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找到合作学习的“痛点”

 老刘tdrhg 2018-04-23
找到合作学习的“痛点”
中国教师报记者 崔斌斌

 

    4月1日上午,在河南省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七(5)班教室,丁桂英、王苏娅、王爽3名教师正在共同上一节多学科融合课——《墨梅》。她们是黑龙江省北安市和平小学的教师,其中一人上课时,另外两人作为“学情观察员”深入学生小组中,一方面充当上课教师的“第三只眼”,另一方面及时指导帮助学生进入学习佳境。

    同一时刻,全国各地优秀教师代表呈现的20节好课也在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不同教室同步进行,共吸引了全国近700名教师前来观摩。

    这是由中国教师报和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体局主办、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承办的“创课进校园”公益活动的魅力。

    “创课进校园”是2016年中国教师报发起的一项公益性教研活动,活动不定期举行,每期走进一所学校,锁定一个主题或方向进行创课、晒课、说课、议课。此前,“创课进校园”活动曾先后走进河北省邢台市追光小学、四川省遂宁市遂州外国语小学校、河北省邢台市思源实验学校,主题分别为“为思维而教”“批判性思维在课堂”“合作学习与深度学习”。此次为该活动的第四站,主题为“合作学习新样态”。

    在活动主会场,两堂公开课获得了参会者的重点关注。

    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语文教师张秋艳和学生一起学习了《乡愁》一课。通过“预学”“研学”“固学”三大环节,张秋艳带着学生走进了乡愁的世界。其中,“微小组”的小组学习方式是这堂课的一大特点。据了解,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该校开始探索6人小组下的微小组建设,即在6人异质小组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学生师徒结对。这种师徒结对、学伴互助的微小组学习方式,让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作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能让每个学生获得高品质思维,那么该如何实现?上海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郑艳红通过作文课《社会现象评论作文的构思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一场思维碰撞。

    郑艳红在课堂上循循善诱,着力引导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比如她指出,同桌两两轻声细语交流,充分倾听,记录同伴观点,互相补充、质疑;重点问题4人轻声细语讨论,轮流发表意见,形成组内的共识性观点……

    这堂课上,学生并没有动笔写作文,郑艳红让他们表达对“陪读现象”的基本观点并说明理由。就这样,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框架。

    除了公开课,此次活动的专家报告和沙龙环节,也都围绕合作学习展开讨论。

    “学生经过独立的思考,必然产生各自的观点。此时,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河南省郑州经开区六一小学校长,王超基于该校践行的“易课堂”理念,谈起对合作学习的看法,“教师需要在小组建设中制定好小组发言与互助机制,这样就可以通过一节课让每个学生接近自己的就近发展区,同时也践行了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拥有安全感。”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陈静静指出,“学生要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有互相关怀的同伴随时可以求助和交流。学生要敢于在课堂提出自己不懂、不会或者不同的观点。”

    作为佐藤学学习共同体理念的研究者,陈静静认为,判断是否具备学习共同体的特征,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生之间是否完全平等、彼此倾听;二是学生之间是否分工、分层;三是互相教的关系还是互相学的关系;四是对学习设计的关注度如何;五是追求一致的答案还是尊重学生的多元发现。

    在沙龙环节,几名教育专家与一线教师围绕合作学习存在的风险和痛点、解决这些风险和痛点的策略等进行了思维碰撞。

    活动最后,形成了关于“合作学习新样态”的几个观点:从外部推动下的合作学习走向由内而生的主动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既发生在课堂上,也发生在课堂外、生活中。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为未来做准备的生活方式;合作学习既发生在生生、师生之间,也发生在师师之间……

        从“痛点”中发现合作学习新样态



主持人:褚清源 《中国教师报》记者

嘉  宾:陈静静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郑艳红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王红顺 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理事长                           

李启书 四川省遂宁市遂州外国语小学校校长

靳俊良 河南省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校长                       

王  超 河南省郑州经开区六一小学校长

主持人:课堂教学改革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享受着合作学习的“红利”,课堂活了,学生更自信、更善于表达了。但是我们看到,合作学习也存在着一些隐忧,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我想问各位,在课堂上观察到合作学习的痛点有哪些?

