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 收益费用观: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负债观: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收益(未剔除所有者投入与分配)
对于一些股东而言,也许他们认为公司净利润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指标。其实,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有很多弊端。最明显的一点是促使经营管理者为了短期收益而牺牲长远利益。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家房地产公司当年净利润几十个亿,利润表非常漂亮。可是该公司总资产中80%是负债,而仅有的20%是属于所有者权益。对于未来的经营而言,该公司存在着极大的风险。稍微有点风吹草动,该房地产公司都可能在未来可预见的期间内被负债彻底压垮。
资产负债观的意义:
1、 为税务机关稽查提供便利。 该方法中每一笔暂时性差异都能够准确反映出与其对应的资产或负债,因此,税务机关在税务稽查时可以与企业资产负债表对应起来,为税务稽查提供了便利。
2、 真实、详细反映所得税会计信息。 原制度中应付税款法不反映税法与会计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时间差异对未来期间所得税的影响。
3、 为报表使用者决策提供更可靠依据。 确认递延项目揭示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在缴纳所得税时,产生的资产或负债在未来期间导致企业现金流入或流出的情况。
更注重实效性的资产负债观:
收入费用观:会计的核算计量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和配比原则,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资产、负债造成的价值变动,收益反映的仅仅是企业账面的业绩,破坏了会计信息之间的相关性。
资产负债观:更加注重交易的实质,要求首先界定每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产生的影响及其后果,分析期间内资产和负债的变动,为确定当期收入和费用提供基础,提供的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收入费用观下,确认的收益没有与资产、负债联系起来,递延、应计、摊销等会计程序的使用,使利润的核算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管理当局存在操纵利润的可能。资产负债观则是要求以净资产的增加来确认收益的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可能,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资产负债观的理解思路:
1、利润是对其企业评价的参考值,而非绝对值 2、公司真正收益在于净资产的增长,由此又反观资产、负债构成与变动情况。 3、审视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为次要指标,净资产最值得关切 4、充分解读该公式: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
分享本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