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骨画法源远流长 影响至深

 茂林之家 2016-10-01

没骨画法源远流长 影响至深

附图是清初著名花卉画家恽寿平(恽格、恽南田)所作的《牡丹图》,左方题字“春风三月暮,国色出新妆”。这帧扇面画一大一小富贵花,不禁使人想起袁枚“春似生心斗化工”和“约束红香冷更妍”咏牡丹之名句。恽寿平笔下花卉,不论烘日迎风,抑或向背欹正,均极生动之致。其著名的“没骨花卉”,称誉古今,秀婉澹雅、意态飞动,富天机物趣;影响后学者至深。

不过,很多人误以为“没骨花卉”画法,乃恽寿平“始创”而自成一派;其实不对。我们只可以说,他将这种画花卉法发扬光大,淋漓尽致。

没骨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绘画领域中的一朵奇葩,它不做骨线直接渲染挥写,是中国花鸟画的特有表现形式。没骨花鸟画自五代北宋花鸟画独立成科以来,不断演变发展对中国花鸟画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没骨画法源远流长 影响至深

张僧繇作品

没骨花鸟画源自伴随佛教传入我国的“凹凸花”,南北朝张僧繇(有画龙点睛即飞去之传说),已运用天竺寺院凹凸花饰的画法,试创没骨书 法,不用墨色底线,不用线条描轮廓与勾勒,直接以水墨色彩点染。

至唐代,杨升衍变成没骨山水,以色点染成,如朱翠烂然。迄五代南唐,不拘泥前人法度而有野逸之趣的徐熙,落墨写花叶,然后敷色(苏东坡称为“落墨花”,近乎写意。其孙徐崇嗣,原用徐熙笔法,不用墨笔勾勒,直接以色彩渲染,生动变化,疏放飘逸,形成花鸟画没骨画法。

没骨画法源远流长 影响至深

徐崇嗣(北宋)?海棠蝴蝶

没骨花鸟画之名得自北宋徐崇嗣,仅用彩色描绘,不加勾勒,谓之“没骨花”。 《图绘宝鉴》认为徐崇嗣“画花鸟,绰有祖风,又出新意,不用描写,止以丹粉点染而成,号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始于崇嗣也。”

元明时期是没骨花鸟画的写意期。元代前期,没骨花鸟画经历了由工笔到意笔的过渡。由于元人“简泊淡雅”的设色观,在元代,没骨花鸟画转变为“墨花”的形式,不勾骨线,直接用墨渲染。在明代,对色彩的重新崇尚, 使没骨花鸟画呈现出以色彩为主的用笔直接挥写的形式。不论是用墨或者是色,这种直接挥写的形式,使表现更为自由,将没骨画法推向更加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没骨画法为清初工整富丽的“没骨花”奠定了基础。

没骨画法源远流长 影响至深

恽寿平作品

清初进入了工整妍丽的没骨画颠峰期。代表人物恽南田在明以来的没骨写意的勃发余蓄中“以北宋徐崇嗣为归”将没骨花鸟画转变为工整妍丽的形式,使这种没骨花鸟一跃成为花鸟画的正宗。恽派没骨花既带有北宋没骨画的富丽工整和写生崇尚又带有元明时期的写意性。这种没骨画法工整而不刻板,色彩浓重却妍雅,给没骨花鸟画赋予了文人画的气质。此阶段的没骨画对当时整个画坛和对整个美术领域的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没骨花鸟画的颠峰,成为没骨花鸟画的新传统。

没骨画法源远流长 影响至深

恽寿平作品

此后没骨花鸟画转为与其他画法融合并用的形式。没骨画法常常与一种或几种技法同时出现在作品中。在近现代多表现为重彩没骨的写意形式或在彩墨画中出现。这种写意形式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以表现性和画面色彩构成等为需求设色的特征,同时又融合各种现代技法形成丰富的画面效果。 追溯没骨花鸟画的源流,可以得出其经历了“凹凸花”、“点画”、“隐没骨线”、“直以色彩涂之”、“墨花”、“写意没骨”、“工整艳丽的恽派没骨”等形式,没骨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直至今天还在不断演化之中。

没骨画法源远流长 影响至深

恽寿平作品

现代没骨画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展至今已蔚然壮观,没骨画阵容之庞大,领域之宽阔前所未有。有专事没骨花鸟、人物、山水的画家。传承、创新、发展这是中国画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使之在中国画历史发展长河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