年,德国在全国范围里对汽车驾驶员的考试与上路许可进行了规范;1913年,新泽西州成为美国第一个要求司机必须领取驾驶执照上路的地区。

 爱因斯坦的护照

爱因斯坦的护照

玛丽莲·梦露的护照

玛丽莲·梦露的护照

  因为私家车的普及,很多英美国家习惯将驾驶执照作为个体身份证明,对于没有驾照的人群再另外颁发其他的证件文件。有的国家不接受以驾驶执照进行身份识别,主要原因是驾驶执照容易伪造。

  但其实技术手段早已解决了身份证明的难题。个体的信息早已不再牵系于一张卡片,而更多保存在数据库里。一些现代身份证件从功能上看更像是一张智能卡,卡内镶嵌有难以伪造的芯片。新技术手段在生物识别信息应用上,除了持证者的真实照片和指纹采集,虹膜、DNA等信息也将一并纳入,还能联网植入银行卡、交通卡、医保卡等多项信息功能。而这种集多种卡片于一身的证件为防止遗失,有可能会采用电子的形式。也许未来只需一部手机,不管走到哪儿,都能证明你的身份。

为什么有些人身份证号最后的数字是X?

 中国居民身份证样本

中国居民身份证样本

  身份证号码共有18位数字,其中前6位数字是地址码,是和户口所在地的地址相关的,接下来中间的8位数字,是出生日期码,这个大家都知道。

  身份证号码必须要有唯一性,在同一个县域里,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应该有不少,那么区别他们,就是接下来三位数字顺序码要做的事情了。在同一个县区里,对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排个顺序,用三位数字(最多999人)也足够了。这三位数字中的最后一位,也就是我们全部身份证号码中的倒数第二位,奇数是分给男性的,偶数是分给女性的。

  当你向计算机输入这17位数字时,难免会有人产生输入错误,输错了也不会被发现,很麻烦。聪明的编码专家们就发明设置了校验码。这个校验码是由前面的数字通过某种运算得出的。身份证上的最后一位数字,第18位数字,就是这个校验码。这样,当你出现输入错误的时候,这种错误就和校验码对不上了,计算机就会自动报警指出,你的身份证号不对!

  将前面的17位数分别乘以系数7、9、10、5、8、4、2、1、6、3、7、9、10、5、8、4、2,然后将得出的结果相加,再将相加后的数除以11,余数可能为0、1、2、3、4、5、6、7、8、9、10,对应的校验码是1、0、X、9、8、7、6、5、4、3、2。

  因为阿拉伯数字的10是两位数,所以身份证中就用X来代替了,以保证身份证号码都为18位。这就是有人身份证号码中出现X的来历。

咬文嚼字:身份证明背后的词语

  身份证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沉淀出了不少有趣的故事,也积淀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

  比如说,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符合”,指与存在的式样、样式、标准一致,而在古时,“符合”是一种验明真身的方式。“符”即指符牌,用作政治和军事的凭证信物,可以传达命令、调遣兵将。为了防止伪造,通常将符牌一分为二,半留京师,半予郡守,使达帝王旨意,符合是取信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亮出时能拼得严丝密合,即是《说文解字》称其“分而相合”——如今我们常常说“符合”,由来就在这里。

  另外一个与身份证明有关的词语叫做“金龟婿”,如今通常被用来形容身份高贵的女婿。而这个词语的由来,则要追溯到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期。因为对于“神龟”的崇拜,武则天时候将标志官员身份的“鱼符”改成了“龟符”,即铸造成龟模样、可随身携带的符牌。同鱼符一样,龟符也由不同的材质制作,来区分高低官阶,分为金龟、银龟和铜龟,其中“金龟”只有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戴使用。因此那时人们就用“金龟婿”一词,指代身份高贵的女婿。(来源:北京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