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容斋茶话 王宗岳《太极拳论》 名家阐释

 觅书时代 2018-03-04

容斋 发现美好收藏精彩

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阐释】

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

①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唐·孔颖达:“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乙也。”两仪,即天地,天地即阴阳。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老子》:“有生于无”

“无极从无;太极从有”。太极是以有形有象之法,而论无形无象之拳。

《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乃阴阳之母,是阴阳动静的枢机,阳动而阴静。

太极拳“取象于天”,把人体比作“太极”,身体一动就分阴分阳,不限于动作方圆和劲路刚柔,而是包括了拳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现象。

动分静合,也有广狭之别,如:打拳为动,收拳为静。旧称“收势”为“合太极”,即取“静之则合”之义。再如:打拳虽属“动”,但“动”中更有动分静合,这个运动中的“静”,与收势后或起势前的静态自然是有所不同的了。

动静也是开合,除了自身的开合,也包含运动中与对手之间产生的开合,既是进退。技击不同于推手,通常抢夺空间不用直进直退的方式。推手中引进为合,落空为开。合时的“静”不是指毫无动静,而是松劲的一种感觉。

②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过犹不及。太极拳讲究姿势正确,动作合度,劲路适当。“随曲就伸”也可称之为“舍己从人”,但还要与之前的“无过不及”相呼应。非完全依从于别人。

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缓急相随,借以克敌制胜。对手动急则急应之;动缓则缓随之,即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以及清静无为,在传统拳术攻防实践中之精义的体现。

孙绿堂大师曾说:“太极一点子”。一点者,太极也;粘走者,两仪也,两仪即阴阳、刚柔、动静。黏为刚,走为柔,刚柔虽是二法,实为接触的一点施出。也是攻防中刚柔之一阴一阳。

“变化万端”是比喻个体差异的多样性。古人说:“法有万端,理存于一。”不管太极拳法如何在应用中千变万化,而其动分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走粘相望、缓急相随等基本原理却是一贯的。

静动、曲伸、走粘、缓急等对立统一的矛盾现象,又都可归纳为“阴阳”二字,阴阳又统一于“太极”。

在技击中做到“因敌变化而变化”的高深境界。但是这一境界不是一日之功,还需要“用力之久”。其中“用力”不是指盲目使用力量,而是指学会运用力量的变化。即松柔入整劲、整劲化为松柔的力量转换过程。

③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着熟,着法熟练。懂劲,懂得劲的规律。神明,神妙而高明。

俗话说:“熟能生巧”。学习太极拳也必须从熟练开始,一旦做到着法熟练,也就渐渐懂得了劲的变化规律。

精熟而懂劲,才能够随机因敌变化,如条件反射,不拘守一着一式的成法。

《孙子兵法·虚实篇》:“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要达到上述神而明之的程度,必须从“守规矩”入手,而渐至“变化无方,心手两忘”。

达到这种程度,说明这时已迈入既守规矩而又能“脱规矩”的出神入化境界了。

④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太极拳中最重要的身法。“顶劲提起”与“松劲下沉”(气沉丹田)形成了对拉拔长的掤劲,与“不偏不倚”的态势结合,给“轻灵沉静”的太极拳,奠定了通向“身法自然”的基础。

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虚胸实腹,心气沉丹田,即平心静气。百会虚领,双足踩地,领内气轻灵上升直至百会而有上顶(至顶而止)之势,前颌微收,畅开十二重楼,是谓“虚灵顶劲”,即“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劲力升华后“蓄于无形、发于瞬间”的“忽隐忽现”也就正是得益于此基础的。

“左实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自身手足动转开合、方圆变化要做到上下相随。如右足落地为实,配以右手上起为虚;同时左手下落为实,左足提起为虚。左右手足,反之亦然。如此做到自身中正安舒,外形的手足上下相随,动转开合、方圆变化自如,则可有外形、内劲的忽隐忽现的变化之妙用!

⑤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对方仰攻,我就升高,使他深感高不可攀;对方俯袭,我就落低,使他顿觉深不可测。

对方进身,我就引之向后,使他感到越是向前,形势越加深长而终不可及;对方退身,我就乘势进逼,使他觉得越是后退,形势越加局促而陷入困境。

上下进退,四个方向的运动,皆运用随屈就伸的粘走方法,在运行中求近舍远,虽不主宰对手而对手无不被我主宰,我表面上处于被动,实质运行中被动的是对方。

⑥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强调感知能力和量敌精确。要使对方难知我的动向,而我独能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

《孙子兵法·谋攻篇》:“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对于劲力的掌握不仅要知己,也要知彼,能够察觉对方的变化。“听劲”就是感知对手的力量,可以感受出极为细微的变化。“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形容身体听劲的灵敏度,即便放上羽毛或落上蝇虫的细微重量都能感知得到。

通过对听劲的掌握,逐渐将听劲转变为一种敏锐、精准的判断力,即“察势”,这样在技击中就会因察势在先而胸有成竹。

对手不知道我拳势变化的真实意图,而我却能时时处处知道对手拳势劲形的动变意图,能达到这种内感通灵的顺化之功夫艺境,方能做到所向无敌。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拳技的流派很多,虽然拳架姿势、招式特点各有不同,但大多没有摆脱以“体格”论拳技高低的模式。大体上都不外乎强壮的打败体弱的,手脚慢的输给手脚快的。有力气的打败没力气的,手脚慢的输给手脚快的。

这些仅仅是反映着人们的天赋自然的本能,而不是由于在学练拳法这一门学问上所下功夫的深浅而有所作为的!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仔细品问太极拳“四两拨千斤”这句拳谚,显然不是主张以强力去胜人的;看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能抵御并战胜众人,只凭招法用的快如何能够做得到呢?

