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zcm1944 2016-09-30

仿《资治通鉴》纂修《长编》
李焘一生著述弘富,《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他的代表作。这部著作的正
式写作时间,应为绍兴二十四年(1154),时年40 岁。他在知成都府双流县
任上,在公务之外,“日翻史册,汇次国朝事实。谓司马光修史,先为《百
官公卿表》十五卷,后颇散佚。乃遍求正史、实录,傍采家集、野史,增广
门类,起建隆,迄靖康,合新旧官制,成一百四十二卷。其重编者仅七之一,
《长编》之书盖始于此”①。实际上这部著作纂修时间,应该更早一些。淳熙
九年(1182),他说为修此书,“网罗收拾垂四十年”②。以此上推,当在读
书龙鹤山以后不久。
李焘自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先后四次上进此书。隆兴
元年李焘在知荣州任上,进太祖朝部分。自宋太祖建隆元年,迄开宝九年,
计17 年,为书17 卷。时,李焘49 岁。乾道四年(1168)又进上已修成的太
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108 卷,写成175 册和《目录》册。
在《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中他说:
臣诚不自揆度,妄意纂集,虽义例悉用(司马)光所创立,错综铨次,皆有依凭。??然
而统会众说,掊击伪辨,使奸欺讹讪不能乘隙乱真,祖宗之丰功盛德益以昭明,譬诸海岳,或
取涓埃之助。顾臣此书,讵便可谓《续资治通鉴》,姑谓《续资治通鉴长编》,庶几可也。其
篇帙或相倍蓰,则长编之体当然,宁失于繁,犹光志云尔。
可知此书在编纂方法上是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这一年,李焘54 岁。
淳熙元年(1174),李焘年60 岁,他又进神宗朝《长编》,自治平四年
至元符三年。计417 卷。
淳熙三年(1176)李焘擢为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兼权实录院同修撰。
朝廷意在专付李焘以史事。
淳熙四年徽宗钦宗二朝《长编》编成,孝宗称赞他“无愧司马光”①。北
宋“一祖八宗”至此完篇。但李焘仍在不断地修订重编。完成修订工作一说
是在淳熙七年,一说是在淳熙十年,《文献通考·经籍考》以为是淳熙九年。
以事理度之,这样一部卷帙浩大的著作,根据孝宗的要求,进行增损的内容
达4400 余条,绝不是一、二年所能完成的,应该是开始修订为淳熙七年,九
年“重别写进”,完成在淳熙十年。重编的《长编》为980 卷,记北宋168
年史事,另有《修换事目》10 卷,《举要》68 卷,《总目》5 卷。共计1063
卷。凡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有关资料,无不广
收博采。其中分注考异,详引他书,保存了大量史料。
原书世鲜传本。由于原书卷帙繁博,刻写有困难,流行诸本,也是节录
本,详略互异。明代修《永乐大典》曾把《续资治通鉴长编》绝大部分内容
收入。清人开四库馆,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该书,厘定为520 卷;原书全
貌虽未恢复,但主要内容已经收入。中华书局1976 年开始整理点校《续资治
通鉴长编》,1986 年整理完毕。1993 年全书34 册(520 卷及目录)全部出
齐。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最初动机,是要整理北宋九朝史事。他说:
“臣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
正史,纷错难信。如建隆、开宝之禅授,涪陵、岐、魏之迁殁,景德、庆历
之盟誓,曩霄、谅祚之叛服,嘉祐之立子,治平之复辟,熙宁之更新,元祐
之图旧,此最大事,家自为说,臣辄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①可见李
焘修史,最初兴趣在文献的网罗整理及考订。

——————————————————————————————————————
① 《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载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平园续稿》卷26。
② 《文献通考·经籍考》。
① 《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
① 《文献通考》卷 193。

 

《续资治通鉴长编》选材上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编纂过程也是
按长编法进行,先以年月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李焘对史料进行考
订,也是遵司马光的考异法,所以时人评说李氏之书是“仿司马氏《通鉴》,
踵为之”(李心传语)。“大略皆温公旧规”(陈振孙语)。
李焘从形式上继承了司马光史学,但与司马光作史旨趣略有差异,司马
光是“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
可戒者,为编年一书”。李焘说他写《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统会众说,掊
击伪辨,使奸欺讹讪不能乘隙乱真,祖宗之丰功盛德益以昭明”(《进续资
治通鉴长编表》)。因此,李焘认为他的书不敢称作《续资治通鉴》,只能
称作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但李焘以四十年之精力,撰成近千卷的当代史,
为治宋史之要籍。《长编》行文简洁,颇有章法,虽无“史臣曰”之类文字,
但叙事中有识断;材料增删,见其用心。此书为史林中之精品,足以传世。
李焘著述还有多种:如《易学》5 卷、《春秋学》10 卷;《五经传授》、
《尚书百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1 卷;《文集》50 卷,
《奏议》30 卷,《四朝史稿》50 卷,《通论》10 卷,《南北攻守录》30 卷,
《七十二侯图》,《陶潜新传》并《诗谱》各3 卷,《历代宰相年表》23 卷,
《唐宰相谱》1 卷,《江左方镇年表》6 卷,《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
《王谢世表》、《五代三衙将帅年表》各1 卷,《本朝事始》2 卷,《建隆
事辨》、《赵普别传》、《科场沿革》、《集贤学士》并《赐带典故》各1
卷;范、韩、文、富、王、欧阳、司马、三苏及六君子年谱各3 卷。另有文
字音韵等方面的著作。近人辑出李焘八十余篇文字。

 

 

            2016-09-30摘自《中国通史(白)》第七卷(下)第五十九章第一节(p401-403/59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