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常有以下特点或表现: (1)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硬化,动脉弹性差,大动脉缓冲功能受损,一半以上患者收缩压高,舒张压不高或低,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差值)大;单纯收缩压增高者较多。 (2)血管调节功能差,血压波动性(即血压变异性)大;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 血压波动性越大。文献报道24小时内收缩压波动可达70mmHg, 作者曾研究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4小时内收缩压最多可有100mmHg的波动。 老年高血压患者门诊诊治时,有的患者初时测收缩压200mmHg, 继续测几次,可在几分钟内相差40mmHg,最后为160mmHg;所以,测量血压有许多要求, 如应至少休息5分钟,不要说话等, 以便更清楚准确的了解患者血压。 (3)常合并其它危险因素, 如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超重或肥胖等,这些不同的危险因素,则有不同的用药要求和注意事项。 (4)常合并多种其它慢性疾病, 如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 冠心病, 前列腺增生,中风后遗症,心衰等. 并用了相应的某些药物,故要注意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禁忌。 (5)老年高血压者因脑血管硬化、中风后遗症,脑血管供血不足,使脑细胞功能减退,认知能力减退,甚至患老年痴呆,而不能正确认识疾病,认真听取医囑、配合冶疗。 (6)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高。 据报道65岁以上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者约15%,75 岁以上老年人可高达35%~50%。失水过多,口服液体不足,或服用降压药及利尿药后,平时活动少和长期卧床的病人,站立后都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大量出汗、热水浴、腹泻、感冒、饮酒等都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诱因,应注意避免。起床时须加小心。夜间起床大小便最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7)饭后低血压也很常见,但常被病人和医生忽略。饭后量血压正常被误认为整天血压都正常。饭后低血压时仍然坚持锻练身体, 可导致心、脑、肾缺血,甚至诱发心绞痛、脑中风。 (8)肝肾功能减退,药物排泄慢,可导致药物积蓄,增加毒副作用。故需定期医生隨访,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有的病人经医生诊治(病人很信赖的医生)后3、5年甚至更长时间只管吃药,不看病也是不妥的。 (9)老年人“白大衣高血压” (诊室血压高,但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测量血压不高)及“白大衣效应” (诊室医生测血压比家庭血压测量血压更高)较多见。据报道,诊室血压异常(≥140/90mmHg),但动态血压监测正常,普通人群15~30%,妊娠妇女30%,常见于老年和孕妇。老年患者白大衣高血压常更显著。白大衣效应可在高达40%的病人中使血压升高20/l0mmHg以上。根据诊室血压测量诊断为“高血压’的人,几乎20%的人,其动态血压完全正常(即“白大衣高血压”)。其中包括4%的病人,其诊室血压读数可≥180/110mmHg。白大衣效应在老年人更显著。故仅凭诊室检查不可能诊断白大衣高血压或白大衣效应。研究报告估计约20%诊断的轻型高血压病人是白大衣高血压 。 因此,老年高血压治疗必须注意结合和兼顾上述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