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八、孔子由负函返卫,在卫又住了五年

 文化龙乡 2016-09-30

十八、孔子由负函返卫,在卫又住了五年

    ■孔子返卫,受鸟的启发,没有直接入帝丘,先到宋卫边界仪邑暂住

    ■卫国冢宰孔文子想依靠孔子解决两难问题,把孔子接回帝丘

    ■孔子返卫后的实际待遇和职权——成了公养之仕

    ■季康子请孔子归国,孔子离开卫国,周游列国14年结束

    楚国不用孔子,孔子很想离开楚国。孔子在卫国做官的弟子们都盼着孔子回卫,卫国冢宰孔文子也想依靠孔子,公元前488年,孔子再次回到卫国。从此,孔子又在卫国住了5年。孔子在卫国成了公养之仕,也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公元前484年季康子派人把他接回鲁国。至此,孔子周游列国14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结束。

    一、孔子返卫,受鸟的启发,没有直接入帝丘,先到宋卫边界仪邑暂住

    (一)孔子为什么重返卫国

    1、楚国楚昭王因为大臣的阻止和劝谏,想用孔子而没有用成,孔子在楚国没有了发展前途。

    2、卫国卫出公登基三年,国内政治形势稳定,孔子的弟子多在卫国做官,弟子们邀请孔子返卫。

    3、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到的就是卫国,以前在卫国曾经呆了5年,对卫国比较熟悉。

    4、卫国冢宰孔文子也想依靠孔子解决他的两难问题。

    卫国当时是卫灵公的孙子辄为君,也就是卫出公。卫出公的父亲是蒯聩,蒯聩当时流亡在晋国的戚邑。卫出公被立为君,并拒绝其父蒯聩回国。随之而来他与父亲蒯聩的矛盾就产生了,蒯聩在晋国一直虎视眈眈要夺取君位。卫出公继位后,孔文子为相。孔文子的妻子是卫灵公的大女儿,蒯聩的大姐。蒯聩是因为湔雪宫闱奇耻大辱而出亡在外的,无论是从伦理上,还是从道义上,天下的舆论多支持蒯聩。蒯聩现在住在戚邑,与赵简子的关系相当融洽,一旦借得晋兵夺取君位,孔文子将左右为难,既不能袒护妻侄而拒郎舅,也不便私通郎舅而逐妻侄。所以,孔文子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处理这些事情,于是盼着孔子能与他同理朝政,帮他解决这些棘手的难题。

    (二)孔子受鸟的启发,返卫未直接入帝丘,先到宋卫边界仪邑暂住

    孔子在返卫的途中,见到一只鸟,访问得知,鸟名叫意怠,飞时由他鸟引路,栖时任他鸟胁迫,进不敢向前,退不敢落后,食不敢先尝,常列群鸟之中,张网捕者,援弓射者,均不能伤害它。孔子深受启发,禽鸟尚且知合群以团结,藏身以避害,更何况人呢?于是,便派子路、高柴先到帝丘去打听实际情况,自己带领弟子们到宋卫边界仪邑暂住,看看卫出公对孔文子是怎样的态度,是否容他回去从政,再做决定。

    (三)边邑封人拜见孔子

    封人说自己虽系风尘小吏,然素仰慕君子贤人。凡经过弊邑之君子贤人,未曾不见。封人问孔子:您遍访列国,欲以仁政、德治救万民,可是奔走十年,大道终莫能行。夫子既然博学多能,当然通达事理。眼见到处枝节横生,被困于匡、宋、陈、蔡、等地,侥幸得脱伐树、绝粮等危险,应该觉悟息肩,何必再东奔西跑呢?孔子说:丘之道,来自圣贤,居上位者,借着职权以化民,收效较易;然而世不用我,只好以口舌说法,以道启民。丘之所以走遍天下,游说诸侯,结交士大夫,旨在借语言传古圣贤之道,以济天下,至于个人功名富贵,丘视之若浮云蔽履。封人告退后感叹地说:诸位不必忧虑天下无贤君,世道昏暗日久,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故而周游四方,甚不得志,只能以施政设教的木铎,遍徇于道路,以收振聋发聩之功效。