李启书:合作学习提出后,课堂上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亮点。学生通过交流、合作、碰撞,呈现出自己的亮点,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正因为如此,合作学习好像成了“包治百病”的良方。但是,有时用得太多了,也会出现问题,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在执行时,可能看到的是合作学习外显的东西,而没有把它放到真正起合作学习作用的层面上,开发合作学习的功能。我们不要单单从合作学习中寻找答案,而要把合作学习在助力学生成长方面的意义无限放大。

王红顺:合作学习就像药品,我们放大了它的功效,而忽视了它的副作用。

第一,正常情况下,合作学习需要的时间比传统讲课时间要长。如果所有的内容都这样做,而不考量其价值,就会出问题。

第二,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小组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代表小组发表意见。但这也可能是错误的,部分学生的正确观点没有表达的机会。

第三,合作学习还有一个副作用,没有处理好个人思维、他人思维、群体思维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合作不仅是为了达成共识,更重要的是弘扬个性、表达不同,这样才是一种创新。

靳俊良:课堂上最精彩的点是什么?是教师展示还是学生展示?其实,真正的精彩是生成,这种生成只能在深度、科学的学习共同体中才能出现。这也正是我们学校为什么要加强微小组建设的原因。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6人小组中当展示不够等问题出现后,我们将其变成3人小组,甚至发展到今天的两人师徒结对的微小组。

我们学校践行“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三环”指的是“预学、研学、固学”,在加强微小组建设中我们发现,“预学”环节的展示目标和预学的内容效果不理想,预学不达标,整个课堂的目标就难以达成。经过几番思考之后,我们把“目标展示”变为“作业前置”,要求这堂课的预习作业在上课之前全部完成,如今这样的做法初见成效。

陈静静:一直以来,我在研究一件事——学生到底是怎样学习的,是在独立情况下,还是与同伴在竞争关系中学习效果好?

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我所采用的方法是做课堂观察员,从观教到察学,坐在学生的一边,研究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学习状态好,什么情况下学习状态不好,这样就能更加清晰我们能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学习机会、学习伙伴。无论是叫合作学习、学习共同体,还是叫协同学习,我们都要想办法打开每个学生学习的“黑匣子”。

主持人:有人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问题总归要寻找解决的方法。大家对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法?

王红顺:合作学习时间较长的问题如何突破?

第一,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设置主干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合作的议题不能碎片化。

第二,合作学习需要策略。合作学习有许多技巧和策略,教师在课堂上究竟植入了哪些策略,运用了单一策略还是多种策略相结合,这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效果。

第三,合作学习需要工具。比如,思维导图、六顶思考帽等。工具就是生产力,合作学习是一种生产关系。生产力要和生产关系匹配,将新的工具植入合作学习。

郑艳红:合作学习只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吗?其实这远远不够,我们要研究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还要思考自己作为一个怎样的教师的问题,是碌碌无为还是找寻自己的价值?

我从来没有严格规定学生小组到底是几个人,一开始是5个人,其中一人是组长。后来是6个人,学生说时间太短,分享时间不够。于是又变成了4个人、3个人,U型也变过,到最后,学生觉得还是4人小组最合适,于是确定下来——这是学生和我一起研究的结果。

教师不变,课堂不变,学生不会变;反过来说,学生变了,课堂变了,教师也会变。变化之后再想回去都不行了,因为你们已经走上了课堂的“高速通道”,这个时候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感就会非常强。

王超:我们谈到许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其实许多教师主要研究的也是这个。但教师应该先研究怎样放下姿态、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学生合作,当师生关系融洽,不用做太多工作,学生自然会学习。

如果想让学生真正走向合作,尊重是一把很好的钥匙,会帮助我们打开学生“心灵”的锁,打开我们与学生合作的大门。

陈静静:我与郑艳红老师很早就认识。起初,她教学能力强,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作为高中教师,郑老师很怕学生成绩不好,所以她每天都把最重要的知识点总结一遍,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她,一个知识点都不能漏掉。

