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所民办学校探索的深度课改到底深在哪里(课改的风向标)

 人到中年空间 2016-09-30

融合多媒体技术、高效读写、思维导图、元认知等众多学习工具,形成全新的课堂模式——五维大课堂。从“语文阅读”走向“全学科阅读”,从“读说写”走向“写说读”,从“传统教学”走向“结构模块教学”,从教具使用走向学具研发……

虽然是地处偏远的乡村学校,河南省封丘县实新学校却在深度课改的路上成了领跑者。

 

=“实新”深度课改 

课改是一道永远需要求解的未知方程,课改永远在路上,永远在不断纠偏的过程中持续前行。

建校于1996年的河南省封丘县实新学校,在课改过程中经历了课程建设、碎片化课堂改革、深度完整性课堂改革的历程。

碎片化改革:我们做成了什么

办学之初,我们高度重视阅读,坚持课外阅读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从入学第一天抓起,将课外阅读进行到底,并逐步实现阅读课程化。为了进一步提升阅读效率,解决学生读写问题,学校于201311月引进了中国教育学会主持的“高效读写”项目,解决了学生“少慢差费”的读写困难,提高了读写效率和品质,构建了各学科“高效学习”理论实践体系,实现了“语文高效学习”引领下的“全学科高效学习”,并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向其他学科迁移。

与此同时,学校全面推广提升孩子学习效率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有助于大脑自然、高效地处理信息,有助于激活创意和想象能力,有助于突破原有思维的局限。我们还在课堂设置冥想环节,提升学生的自控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右脑记忆能力。

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教育技术对现代课堂的支撑,学校探索了电子白板背景下的三学、三练、一提升“331”高效课堂模式,实现了学生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由学会变成会学”的华丽转身。在实践中,我们对该模式不断优化,充分融合多媒体技术、高效读写、思维导图、元认知等众多学习工具,形成了全新的课堂模式——五维大课堂。

五维大课堂实现了流程的五维——思维激发、思维导引、思维表征、思维迁移、思维提升(内化);学习工具的五维——高效读写、阅读图式、思维导图、右脑记忆、元认知。同时,强化了五种思维——归纳思维、演绎思维、发散思维、聚焦思维、灵感思维。我们把课堂建构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定位到“改变思维、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的核心素养高度,即为改变思维、启迪智慧而教()。五维大课堂的追求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让学习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让高效课堂从追求形式走向追求本质,让课堂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让学校从表层课改走向深度课改。

 

整体深度改革:我们正在做什么

课改之初,学校过多地将课改组织形式和学习形式,如分组、展示、自主、合作、探究等,当作课改(学习)目标,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改革。探索过程中,在广泛使用思维导图、高效读写、阅读图式等学习工具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从改变教学结构、教学关系走向改变教学意义,从学科意识走向课程意识,从教学走向教育,开启了课堂的深度变革。

从“语文阅读”走向“全学科阅读”

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阅读大部分基于语文、英语学科,但在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阅读是跨越学科的。我们探索从单一的语文学科走向全学科,从只关注单一学科的理念中跳出来,树立小学全学科阅读意识。我们将阅读意识的建立、阅读行为的改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阅读指导结合起来,由单一学科阅读走向多学科阅读,养成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说出下面每句话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说出去掉加点词后句子有什么变化:(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比较下面句子的异同:(1)剪去一根绳子的2/5。(2)剪去一根绳子的2/5米。

修改病句,找出病因:(1)除数比1小,商比被除数大。(2)所有质数互质。(3)把一个圆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的1/2。(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改变下面句子的说法,但意思不变:(1)把0.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2)今年学生总数比去年增加1/4。(35/7的分子增加10。(4)一批零件已做了3/5

教学以上这些数学内容,教师却上成了“语文课”。教师借助“加一加、换一换、去一去”或扩句、缩句、仿句、改同义句、找中心词等分析句段方法,让学生明白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的本质、内涵与外延,进一步明确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在实新学校,每逢开学初,语文教师总要上一至两节数学阅读课,把部分数学内容作为一篇说明文来解读、分析,引导学生明晰教材编排结构,让学生明白语文这个工具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