    二、卫国冢宰孔文子想依靠孔子解决两难问题,把孔子接回帝丘

    (一)孔文子接孔子回卫

    孔文子见到子路、高柴,说卫正当多事之秋,内无贤才相助,外有世子树敌,所以急待老友还朝,解决疑难。当时卫国军权已交王孙贾,孔文子把府中三千家卒交子路统率,并表示要推荐子路为大夫,请高柴官复原职,仍当士师。一切禀告卫出公批准后,次日,孔文子便与子路、高柴驾御豪华马车,到仪邑迎接孔子。卫出公也率领满朝文武郊迎孔子返卫。

    (二)子路骂老师迂腐

    孔子返回卫国后,子路问孔子:倘卫君正待夫子主持政务,夫子将以何为先?孔子回答说必先端正名分,使各安其分。子路说:夫子未免太迂腐了吧,当今卫国之政,首先端正名分,如何行得通呀?孔子不高兴地说:由啊,你说话如此粗野浅薄,不懂之事,君子应取保留态度,不可妄言。名分不正,则难言之成理;言不成理,则事难有成;事不成,则礼乐难兴;礼乐不兴,则刑罚难以公允;刑罚不公,百姓则无所措手足。由此可见,君子对于名分,不可不言,言之则必可行。

    孔子的道理:卫出公是卫灵公的孙子,是世子蒯聩的儿子,卫灵公死后,理应由蒯聩继任君位,但因他不满其母南子的淫乱行为,谋杀未成,逃亡在外。南子想立小儿子郢为君,郢不受,让位给辄,于是辄继位,并拒绝其父蒯聩回国。这不论在“君臣”的名分上,还是在父子的“名分”上,都不是“正”的。国内外对此正议论纷纷。但是,卫出公辄既受其祖母南子之命而立,即使将父亲排斥在外,也不影响他的君位名分,因为“父子”关系是从属于“君臣”关系的。为了平息国内外的不好舆论,肯定卫出公的君位名分是合乎周礼的,所以必须端正名分。

    子路认为要正名就得反对卫出公,迎接蒯聩回国,这在卫不仅难以立足,恐怕还要招惹塌天大祸,所以骂孔子迂腐。

    三、孔子返卫后的实际待遇和职权——成了公养之仕

    (一)孔子成了公养之仕

    卫出公每年给孔子两千石的俸禄,博得了一个爱贤的美名,但并没有重用孔子,只是让孔子做一个宾客,做一个公养之仕。孔子在鲁,是行可之仕,即有希望行道的官;卫灵公时,孔子是际可之仕,即受礼遇的官;如今成了卫出公的公养之仕,即受公养的官。孔子只好把精力用在教学和治学上。

    (二)孔子返卫五年国际上发生的一些大事

    1、吴鲁鄫城会谈,吴索百牢。公元前488年,孔子64岁,孔子返回卫国的当年,鲁哀公七年的夏天,吴国胁迫鲁国在鲁国的鄫城(现在山东峄县境内)举行会谈。子服景伯任鲁哀公的相礼官。吴国强索百牢——一百头牛、一百只羊、一百头猪,当时奉天子之牢不过十二,鲁虽气愤,但不敢不从。

    2、季康子请子贡去吴国向太宰伯嚭辞谢。吴国在谈判桌上取得了胜利,太宰伯嚭因为没有参加吴鲁会谈觉得自己无功,他不甘在人之下,便派人到鲁国去召季康子来吴禀见,想借此露一手,为自己涂脂抹粉。季康子害怕自己应对不了见笑于诸侯,接受了冉求的建议,派人日夜兼程到卫国请子贡赴吴辞谢。子贡把吴国比作猛虎,把受吴国欺凌的鲁、卫、齐、晋、楚、越等国比作猎手,指出虎再猛,岂能免于死?并用周礼,说服了伯嚭,维护了鲁国和季康子的尊严。

    3、鲁国伐邾,吴王应邾之请伐鲁。公元前488年夏季的吴鲁鄫邑会盟鲁国失利,受了凌辱,很想挽回一点面子,捞回一点损失,便拿附庸国邾国出气,于秋季兴师伐邾。邾国是鲁国的附庸国,但却依靠吴国,受吴的庇护,鲁伐邾也有点道理,但违背了鄫邑会盟精神。所以第二年(公元前487年)三月,吴王应邾君之请,兴师伐鲁。吴师进入鲁国边境的第一天就攻克了东阳,向北挺进,并且俘虏了鲁国将士公宾庚、公甲叔子、析朱钽。鲁国大夫微虎组成敢死队偷营劫寨,孔子弟子有若设计赚开城门,三百名敢死队员乘着夜色杀得吴军溃不成军,吴王夜里连换了三个地方,勉强保住性命。吴王提出与鲁国谈判讲和,最终双方订立盟约,鲁国以弱胜强。