但一节课下来,学生们都感觉很累。后来,郑老师开始反思,并下定决心:我要成为和学生一起构筑幸福班级的人。于是,她对自己进行了全面重构,许多事情与学生一起商量。比如,课堂转型过程中,小组中设立组长职务,有学生说组长太限制自己,于是选择取消。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同盟关系,有了同盟,教师不用听专家怎么说,只看学生怎么说,看学生怎么表现,这就抓住了根本。

李启书:教育中的许多事情没有那么明确的评价标准。无论是合作学习的哪种样态,我们都必须明确:做的这项改革,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考量出发点——“真诚”,在我们学校,无论我与谁探讨问题,我都会问他,你是出自真心的吗?

其次是方法论——“懂”。对学生而言,学习共同体最核心的理念就是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我们要去感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最适合他们的。只有对学生进行研究,不断了解他们,才能找到更适合的方法。有了方法,我相信合作学习的任何一种样态都是崭新的,这种新是从内心出发,因学生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呈现出创新。


合作学习新样态的八个着力点
王红顺

 

    为什么而合作?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中心词来解读。而这些中心词映射出每个人对合作学习的定位和本质理解的不同。因此,合作学习一定存在不同的样态。我个人认为,这些新样态存在八个着力点:

    一是学校从外部推动下的无刚需合作学习走向由内而生的有刚需合作学习。

    二是教师从仅关注“为学”的教育性合作,走向以“为学”合作为载体、追求“做事、为人”的教育性合作;从关注智商目标达成,走向智商、情商、灵(魂)商协同促进的合作,即合作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商开发,还要关注学生社会化所需要的情商提升,尤其是灵商的统领作用。

    三是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的合作,更要关注预习、温习、复习、养习、悟习等“习”的合作维度开发,构建完整的“学”与“习”相融合的合作链条。

    四是教师借助合作学习流程,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社交技能,如交流思想、赞美他人、相互倾听等,实现流程也是课程的目的。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实习、践行、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生活方式。

    五是学校从单一合作学习方式选择走向多元、混合、创生的合作策略运用,教师要让学生熟练使用三步采访法、切块拼接法、坐庄法、四角站立法、组际批阅法、合作辩论法、联想链、综合排序法、复述通行证、情境表演等合作学习策略。

    六是教师要借助合作学习工具的使用提升学生的合作效率,从单纯借助合作学习模式改善教学生产关系、提升课堂效益,到用更多思维工具、学习工具提升课堂效率。当前合作学习课堂亟须植入思维导图、学习导图、5R笔记学习法、六顶思考帽平行思维法等工具。

    七是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单个个体思维的开发、素养积淀,还要关注个体思维对他人思维、群体思维的关联影响,更要思考对“群智”、团队大脑形成的作用。

    八是学校要打造跨界备课、主题整合的自组织教学共同体、学习成长共同体:合作学习问题提出、合作学习资源开发都要有学生参与,因为合作学习的问题是学生关注的内生的真问题,因此合作资源开发学生也不能缺席。学校要从研究教师预设问题合作走向自主生成的真问题合作,从片段合作走向全流程合作。



以合作学习推进学校课改
黄素玲

 

    做课改,我们一直是认真的!

    从2006年建校开始,学校在“和礼共生”核心文化的浸润下,立足校本,潜心课改,坚持把师生的发展放在学校正中央。

    我们知道,课堂改革的核心是师生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如何向课堂要质量,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如何让学生阳光成长,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为此,我们立足课程,着眼课堂建设,打造“和礼课堂”文化。

    三环六步流程建设。2014年暑假,学校结合校情和学生认知规律,摸索总结出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依托的三环六步教学流程。这一教学策略,有效促进了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也让新课标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地。

    对于流程,我们本着“固化—变化—优化”的发展思路不断改进。当小组合作学习出现“合作泡沫”“伪合作”等现象时,我们分析原因,调整策略,提倡作业前置,重视独学,放大对学。课堂上由“重视说”到“重倾听”,重视因认真倾听而碰撞的新知生成,尤其是探究环节,没有深度合作,探究就虚有其表。

