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随笔 | 悠悠乡野路,硕硕满怀情——中国乡土教材的开发、收藏与研究

 zhangmysun 2016-09-30

教育现代化导致教育价值观趋向工业化、城市化、国家化和西方化,从而培养了大批的“文化边缘人”,也给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比如,一些乡土文化在逐步消失、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日渐消亡、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逐步丧失。这对教育如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加强乡土教育。如何开展乡土教育?乡土教育应该怎样传承乡土知识?这就涉及到乡土教材的编写。乡土教材是传承乡土知识的重要载体,构建乡土教材收藏、开发和研究的有效机制则是传承乡土知识的重要保障。我们团队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经成功构建了一套乡土教材收藏、研究和开发的运行机制。在此,我简单分享一下我们团队这十余年来所做的工作。

一、收藏百年中国乡土教材

这十余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在乡土教材的研究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收集、整理和珍藏从清末到现在一百多年来全国各地的教材。有人会感到不解:收这些破烂儿干嘛啊?这些其实都是无价之宝,比黄金还珍贵。当时的国民政府相当重视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即使是在抗战时期,也十分注重保护知识分子的安全,组织知识分子向后方转移。经济可以重建,但是民族文化不能断裂。

百年乡土教材是什么呢?它既是有形的知识,也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记载了彼时彼地的地方性知识,这些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社会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慢慢被淘汰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么简单的问题,后人都无法回答,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幸而,这些答案,都藏在当时编的一些乡土教材里面。这些乡土教材,有的是地方绅士编的,有的是一方军阀编的,有的则是社会精英编的,都记载了当时的乡土文化知识。我们把这些收藏起来,把我们的集体记忆放在一起,让当地的人、其他地方的人、今天的人、明天的人都能够了解——原来百年以前、千年以前,前人是这么说话、这样生活的。这就是我们收藏乡土教材的价值。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们总共收集到4113种乡土教材,共计4506册。我们初步以省级地区为单位,将其进行了归类。具体数量如表1所示。


从表1呈现的数据来看,乡土教材的收集还有很大的空间,各省市还有许多乡土教材我们没有收集到。我们还在继续这项工作,也希望能有更多致力于乡土教育的有识之士加入我们的行列,一起收集、整理、珍藏各自家乡的乡土教材,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系统研究各省市的乡土教材

第二件事情是我们分别从整个中国和各个地区两个不同角度,对百年中国的乡土教材做了宏观和中观的调查。具体研究如表2所示。


原本计划把全国三十多个省份都调查一遍,但是受限于时间和精力,目前,我们只做了九个省份的研究。后面的工作,只能寄希望于我的团队成员和所有关心关怀乡土教育的有识之士。我相信,随着乡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接下来的调查研究会越来越好。

十余年的实践,可以说收获颇丰。但是我们也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收集到的这近五千册乡土教材放在哪里?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能够收藏保存这些教材的地方。曾有日本学者表示,希望我将这些藏书交由他们保管,并且保证这些藏书会得到很好的收藏和维护。这个请求被我拒绝了。这些教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宝藏,为什么要依靠别人来保存这些宝藏呢?难道我们就无处安放这些宝藏吗?制成电子版便于保存分享也好,收进图书馆珍藏也好,我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法,妥善解决这些教材的收藏管理问题。

 
责任编辑 | 范姜颐

图片来源 | 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