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味地黄丸之古法真义之丹皮、茯苓(续三)

 信田潜渊 2016-09-30
       六味地黄丸用丹皮、茯苓有何深意?

       牡丹皮
       心在后天处离位,为最上,为阳中之阳,但此阳非纯阳,而是如?象两阳含一阴。人体的圆运动从此一阴始降,开始右路下之半圆。根据这个情况,此处为辅助心的药物必须有相似的特性,方可以成为心之臣药。在这个问题上,仲师选择了牡丹皮。
《本经》谓牡丹皮:“味辛,寒。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癥坚,淤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  ——  心之合脉也……诸血者皆属于心

       疗痈疮                ——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中风,瘈疭,痉,惊痫  ——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心);

       由此可见,《本经》对牡丹皮描述虽甚杂,但细细分析,大部分症状跟心(脉)有密切关系。可知牡丹皮入心。心在其位秉君火以明,使心神得守,布施政令。当先天之精不能充养心时,阳气不壮,龙庭混蒙,小儿不得开智,其后更无法使一阴从阳极处生而降,圆运动不能继续,亦危及性命。对位心的用药,首先要考虑的是用阴还是用阳。从位置上讲,第一反应肯定是该对应离位用阳药,但丹皮性寒,为什么会选用它?笔者以为,在心这个位置上,第一重要的应是“一阴始降”的这个动作,没有这个动作,人之圆运动就无法完成,它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保持本位的阳,且这个阳可以通过其前由肝木引上的相火不断接续,只要肝木之体用正常,心位的阳就有根基。

       所以,用丹皮性寒可收降,又入心脉的特性,帮助心中一阴之生降,似是其本来用意。故说牡丹皮是臣药在心。
茯苓

       茯苓《本经》谓:“味甘平。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生山谷。”略深入分析一下:茯苓有安神除烦(主治……忧恚,惊邪恐悸;久服安魂养神),降气(主治胸胁逆气;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利降水湿(利小便。口焦舌干——肺气得降则水液四布故可缓解),这三个作用。总结起来就是安,降两个字。可见至少茯苓本性是向下的。

       茯苓抱柏木之根而生,绝不露出地面,故深得土味。秦汉时的医家还没有认识到“菌”这个概念,他们认为茯苓是“无中生有”的东西,应该是某种气之极者化形而成。上观生苓之柏木,凌冬翠绿不凋,枝叶如针状,可见其中收藏之力的强大令柏木在冬天不会枝叶凋谢。收藏的过程必须依靠“金”的象才能启动和完成。所以柏木可以说是禀金气的。金气在柏根逐渐化形为茯苓,因禀金气而成,故为白色,入肺,以金之象故有沉降得性质。由此反观茯苓在《本经》中对茯苓的治疗描述便可相对应起来。综观茯苓,着实蕴含秋之金象,一方面收心位正阳之暑气藏于下,引阳入阴;另一方面辅助肺之功能,降布水精以潮百脉。综上,茯苓当为在肺之臣药。

       对茯苓的分析在开始有很强的主观感受,古人经常运用这种取类比象的思路判断药用可能,但一定会在随后治疗中证实和完善它,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延续了1000多年至今,茯苓的发现和应用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果说科学源于猜想和实践的话,那么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走在这条路上了。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如引用请标明来源于良医之路以及作者名。如擅自盗用将承担法律后果。
原创是一种态度,原创更是实力的展现!
          投稿:qiankunzhongyi@126.com
欢迎加入元气神机讨论群https://www.amazon.cn/gp/aw/d/B01GNNKPCA/ref=mp_s_a_1_1?qid=1466150965&sr=8-1&pi=CB192562228_AA75_QL70&keywords=元气神机

 
公众号:良医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