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来古琴台

 熠熠生辉999 2016-10-02


我 来 古 琴 台

 

九华山·大慈藏寺

住持·释门智  

 

琴台依旧在

不见抚琴人

千古未绝唱

谁来再听琴

 

伯牙寻挚友

坟前泪满襟

子期人不再

瑶琴空对人

 

知音难寻觅

情义价万金

听琴人嬉笑

抚琴对何人

 

高山阻风潇

流水泛烟云

别了钟子期

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释门智 整理:


俞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晋国上大夫。 伯牙年少,偏喜音侓,师父成连,教已乏术,引致东海,登蓬莱山,寻其尊师教之……岂知来到仙境,留伯牙稍候,待寻尊师……伯牙久等不至,师无踪影,不知是计……遂领略自然仙境,壮美神奇,烟雾飘渺,犹如天国,苍松兀峰,美若天女……神清气爽,身心愉悦,抚琴清音,亦如仙境……遂而悟出,音乐真谛,不在骄躁,而在心清,不在烦嚣,而在意达……从此琴声优美,且意境高远……


伯牙奉晋王命,出使楚国,完命之后,改走水路,便访琴友……行至汉阳江口,忽遇大雨磅礴,风急浪涌。便命随船,泊山下江边……


第二日晚,正值中秋,风雨过后,一轮明月,江面粼粼,景色迷人,伯牙兴致,命童子摆案焚香,抚琴一曲,以遣情怀。曲尚未终,琴弦骤断,伯牙惊悚……琴弦突断,喻人偷听,不祥之兆也……夜深人静,荒郊野外,莫非盗贼乎。

伯牙急令摆船,登岸查访,芦苇丛深,树阴深处,细细搜寻……忽听岸上,有人答话:“船上大人,不必生疑,吾乃樵夫,一人砍柴,偶遇风雨,崖下避之,听到琴声,略听片刻……”

俞伯牙说道:“砍柴之人,也敢听琴,岂不假话。”

樵夫高声道,“大人此言谬矣!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若山野之中无听琴之人,这荒崖之下,岂有抚琴之客乎。”
  俞伯牙见此人言语不俗,进而问道:“汝能听琴,适才所听何曲?”

樵夫笑答:“大人所弹,乃夫子赞弟子颜回,只可惜到第四句,琴弦断了。”并随口吟出第四句歌词……

伯牙听樵夫这番回答,不禁喜出望外,忙邀樵夫,上船近谈。


  樵夫进舱,拜见俞伯牙之前,尽管摘下斗笠、蓑衣,放下柴刀、尖担,脚上泥水,蹭干净了。俞伯牙亦有几分怠慢,见他施礼、落座,不卑不亢,更添几分不快,决定考他一下。


便指瑶琴问道:“既能听琴,可认识它。”

樵夫不慌不忙,将琴的名称、来历、材质、构造、音律,以及弹奏要求和相关传说,详详细细,清清楚楚,叙说不差。

听樵夫这番讲述,伯牙心中,暗暗佩服。恐他死记硬背,又问樵夫:“能否道来,音乐意境乎。”


当琴声激情高亢时,樵夫说:“巍峨壮乎!志在高山。”

当琴声清新流畅时,樵夫说:“宽广美乎!志在流水。”


至此,伯牙叹服,知音就在,神交契合,相见恨晚。

连叹声说,“先生大才,大雅,失敬!失敬!”

特命仆人,摆设宴,席间两人,互通了姓名。樵夫名钟子期,就此不远集贤村人。伯牙提出,结为兄弟,生死不负。谈兴正浓,月淡星稀,东方发白。伯牙意犹未尽,邀子期随船,同行几日……

子期请辞:“不是小弟,不愿意同行,只因家有,年迈双亲,早晚侍奉。”

伯牙又请子期,晋国谋职。子期诚恳拒绝……

他说“如若应承,恐违双亲,害兄盼望,子期轻诺,成寡信乎。”

 

钟子期对父母恪尽孝道,对朋友忠信诚恳的情义,深深感动了俞伯牙。当即表示,明年这个时候,再到这里,与子期相会。


  次年中秋,俞伯牙再到汉阳江口,却不见子期应约,抚琴来唤,亦不见人来。

次日,俞伯牙离船登岸,到集贤村,寻找子期。遇一老人,方知子期,不幸染病,已去世矣。老人告伯牙,子期临终,求葬江边。与朋友约,八月十五日,相会于江口,要在旧地,等兄到来……


听老人叙说,伯牙悲痛万分,找到子期坟前,整衣下拜,放声大哭。坐于坟前,祭台石边,心心相应,情真意切,弹唱思念知音之曲,肝肠寸断,悲切凄婉……

可是,观者竟有嬉笑之声……伯牙奇怪,询问老人,是何缘故。老人回说,山野之人,不懂音律,以为弹琴是好玩之事,所以嬉笑……


于是伯牙,长叹一声,割断琴弦,将心爱瑶琴,摔得粉碎。

悲哀说道:“唯一知音,不在人世,瑶琴心曲,弹与谁听?”



 

 这个传奇故事,寄予人们渴望挚友的美好愿望。因此,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几千年来,一直在民间传颂着……




2014-04-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