    4、齐国向鲁兴师问罪。季康子为了稳固自己在国内外的地位,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齐国刚即位的齐简公,哪知他妹妹在家里与其叔父季鲂侯私通,临出嫁之前才把实情告诉了季康子。季康子害怕出问题,不敢把妹妹送给齐简公,齐简公兴师伐鲁问罪,夺取了鲁国讙、阐两邑,并继续酝酿新的更大规模的侵鲁战争。

    5、孔子夫人亓官氏病逝。公元前485年,孔子67岁,在卫国得知自己的结发妻子亓官氏病逝,但强忍悲痛,没有回去料理丧事为夫人送行。

    6、齐简公再次伐鲁,冉求率军抗齐大捷。公元前484年春,齐简公再次兴师伐鲁,国书、高无平统帅五百乘兵车直达齐鲁边境的清地(齐地,今山东省长清县东南)。冉求率军,令樊迟为副将,身先士卒,面水背城作战,大败齐军,鲁国再次以弱胜强。

    齐国大兵压境,冉求曾向季康子建议:必胜之上计——请季康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留一家固守都城,另两家随国君御驾亲征,至边境决一死战。季康子说此计难行。中计——引狼入室,关门痛打。季康子说要与孟、叔两家协商。但两家不肯抵抗。季康子很气愤,冉求劝季康子不必气愤。因为鲁之政权,全在季家,出师胜则季康子一人之功,派则季家丧权失国,与二氏无干,二氏自然不会心急如焚,历险于刀光剑影之中。下计——请季康子授军权于求,求率部面水背城一战。冉求令樊迟为副将,大胜而归。孔子后来赞扬冉求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真义勇也。

    冉求还用激将法使得孟懿子的长子孟孺子率兵参战,但一战即溃。

    7、冉求乘抗齐立功上奏请回孔子。抗齐大捷,庆祝胜利时,季康子问冉求:孔门无将才,难道你的战术是无师而自通的吗?这时冉求已经离开夫子回到鲁国8年了。冉求回答说:谁说孔门无将才,子路、公良孺、公皙哀等,均有万夫不当之勇,皆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的老师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圣人,三千弟子之技艺,均来源于夫子的教授。季康子此时准备请回孔子,问孔子为人如何?冉求说:我的老师,用之则天下必兴,万民受惠,连鬼神也无取其咎。夫子的愿望是振家邦,治社稷,而非图一己之利,若不合其意,封万户侯,也难动其心。季康子派公华、公宾、公林三位代表带着厚礼到卫国去请孔子回国。

    四、季康子请孔子归国,孔子离开卫国,周游列国14年结束

    卫国面临政治动荡,内部冢宰孔文子要攻打他的女婿,外部老太子蒯聩要回国推翻他的儿子,孔子对待在卫国继续发展失去信心,决定离开卫国。孔文子得到消息,苦苦挽留,孔子没有立即走成。季康子派出的请孔子归国的使者到后,孔子归心似箭,一刻也不想在卫国再待下去。

    孔子召集弟子们说明归意。凡在卫国出仕为官的,愿意留下的继续留下,不愿意留下的一同归鲁。孔文子和卫出公死活不放子路和高柴离去,万般无奈,二人只好留下。孔子走时交代子路,当此卫国多事之秋,应甘居人后,勿奋勇争先。但子路说:食人之禄,必当忠君之事,岂能甘居人后。孔子对子路很不放心。孔子预测:一旦卫国有乱,柴可安然无恙,由则难保其身。孔子的分析:柴外貌若愚,内心精细,且能深明大义,颇有明哲风度,遇到危难,定然能经权择用,从容避害;由天性好勇,素性率直,只知一意孤行,不肯思前想后,颇似一鲁莽汉,遇到危难,只知勇往直前,定然蹈杀身之祸。

    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