从“读说写”走向“写说读”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重视“课文写了什么”,忽视了“课文是怎么写的”,导致语文课缺少语文味。现实中,读写分离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积累的词语、句子只会运用到默写考试中,习作语言干瘪;阅读理解、阅读积累转化不成写作能力;习作不会运用学到的写作知识进行解读、重构、修改。读说写缺少整合,没有构成外化——内化——外化链条。高效阅读、高效写作、高效表达仅仅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辅助工具,远没有达到助推高效课堂之功效。

我们尝试将语文教学以各篇课文作范例,树立读写一体化的教学观,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读写实践逐步实现读写一体化。

读说写一体化课型的基本流程是:读通、读懂、读出感悟;把自己的阅读积累、感悟,尤其是阅读对自己写作的启示说出来与同伴分享;将感悟出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再次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将自己的习作朗读给同伴。

例如,在“如何把文章写具体、生动”的教学设计中,授课教师这样设计教学目标:一是借助工具——找感情基调、标注朗读符号,练习感情朗读小片段。二是在默读、朗读的基础上,选择合适视角,说出文章是怎样写具体生动的?并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三是将读写阶段感悟到的写作方法,尝试运用到习作修改中。四是再次赏析、朗读、分享文章。

这节课围绕“片段怎么读”“片段写了什么”“片段是怎样写的”“这种方法怎么用”“如何赏析自己的文章”“如何朗读分享文章”等6个视角构建学习目标。重点是借助高效阅读中感悟到的表达与写作方法,进行仿写训练。完成从“文本阅读、文本赏析、文本如何写作”到“模仿书写、自我赏析、文本分享”的转换,实现从“读说写”走向“写说读”的第二次循环。

从“传统教学”走向“结构模块教学”

针对课标中对知识点“识记、了解、理解、应用、灵活运用、创新”等不同要求,对“封闭性问题、半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等不同类型问题,对“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不同知识类型,对合作是为了省时、互助、分享、发现不同、探究多种可能等不同合作意图,我们的学生和小组根本没有多种、多元的合作学习方法、技能、策略去应对,对合作过程出现无法说服同伴、无法调解矛盾冲突等偶发事件束手无策,因此无效、低效合作(小组)学习也就不足为怪了。另一方面,不少课改学校出现了教学形式的套路化,普通教师难以驾驭新课型。

针对此类情况,我们思考能否用“内容 方法模块”的思路取代传统课型。也就是说,课堂结构是由不同方法模块排列组合而成,传统课型是以知识内容为明线、方法为暗线。我们的新思路是:以学习方法、培养思维为明线,以内容、知识为暗线;过去是知识学科素养目标,现在则借助过程和学习形式渗透、整合完成核心素养目标,即同一时空完成两类课程目标。

我们以两个模块加以说明。

在互教互学分享、帮扶模块,采取循环小组的形式:按照传统小组划分原则异质分组;各小组成员依照教师要求全面自学,教师划分该小组重点研究的问题;每个小组确定23人作为该问题的解说员,轮流为全班不会的学生讲解;没有轮到自己解说时,学生可以到其他小组学习自己不会的问题;其余学生哪个问题不会,便选择到相应的小组学习。

在混合式分区模块,采取同质分组的形式:在日常授课或复习课时,采用优对优、中对中、潜能生对潜能生的形式分组,教师要设计分层学习内容,做到设计形式分层、内容分层、练习分层、达标检测分层,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小组;学习时可借鉴复式教学模式,错开展示时间;同时,在编排小组座位时,要发挥“异质分组就近询问”的优势,便于潜力组、中等组就近解决疑难问题。

从教具使用走向学具研发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中可操作、可控制的教学内容”,是“学校教育中学生经验的总体”。教育科学技术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课堂变革需要教育科学技术的支撑。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改革,是传统学科课堂走向高效课堂的一个抓手;同样,“学具”的研发与使用是学科课堂走向高效课堂的另一个抓手,是课堂走向新生强有力的助推器。在学具研发方面,我们的做法主要有:

