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解读

 qmclskdj 2016-10-01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拳友们熟知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一句名言,需在行拳走架过程中认真予以心领神会。我试作如下剖析解读。




原文第一句是“立如平准”。




王宗岳十分明确告诉我们“站立要平正、精准”,却偏偏有人自作聪明要把“立如平准”改为“立如秤准”,还说是传抄笔误或印错,误作导向,实属不妥。


我们应该牢记杨公澄甫祖师的教导:“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炫聪明,妄加增损。前贤成法,倘有可移易之处,自元明迄今,已数百年,如有可改之处,昔人亦已先我行之矣,乌待吾辈乎?”岂不知把“立如平准”改为“立如秤准”,虽一字之差,真所谓“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矣。


我说“立如平准”就是“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自然站立,涌泉踏地,呼吸自然,神形自然”,即“平正神舒,拳架精准”。这就是文理、拳技的解释。太极拳的功法必须是“立如平准”,绝不是“立如准”。


请看杂技艺术家之走钢丝绳,必须手持一大惯量长杆,借其左右、上下,偏沉之大惯性矩,得以确保直立人身之“平准”,而能维系以脚掌为支点稳定站立于钢丝绳之上行走;再观察高速旋转的陀螺,亦是靠其旋转之惯性矩得以保持“平准”稳定的直立状态。绝不像秤杆那样,稍移秤砣就会翘杆失稳翻到。这就是“平准”与“秤准”的根本区别。拳术家要练就的是稳定的平准,绝不是易于失稳翻倒的秤准。请参见二水居士在《杨家太极拳老拳谱32目探究》一书29页中撰写为:“若平准稍有分毫之轻重浮沉,则偏显然矣。故练习太极拳者,须立身中正,有如平准”的精准解释,以及庞大明在一篇名为《平准不是秤准》的文章中的详尽叙述,解说平准是为规矩、准绳。其中说:“近年来,有人把《太极拳论》中的‘立如平准’改作‘立如秤准’,以讹传讹。‘立如平准’有其最早出处……李亦畲的‘老三本’影印件为证。”是为有根有据。



原文第二句是“活似车轮”。




王宗岳的用词形象而巧妙,需要我们入理想象才能体会。试想,当拳术家立身中正,有如平准时,则直柱锥间盘处于平正均压状态,无需筋腱、韧带、肌肉另加弯曲保持力量,身体可得以舒缓自然,转动轻盈灵活,以命门主导两肾催动左右肢体而能随意行走自如,象征“活似车轮”,进退左右旋转,随心所欲耳。


这种“活似车轮”的描述,在二水居士的文章中撰写为:“腰轴连动左、右两肾所启动着肢体左、右侧的肩肘腕,胯膝踝,虚实交替变换‘碾’转,带动左,右侧身形,气如车轮形成左,右双圜。就如两个大车轮,左右,虚实变换车轮的独轮车,似乎只有一个车轮在发挥作用。但都是受腰轴上之命门穴所控制。象征两肾为轮,命门为帅,一纛立撞之指令车。”是很细腻而形象的。


原文第三句是“偏沉则随”。



近期,有拳友发表论文《深解“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说“偏沉则随”是“病手”,擅改《太极拳论》中的“双重之病未悟耳”为“‘偏沉’如‘双重’一样都是病”。


人们习惯都把“偏沉则随”认作优点,而把“双重则滞”看作缺点。这是因为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接着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请注意王公只说“双重之病未悟耳”,而不说“偏沉,双重之病未悟耳”,即王公认为“偏沉”不是病,所以才这样说。这就是《太极拳论》的原意。这就使人自然想起诲人名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而顺意褒贬理解了。所以,擅改“双重之病未悟耳”为“‘偏沉’如‘双重’—样都是病”,有悖王公宗岳大师原意。


“偏沉则随”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具行为。绝大部分动物出生以后,就能独立行走。无论两足或四足动物,都是“偏沉则随”虚实交替变化才能行走的。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亦不例外,只是多了一个成长过程,从爬行到直立行走。习惯了自由行走,似乎不足为奇了。若要仔细研究一番,就会知道人们是在不断地“偏沉则随”才能稳妥行走。


请细想,人的行走必先迈出一腿(例如左腿),使人体重心向前“偏沉”,至左脚跟先着地,续至人体重心移于左脚掌完全踏实,右腿及时跟“随”而进;经左踝复向右前方迈出右腿,复使人体重心向前“偏沉”,至右脚跟先着地,续至人体重心移于右脚掌完全踏实,左腿及时跟“随”而进。这样左“偏沉则随”,右“偏沉则随”,完成了左右走步一个循环的“猫行步”。这就是人类自然实施左右“偏沉则随”稳妥行走的本具功能。人类就是靠了“偏沉则随”优异的本具功能才得以稳妥行走啊!这明明是优点嘛!谁还能说“偏沉则随”是病呢!


请看杨澄甫祖师在《太极拳之练习谈》第四点指明:“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这种“偏沉则随”'的“猫行步”,是必须练就的好功夫,即是太极行拳走架必须练就的“太极猫步”。也就是虚实相济“左、右偏沉则随”,模仿猫科动物“曲膝提脚,旋踩转关,轻起轻落,虚进跟随”,降蔽捕猎的“猫行步”,它能使我们的腿脚、胸腹、腰背的肌腱、韧带,以及胯、膝、踝关节得到柔和锻炼,而变得柔韧,坚强无比;也使我们身体的血管、神经、脏腑得以疏通、复健,而能延年益寿。谁还能说“偏沉则随”的“猫行步”是缺点吗!



再看“偏沉则随”之“随”的精妙意境。王宗岳把太极拳阶及神明的功法“粘黏连随”的“随”特用于此,明确是对“偏沉”的赞赏。还有个别大师则直接读成“偏沉则灵,双重则滞”,更是表明“偏沉则随”是优点,不是病。


请想象这样的动态搏击:当敌人用拳急速向你进击,你若能以相同的速度跟随敌之进退即敌我相对速度为零,表现为敌人总是打不到你,敌人总是打空了,你似乎为一隐身之人,会使敌人感到害怕。这是多么神明的技法。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32目》第4目“粘黏连随”明确指出,“粘黏连随”是“高级功夫”。就是说“随”是好手段,是优点。若能做到“粘黏连随”,就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的玄妙境界。可知“随”是何等高明,所以,用“随”来表达“偏沉”,更说明“偏沉则随”是妙招不是病。


再看《杨家太极拳老拳谱32目》第22目“太极轻重浮沉解”。按行文“偏浮偏沉失于太过也”的规则,照理应写成“偏沉则过,双重则滞”,而不是“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了。但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却特意用“偏沉则随”,因为“粘、黏、连、随”都是好手段,即用“随”来表达“偏沉”,而不用“过”来表达“偏沉”。这是《太极拳论》的原意,也是王宗岳高明之处。显然,王宗岳特别要表达“偏沉则随”是优点不是病。


在此特录田兆麟大师褒扬“偏沉则随”的一段话:“‘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乃一切势法之基础,乃可随而不滞。所谓随者,须将两足分清虚实,使重心常在一足之内,作止变转,常将两足交互相代,以支其身,则重心不致提高,动中依然稳定,动时仍可发劲,此所谓偏沉则随也。以支身着力于一足,故曰偏沉,以身体各部可任意而动,故曰随也。”亦可证“偏沉则随”不是病,是妙招。


若“偏沉,双重”都是病的话,《太极拳论》随后应写成“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偏沉、双重之病未悟耳”,而不是单一特指“双重之病未悟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