    微小组建设。2016年下半年,我们开始探索6人小组下的微小组建设,即在6人异质的小组中,利用差异资源进行师徒结对。同时,同质的两人又是学伴。这样,师徒结对、学伴互助的微小组学习方式,让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乐学善学和勇于探究等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合作学习走向深处是文化,我们不断发现和提炼六人小组、微小组的责任文化、评价文化。我们针对合作学习,出台了系列评价标准,设计了系列评价表,每天不仅有师生的相互评价,还有作业前置、教学常规的各项指标等,效果明显。

    学科化、课型化建模。在学校三环六步整体架构的课堂文化基础上,我们倡议各学科分课型建模。学校通过建模成果分享会、建模优质课大赛、最善设计教师评选等活动进行推进。

    学科资源库建设。我们着手校本资源库建设,集学科教研团队之力,与学校课堂建设同步,并一直在修改完善教学设计资源库、建模课件资源库、《85学本》资源库。每年暑假,教师都会对搜集的资源进行集中修改补充完善,随着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我们全学科修改完善的新版《85学本》也与师生见面了。

    英语、数学小班化建设。从七年级开始,我们实行英语小班化教学,学的是新剑桥英语。九年级开始,我们实行数学小班化教学。在小班化课堂上,教师的关注度更高,师徒结对、学伴互助使合作学习更为高效。同时,学校在英语和数学学科方面探索智慧课堂。

    小课题研究。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即课题。学校教师一直在进行小课题研究,每学期都进行小课题发布会,不断培养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教师对教学困惑进行理性思考和研究。同时,我们也在进行学生小课题研究,以班级为单位组成课题研究小组,搜集资料、调查论证、成果发布,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说班”“说组”。我们把小组合作拓展应用到班级建设中,创建了“老师说班”“班委说班”“小组说组”“小组走组”等文化新样态。“说班”“说组”,说什么,怎么说,说了以后怎么办?都形成了我们独特的小组文化……

    未来,我们依然会坚持教育信仰,用美丽丰盈的教育智慧,继续探索合作学习新样态,探索课改之路。



将合作学习引向深入
褚 瑾

 

    这次会议的主题很有吸引力。合作学习新样态到底如何理解?直到参加完由中国教师报主办的“创课进校园”活动我才发现,原来合作学习竟然有如此多的秘密。尽管我一直在实践合作学习,但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合作学习到底有什么利和弊。

    在“好课观摩”环节,上海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郑艳红的作文课《社会现象评论作文的构思指导》,让人脑洞大开。原来作文教学可以如此设计,同样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在这节课上,郑艳红不仅培养了学生相互倾听、合作探究、深度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她借助思维工具,让学生梳理自己的作文思路,然后不是去写,而是去说——这种说作文的思路很值得学习。

    同样,河南省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教师王建锋的《“舌尖上”的课堂》主题分享让我印象深刻。王建锋以一首幽默小诗引入报告主题,一句“翠花,上酸菜”让参会代表一阵大笑。他借待客之心、选材精心、做饭用心,很好地诠释了构建合理课堂需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精心备课、精选教材,要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营造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王建锋充满幽默的课堂,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课堂教学的发生自然流畅。幽默的教师是睿智的,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这是我学习的榜样。

    随后,课改专家们分别就合作学习方式的思考和实践进行了专题分享和沙龙研讨。

    在这样的现场,倾听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精彩分享,我获益匪浅。首先,我认为每一位课改教师都要不断深化对合作学习内涵的理解。合作学习不只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应该是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其次,小组合作要兼顾观点各异和达成共识的不同目的。合作学习不是仅仅让学生达成一致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让不同观点在相互碰撞中达成共识。我想,学生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成长的过程,更是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

    最后,小组合作要充分利用学习工具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学习树、单词记忆法等更多思维工具、学习工具丰富自己的课堂,扩充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课堂效率。

