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不同,也相为谋——《论语》乱谈之十

 沉思中的李子树 2016-10-02
  (评:君子不与小人同列。这是我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理解。)

  道不同,也相为谋

  ——《论语》乱谈之十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15、40)

  孔子的这句“道不同,不相为谋”也算得上是一句重量级的名言了,今天还常常挂在一些人的嘴边,说这话的语境往往是某个人气呼呼地要和他人分道扬镳。那么这里的“道”字是什么意思呢?在孔子老师的“语录”当中,“道”字是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词,而且在有些地方是很难确切地加以解释,只是给读者一个大致的模糊方向。其实很多时候,“道”字真的是一个有点抽象的词语,却像一个箩筐被我们什么都往里面装——最可怕的要数“道理”这个词了,你仔细揣摩一下这词的含义“大”得让你背上不流汗才怪。再如宋代梁山草寇竖起“替天行道”的大旗,这里的“道”又是指什么呢,我估计梁山泊的“好汉”没人能解释清楚,因为如果将它仅仅解释为“道义”总似嫌不足。但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人随心所欲的“道”字,却偏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卓著的东西,比如“道家”,又如“道教”,他们的修炼都始终伴随着神秘,因此“道”字就如同气功爱好者嘴里常常念叨的“气”字一样,玩弄的都只是一个玄虚的名词概念,却总给人以直通神灵、神通广大的感觉。扯远了,我们回到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中,这个“道”字,一定要解释的话我想可以是“思想观点、政治主张”这个方向,即“思想主张不同的人,就不一起谋事”。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写道:“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意思是“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呢?”其实司马迁不止一次提及这句话,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感慨道:“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伯夷、叔齐这两个书呆子与周朝政治态度不同于是就与新朝“不相为谋”,司马迁从而感叹他们是“各人追随各自的志向啊”,可见人各有志,是不能强勉的。话虽如此,但是,我觉得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道不同,也相为谋”,思想主张不同也应该可以一起谋事,因为和你主张相反的人正好可以做你的“镜子”,照出你的主张中的缺陷,从而弥补了你的不足,你想,身边如果有这么几个唱反调的人,如同苦口的良药、逆耳的忠言,可以时时让你冷静而不至于盲目自大。何况成大事者得有宽广的胸怀,如果身边总是那么几个听话的应声虫,定会让你的思想局限于一己之见,也使你得意洋洋地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却不知早就被人耻笑了去。社会本来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各种不同主张的人组合而成,如果只是选择与自己见解相同的人共事,那你的思路一定会越来越狭窄,你的目光一定会越来越短浅,因为毕竟人无完人,各有所短,不是什么都是你说的才对。蔡元培管理下的北大是北大校史上最伟大的时期,根本原因在于蔡元培包容了各种不同的见解、吸纳了各持己见的各方学者,如果老蔡也如孔子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那北大必然缺少了那份活力。一个国家也是一样的,对政见不同的党派人士,必须要有公开辩论、探讨真理的心胸,而不是搞一党独大,尤其不能不择手段地打击排除异己。何况,“道”同的人未必是一成不变的,今天是盟友,明天则是敌人,比如苏联和中国之间就曾经扮演过这样的悲剧角色。所以,我想,孔子如果与不同道者就“不相为谋”,未免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何不“道不同,也相为谋”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