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五、孔子到陈受重用,无奈国小难作为,安度三载又离开

 文化龙乡 2016-09-30

十五、孔子到陈受重用,无奈国小难作为,安度三载又离开

    ■郑国不收留孔子,陈国欢迎孔子

    ■经历了弟子被用而自己不被用的尴尬,陈国陷于混乱后孔子离开

    郑国不收留孔子,陈国十分欢迎孔子,陈湣公对孔子很好,孔子也受到了重用。无奈陈国地小兵微,处在吴、楚的卵翼之下苟延残喘,孔子很难施展宏图,有所作为,在陈呆了三年,于公元前489年自己63岁的年纪,在陈国陷入外患后,再次选择了离开。

    一、郑国不收留孔子,陈国欢迎孔子

    郑国不收留孔子,陈湣公热烈欢迎孔子到陈国去。陈国国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阳县。陈湣公以上宾之礼迎孔子入城。司城贞子与孔子是老友,请求孔子下榻其府,陈湣公准奏。从此,孔子师徒住在司城贞子府上,参与朝政,领取俸禄,在陈一住三年。孔子的见解学识令陈湣公非常佩服。陈湣公一直待孔子为上宾,时常召孔子进宫,或驾临司城贞子府拜访孔子,问政、问礼、切磋学问,但孔子在陈国无所成事。因为小小的陈国毕竟处在吴、楚两大强国的夹缝中生活,常受两国欺凌,孔子难展宏图。

   孔子的学识深深折服陈湣公

    1、关于如何奉事大国的一席谈

    陈国地小兵微,孔子鼓励陈湣公说:国家的存亡兴衰,不限于疆域之大小。成汤局亳,地仅七十里;文王居丰,武王居镐,地仅百里,初时的处境,与陈国雷同,但后来却统一天下,诸侯无不悦服来朝。

    陈湣公请教孔子:汤、武处在小国时,以何法奉事上国,卒而统一天下?孔子回答:修国以待天时,举贤以佐国政。成汤得伊尹,知为大贤,委以国政,伐桀而建国。文王访贤于渭水,举太公望为相。武王继承父业,克成兴周灭纣之伟绩。反之,桀杀龙逢,纣杀比干,天下贤士裹足不前,国遂灭亡。凡能重贤相者,国必兴;奸贤不分者,国必乱;嬖奸害贤者,国必亡。以小国奉事大国,唯先恭顺而已。

    陈湣公问:齐自晏婴仙逝,国无贤相,景公以垂暮之年,尚能勉强维持,是何道理?孔子回答:此乃管仲之余威,晏婴之遗谋也。

    2、预料桓、僖二公宗庙被焚

    鲁国司铎家发生火灾,全家被焚,并且殃及宗庙也化为灰烬。陈湣公得知,问孔子是哪一代的宗庙?孔子回答:烈火所及,必是桓公与僖公之庙。孔子的分析:礼制,祖有功,宗有得,不毁其庙。桓、僖二公,无功德可存其庙,鲁人不毁,天必毁之。后来消息证实,果不其然。

    桓公、僖公祖庙的存在,说明季氏在鲁国的跋扈。按照当时的礼法,祖宗的庙只能存到四代为止,鲁国所以还保存桓公、僖公的庙,是因为季氏当权的缘故。桓公是季氏的直系祖先,僖公则开始给予季氏封地。季氏为了纪念他们,所以特地将他们的庙保存了下来。孔子一向反对季氏专权,认为季氏无德,所以有如是推测。

    3、讲述肃慎楛矢的历史

    有一只飞鹰停于陈湣公的庭树上,片刻坠地而亡,身上带着一只箭,箭头是砮石的,箭杆是楛荆木的,长一尺八寸。陈湣公问遍群臣,没有人知晓这支奇物的来历。问孔子,孔子说:此箭,乃北方肃慎国之物。昔者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各国均有贡物,肃慎国即贡此楛矢石砮,长一尺有咫。武王欲召令德泽于后世,镌六字于此楛矢云,肃慎氏楛矢,分赏大姬配胡公而封于陈。古明王定制,分同姓以珠玉,以示亲亲;分异姓以贡物,以志远服。大王可派有司遍查府库,可证臣言。陈湣公派人查后证实,果如孔子所说。

    4、用蚂蚁度丝穿珠

    陈湣公十分佩服孔子,对孔子委以重任,使孔子行其道以化民,但有佞臣刁难孔子。陈灵公遗留有一颗九曲明珠,贯线断脱,无人能穿,久藏宝库,佞臣伯专凑请陈湣公让孔子试穿。孔子领命后派颜回到泄庄采风问俗,求教穿丝之法。采桑娘子告诉颜回:以蜜汁润珠眼,以细韧蚕丝沾蚁尾,同放匣中,密盖静置,隔一夜必能度丝穿珠。孔子顺利完成任务。

    二、经历了弟子被用而自己不被用的尴尬,陈国陷于混乱后孔子离开

    季桓子暮年十分后悔接受齐国女乐、疏远孔子至今依然国破家残,临终嘱咐儿子季康子,相鲁后一定要请回孔子,委以重任,敬之若父,尊之若师,依靠孔子振兴鲁国。季康子本欲遵父命请回孔子,大夫公子鱼谏阻道:先君与先令尊对孔子不能善始善终,弄得孔子逃离家乡,为天下人所耻笑。如今你请他回来,那老夫子素不知委曲,一意孤行,若再不得善终,岂不留话柄于后世吗?公子鱼出主意:不遵父命,便为不孝。倒不如请回冉求,此人多才多艺,又在府上做过家臣,请回了他就等于请回了孔子,且无任何后患。

    季康子派南宫敬叔赴陈请冉求归鲁。孔子预料冉求此番归鲁定然大用,支持他回去。冉求怕一人归鲁独木难支,邀樊迟同归。此时孔子也充满深情地表示,自己老了,非常思念父母之邦。

    公元489年,孔子63岁。这一年,吴国大举攻陈,楚国帮助陈进行反攻。楚国的军队由楚昭王亲自率领着,驻扎在陈国东北部的城父(现安徽亳县),阻截了吴国的进攻。陈国陷于混乱状态,孔子师徒无法再在陈国呆下去,便起意到楚国去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