此处的“快何能为?”并不是说速度快没有用,而是太极拳特殊的运动方式以“相对速度快”弥补了“绝对速度不足”的缺憾。从而使其对“速度、力量、技巧、体力分配”做出优化,使后天的技术优势占到了主导地位。

⑨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立身要像天平那样中正不偏,肢体灵活要像车轮那样圆转自如。“立如平准”就是对立身“中正自然”的强调,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达到“活似车轮”的境界。“活似车轮”即身为轴,手为轮,快速机动的技击方式。

攻防较技时立身中正安舒,松静自然,形虚气运,气沉丹田,虚胸实腹,自身犹如一架天平,乃尾闾中正神贯顶、百会虚领顶劲所至。形用半,劲用对五,手足上下相随,水平四象动转,一气九节贯串,一神虚灵不昧,内外周身一家,运转动变犹如车轮一般。

《太极平准腰顶解》说:“顶为准头,故曰‘顶头悬’也;两手即左右之盘也,腰即根珠也。立如平准,有平准在身,则所谓轻重浮沉,分厘丝毫,莫不显然可辨矣!”把人体比作天平,有天平的准头在身,就能精确地去称人的分量了。

⑩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偏沉相随,而不予受力。对方用劲,我相应地把自己的劲偏沉于一端,不与对方的实力相顶相抗。反之,如我也以重力相抵抗,那便形成了“双重”的局面,双重相抵或相争,这时劲路就发生重滞而停顿了。

偏沉为得巧,双重是拼力。得巧则劲路通畅,两力相随,大力打不着小力;拼力则劲路壅塞,两力相抵,大力必胜小力。

与人粘连,偏沉于己,柔以走化之;偏沉于彼,刚以粘逼之。攻防皆在粘走之中运作,即“人刚我柔,人柔我刚”的顺随为法。贯彻的是“一阴一阳是为拳”和“拳打一阴一阳”的法则。如果犯了“双重”,则滞而动转变化不灵,是为病。动作协调则手脚灵便,而反之则会显得呆滞迟钝。

不留意这一要点,即便是练上多年也难以掌握其精妙的劲力。大抵都是授人以柄,不能制人,反而为人所制,这就是还没有悟透“双重”之病的缘故。

与对手攻防较技时持“人刚我柔,人柔我刚”的法则为法,便可不犯双重之病。顺随为法,就能做到随屈就伸,不丢不顶、不扁不抗,才能讨到粘走相生之消息,这是“听探、顺化相互为用”的真功夫,即“一阴一阳是为拳”和“拳打一阴一阳”之法则的正确运用,也是自身攻防机“体和用”之法则。知此,是谓明拳术者。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这里的阴阳是对于“协调”的形容,举例来说:拳路中的跳跃动作,两脚随“身法”腾起,着地时错落有致。不去过多的依赖腿部力量,是借整体劲产生腾空感。能做到这一点,也就基本找到了太极拳的协调感。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修炼拳术攻防之道要想从根本上避免双重之病的发生,必须弄通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粘就是走,走就是粘;阴离不开阳,阳也离不开阴;阴阳两者能相反相成,相互辅助,这才算是懂得了劲的规律。

“粘、走”与“阴、阳”都是为了说明变化,不仅是局限于自身劲力的变化,也是自己与对手之间态势的变化。只有活用了这种变化,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称之为懂劲。

走和粘是一对矛盾,既是互寓的,又是随时可以转化的,所以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走为阴形走化而成,粘为阳劲刚法之势,在搭手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接触点上,亦都体现出内劲、外形刚柔合一而用,即阴柔之外形借助于内劲得以柔曲走化不离阳刚内劲刚直粘逼;阳刚之内劲借助于阴柔之外形得以刚直粘逼不离阴形柔曲走化。

这里所说的“阴阳”,则是包括了太极拳运动中可能出现的刚柔、动静、开合、虚实、轻沉、蓄发、呼吸、走粘等等各种形色的矛盾现象。

只有做到自身劲形合一,在与人较技时做到“驭静以动,动中亦静,动静互为其根;柔化刚法,以柔用刚,阴阳迭神其用”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方为懂劲,方可得阴阳相济的真攻防功夫艺境,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双重之病。

只有真正懂得了劲的规律以后,才有可能做到不走弯路,再通过在实践中反复不断地认识思考和揣摩研究,温故而知新。进而逐渐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本来太极拳的技、战术原则是“舍己从人”,许多人却错误地“舍近求远”了。这真正是俗话所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学拳的人不可不详细辨析啊!所以特地作了以上的论述。

“舍己从人”指随人而动,粘则相随,走则引化,粘连相生,与人周旋,随机应变,伺机随势而定进退化发。“舍己从人”不是抛弃特点而服从别人,是一种因敌变化而变化的高深境界。

“舍近求远”,貌似主动,或顶顶抗抗,或在不得机不得势的情况下盲目行动,暴露劲点,结果反被对方利用借力,或者以大力制胜于你。

《太极拳经》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攘/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品质容斋 品位容斋

------

本文由 容斋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收集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中国风原创内容/产品/工艺/健康/ 交流与合作

微博 @容斋茶话或访问 m.fxzgf.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