    而所有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之上,当教室是一方润泽的天地,那么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都会敢于表达。因此,我也认识到: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可以在课堂上找到答案,而要解决好,同样需要在课堂上深挖。

    虽然这次活动已经结束,但我对合作学习的深度思考现在才刚刚开始……




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路径
李诗白

 

    在此次“创课进校园”活动中,河南省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教师张秋艳运用“三环六步”教学法,带领学生深情朗读、体会、感悟、研学、互动讨论,分享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想,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成功凸显语文的丰富与美好。

    在观摩了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郑艳红带来的《社会现象评论作文的构思指导》作文课后,不禁让我们反思、审视“创课”“合作学习新样态”这些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张秋艳的课是建立在课堂预设的基础上,学生在张老师的引领下,诗意灵动,语言思维不断被激发,课堂新景不断生成。她的课符合“创课”的特点,但与郑艳红的课相比,还是有许多不同。

    可以这样形容张秋艳的课堂:她把课堂划分为责任田,每块田里的秧苗都摆在责任田旁边,等着学生插秧播种,指挥着学生有条不紊地插秧。而郑艳红的课堂是一片未开垦的田地,需要开垦的工具、种子、秧苗均在学生手中,怎样分配责任田,怎样开垦、播种,播种什么样的种子都由学生决定。面对“家长陪读”这个话题,学生需要合作研讨这些问题,而不是教师让播种什么就播种什么,主动权要在学生手中。至于这块地长出来的是水稻还是玉米,只有学生心里最明白。

    我很佩服郑艳红带来如此高效而灵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能让人看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美,而成长离不开“学习共同体”中并肩作战的合作伙伴。

    这堂课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理念,郑艳红通过让学生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直面问题,相互倾听、合作探究,最后形成文学的语言,实现知识的合作构建,鼓励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学伴相助,规矩之内自由翱翔,创设了有质量、有品质、充满生命力的“合作学习新样态”课堂。

    合作学习新样态强调,问题开放、不问不教、相互倾听,在“和而不同”的状态下,“凡事商量”“放大对学”,让知识变成“责任文化”,强调“创课”的主体来自学生。郑艳红的这堂课,让学生自主产生新思维,在“学习共同体”合作伙伴的帮助下,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这就是新时代的“合作学习新样态”。

    创课进校园,众多优秀教师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上,打造了“舌尖”上的课堂,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好的教学方法。通过这次活动,每位教师都应该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变“易”,如何让学生从教室走向世界,这种新样态的课堂需要不断探索、发现、实践。



三人共上一节课
丁桂英

 

    此次应邀在“创课进校园”活动中展课,我带来的是五年级《墨梅》语、音、美多学科融合课。

    三位教师同台,一人上课,其他两人作为“学情观察员”深入学生小组学习中,这也是我校正在开展的全新研修模式“观教察学”研学活动中突破边界多学科融合的一个创新范式。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表达了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操。同时,《墨梅》也是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的“古风歌曲翻唱”,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

    课上,学生小老师引领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协助引导完成学习内容:美术课以诗画引路——感受“梅”,语文课以诗画入境——品读诗,音乐课以和诗赏画——咏经典。

    我们力求这节课能实现诗、歌、画的深度融合,展现唯美的中国文化。以下是我对语文课的几点回顾:

    诗画入境,境品静读。学生在学习提示的引领下直面问题,独学时自由读诗;对学中把最喜欢的诗句读给对子听;小组内交流:诗人笔下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在小老师引领下,学生开始展示……再一次借助想象由诗入画。教师适时引读,抓住“淡墨痕”,以静品“淡色”,闻“淡香”,用虚声呼出“淡墨痕”,在静静的品读中读出诗的意境。

    梅人合一,浓情盛赞。教师出示四幅颜色各异的梅花图,在强烈的对比中引出诗的后两句。学生分组朗读,并说出读诗的心情和自己的体会。教师在一旁适时帮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寓意以及对人的高尚品格的赞美。带着感悟,抓住关键词“清”“满”,学生的朗读由静品升华到浓情盛赞,最后由梅花魂扩展到民族魂,一气呵成。