让学具准确判断学科课堂的学情。以往课堂判断学情,凭的是教师的经验,靠的是教师的感觉。如果把学具引进学情判断,将实现对学情的判断从定性到定量的突破。在这方面,我们研发的学具有信息反馈牌、任务条、展示卡等。信息反馈牌是将小组建设的载体——组牌加以改造,用于小组学情反馈。任务条是将各小组的任务以及其他小组的任务一一注明,记录在小纸条上,并分发到各小组,这样就可以保障课堂展示、点评、补充的高效率、高质量。展示卡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成了小组展示的贵族,有的沦落为小组展示的奴隶”的现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贡献者”。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效果评价构成链条的学具。学校把网络游戏中的积分、晋级、Q币等吸引玩家的一系列动力机制,消化吸收、嫁接、移植到课堂评价体系,研发出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QQ币课堂评价体系”学具——学科QQ币。

让手机作为课堂的一道风景线。在一节美术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把学生较好的绘画作品用手机拍摄下来,通过大屏幕展现给大家,并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创意,旨在互相启发灵感,同时落实本节课“让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倾听”的情感目标;把有欠缺的绘画作品也用同样的方式展现给同伴,互评互议,共同修改,旨在捕捉稍纵即逝、可遇不可求的瞬间错误,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让“思维导图”带着作文起飞。写作文时常常因为没有例子、没有思路或整篇文章结构掌握不好而焦头烂额。思维导图是一个产生点子的利器,一个整理资料的强大工具。学生在构思作文时,运用思维导图的第一步是发散题目:在纸上写下作文题目,然后开始写与题目有关的词汇,进行发散联想。在这个阶段不去管联想的内容是否与题目有关系,只管发散联想,越多越好、越广越好。然后再拿出一张纸重新写上题目,并对刚才发散出来的内容进行思考,理出思路,最后按照思路对内容进行删减、增补、排序等,用思维导图把作文的结构整理出来。

 

课改运行平台:我们是怎么做成的

深度课改之所以能取得预期效果,与学校建构的机制与平台密不可分。

在管理机制上,我们借助工资杠杆激励教师达标过关,借助道德成本推行捆绑制考核,借助层级纠错方式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让学生观课、评课,让学生培训学生。

深度课改中,形成了班级组织新形态——班级教研组、年级班组群。班级教研组主要由本班跨学科任课教师组成,主要为研究“学”而设立,中心工作是研究“学情”,解决“育”的问题。年级班组群:团队学习不仅限于班内,还可以让同年级学生成为同班同学;让小组之间在整个年级流动起来;让教师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整合,发挥团队整体效益。

我们创新观课议课方式,实行微信直播互动。先建立一个微信群,观课教师加入该群;观课时,专家像足球比赛的解说员,在微信上进行同步点评;观课教师可以借助录像、语音、手写工具,对观察到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不明白之处向专家或同行同步咨询,也可以对专家、同事的观点进行质疑、论辩;还可以对某个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也可以定量定点观察一个小组,分阶段提供数据及分析。观课结束后,观课教师将议课意见上传,执教者也要上传自己的课后反思。

学校成立了由全国著名专家组成的高端智囊团,为学校课堂改革出谋划策、把脉问诊,对于学校课改中的问题,实行跟进式督导、指导、评价;同时联合名校,实现人才交流、资源共享。

学习是一件高度私人化的事件,学习初始阶段和最高的境界是自学,测量好课堂品质的重要标准是,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学时间,即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我们将自习提升到与其他学科课时同等重要的位置,安排足量的自习时间,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自由度,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为此,学校进一步加长了高效课堂的链条,提出了高效早读、高效自习的概念,将早读课、自习课的每一节课都设定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时间安排、学习检测评价等环节,让学生在目标明确的课堂中高效学习。


课改感悟

1. 课堂改革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走向为改变思维而教()

2. 从课堂流程来看,好课=真正自学 需求合作 有效展示 升华点拨 对症练习。

3. 学习的本质是自学,自学的本质是联结。输出是比输入更重要的学习,运用是最好的学习。

4. 从教学的成效看,应追求效率、效果与效益的全面提升,还应追求学习力、学习品质与课堂幸福指数的和谐生长。

5. 课堂是自学为始、自学为终的。自学产生合学的需求,自学消化合学的成果,而合学只是手段,是为独学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深度学习。

(来源:中国教师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