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时间:2016.09.30早9:00~10.01晚22:00
拍卖地点:
特别注明:本场印稿系《艺圃寸耕—王镛书画印近作展》展览作品,出版于《艺圃寸耕——王镛书画印作品集》。所有作品均为原印原拓原装裱,王镛老师后做题跋。 画、印三门艺术都是以传统的点线审美为基础的,以点线的组合构成形式为表现手段的独特的民族艺术。书画上要用印,不用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用了才更完美。——王镛国文字随著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篆刻上,王镛更是深谙“书篆同源”的道理,于上古的篆刻遗产中看到了书与篆的神通貌和,看到了笔线书写与金石镌刻本为一体的浑然形态。在方寸世界的研究中,他的篆刻从古代的石印、陶印、瓦当文等遗存中取用结体,直追古朴天然之趣,在刀法上冲切自如,率性率意,也迅速形成了独家面貌。在当代篆刻界,王镛像一个印学的考古者,拨开历史的谜丛,发现和点化了大量不见历史经传的篆刻资源,是一位在专科研究上的远涉者,也是一位及时将秦砖汉瓦魏碑石中的篆刻碎片做学术拼接的一位艺匠。正是他的用心与用力,他的慧眼与敏感,使大量散落在历史烟云中的篆刻矿石熔炼化生,融入笔端刀下,变成了一方方逸趣横生的篆刻作品。一如他在书法上的影响,他的篆刻也如不可抵挡的学术新态对篆坛构成影响。
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在王镛先生2016年太原个展的前期研究中说到:具体在读王镛先生的作品时,我的体会可用三组十八字来概括:“认真中的认真”,“必然重的偶然”,“理性中的随性”。这三组十八个字之间,在逻辑上虽有交集但又各有不同,如果将他们分别送给王镛先生的书、画、印,可谓各有意味。
印文:《古来几许浪得名》 题跋:此情景今日更甚也,二0一六年秋月,王镛。尺寸:24×27cm 书——本真中的本真;画——必然中的偶然;印——理性的随性.印文:《以写我心》题跋:于陶胚上作白文,何其畅快,,王镛。尺寸:24×27cm中治印是最需要理性的,所谓“方寸之间”的艺术,需要艺术家精准地把握在那小小空间中的变化,操刀如抚琴,最需要理性的拿捏。但我们在王镛先生的篆刻中,尤其是近期他的陶印作品中,看到了更多的随性。然而这些随性恰恰是在理性理性驱动下的随性,那些看似的随性其实是精心营造出来的,正所谓“真放在精微”。
印文:《烟云供养》题跋:此陶印为急就之作 。二0一六年,王镛。尺寸:24×27cm 年近七旬的王镛先生坚持平和地做着许多人不理解的事情,爱他艺术和恨他艺术的人仿佛依然很多。但时间是最好的东西,有些艺术是留给一个时代的,有些艺术是留给永远的.王镛的艺术恐怕是要放到远史中去观看。
印文:《万人如海一身藏》题跋:唐宋印无此爽利。丙申之秋,王镛。尺寸:24×27cm
印文:《古并州晋祠人》题跋:余祖上世居太原晋祠附近。丙申刻陶,王镛。尺寸:24×27cm 
印文:《寸耕心迹》题跋:济南办展时曾以此为题。丙申年拓,王镛。尺寸:24×27cm 印文:《四上黄山绝顶人》题跋:余曾四登黄山之顶。丙申之秋题刻陶,王镛。尺寸:24×27cm
印文:《垄上宅男》题跋:余生性喜静故刻此。二0一六年秋,王镛。尺寸:24×27cm
印文:《养太和》题跋:拓于丙申之春,秋日记之。王镛。尺寸:24×27cm
印文:《坐究四荒》题跋:丙申秋月拓之。王镛。尺寸:24×27cm 
印文:《恨古人不见吾狂耳》题跋:前人名句悟忘阿谁。丙申之秋,王镛。尺寸:24×27cm 
印文:《澄怀观道》题跋:宗少游句。丙申刊于寸耕堂上。王镛。尺寸:24×27cm 
印文:《且饮墨渖一升》题跋:宗少游句。丙申刊于寸耕堂上。王镛。尺寸:24×27cm
印文:《直造古人不到处》题跋:前贤名句也,二0一六年秋日拓。王镛。尺寸:24×27cm 
印文:《艺圃寸耕》题跋:寸耕堂主人刊于丙申之春,王镛。尺寸:24×27cm 
印文:《百研楼》题跋:年来喜藏砚,渐近百数,王镛。尺寸:24×27cm 
印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题跋:张可中云:银沟铁画全从灵和中得来。丙申王镛。尺寸:24×27cm
印文:《抱云山房》题跋:古人所谓斋堂馆轩常于纸上造之。丙申,王镛。尺寸:24×27cm
印文:《寸耕社中人》题跋:拓罢觉封泥反胜原印也,丙申仲秋,王镛。尺寸:24×27cm 
印文:《丙申年大吉利》题跋:晋砖文古拙处不可及也,丙申刻以取吉,王镛。尺寸:24×27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