    学生吟诵完全诗后,伴随着音乐将自己喜欢的诗句题写到先前的画中,并随音乐学唱《墨梅》……

    对这节课,我有两点反思:

    第一,作为“学情观察员”的教师,在学生需要近距离指导时,忽略了自己本身与三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未能在画法上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今后在融合课备课时,三科教师要相互深入各学科备课,首先做到自己贯通,而后才能在知识和方法上给予学生更及时的指导。

    第二,师生共生的精彩,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设计要以问题为中心,在生成中不断引出新问题、新观点,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而不是急于按照设计完成整个流程。在观点碰撞中,实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观点合作。




让学习在思辨中发生
张 虹

 

    一节优质的数学课,除了学习目标的达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思考、有表达、有收获。我有幸在“创课进校园”活动中,执教了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生活中的负数》一课。

    课上,我设计了两个探究环节,精心设计学习素材,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独立学习。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未知的问题,形成猜测,才能更有效地交流和验证,合作的火花才能因此迸发。

    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读出温度计上的数”和“比较负数的大小”,展示的小组都出现了大小不同的问题,由此也产生了这节课最精彩的辩论环节。关于0的分类,学生从浅显直观的“0前面没有负号,所以是整数”到挖掘出0的意义“表示起点”,进而分析出“0是一个标准,是一个分界线,所以既不属于正数也不属于负数”。十多位学生的激辩,有理有据地解决了问题。

    在比较负数大小时,有学生质疑“两个负数怎样比较大小?”于是做了一番交流和论证,得出“刻度对齐时液面越高数越大”等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甚至还有学生联系实际,得出“-5摄氏度比-4摄氏度冷,说明-5比-4小”这个令人惊喜的结论。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负数时应重点放在它的意义、读刻度和比较大小上,学习单上使用学生熟悉的分类、看图写数、排序等方法,根据学情让学生的探究更具象。这样,学生在独学、群学中才能更深入地探究。

    在合作学习中,除了对知识的学习,我们更应关注学生在合作中个人思维能力的提升,有“思”才有“辨”,质疑的精神、观点的表述、反复的论证,都是非常优秀的数学思维品质。


为思维而教
李 萍

 

    作为年轻教师,我很幸运参加了“创课进校园”活动,并执教了《青蛙卖泥塘》一课。

    这节课我采用“三学一论坛”思维课堂模式,从自主学习到质疑辩论再到合学展示,层层递进。整个学习过程以学案导学为依托,意在凸显从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学习的转变,锻造学生的学习力。

    正学环节,学生由“学”到“疑”,因“疑”而“学”,时而眉头紧锁,时而与学习伙伴小声交流,勾画、批注……忙得不亦乐乎。在这里,学生学习的内容由易到难,在相对安全和放松的环境中,由外部推动学习变成了由内而生的主动学习,更高效地解决了基础知识中的难点,让学习变得更容易。接着,我用“青蛙为了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继而展开交流与汇报,分享学习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互融合,互为前提。自主学习为合作学习提供基础,合作学习为自主学习夯实了效果。

    反学环节,我立足单元主题“改变”,围绕语言训练点位,提出“如果你是青蛙,会不会卖掉改变后的泥塘”这个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能力。

    为了实现知识间的迁移和知识与技能间的转换,本课的深度合作学习落在“三学”课堂的合学环节。学生在小组合作下模拟商品推销,模仿青蛙卖泥塘过程中的语言模块,将其转化为生活化的推销语言,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在合作学习中,我们看到学生个体思维与集体思维的碰撞,体会到优秀团队的力量。学生补充发言、相互质疑,再次梳理课堂知识并生成新的知识,最后逐渐转化为技能。

    反观自己的课堂,我对学生的“学”关注较多,而忽略了学生的“习”,简单地将分组学习等同于合作学习。对于“学”的结果的期待超过了“习”的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学情和适应性。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只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合作中,才能看到学生的“学”,更科学有效地决定教学的“取”与“舍”,找到多样思维工具的切入方式。因此,课堂观察应成为教师首先要去实践的必要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