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路之“不得其死”——《论语》乱谈之二十八

 沉思中的李子树 2016-10-02
  子路之“不得其死”

  ——《论语》乱谈之二十八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11、13)

  这则文字将孔子几个学生围绕着孔子时的表情形象地描述了出来,闵子骞中和正直的样子,子路则是刚强的样子,而冉有、子贡又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大家各具特色,完全是性格的自然流露。看到大家神态自然,表现良好,孔老师于是很高兴,我猜想孔子“乐”的原因可能是两个:一是看到大家的和乐正直,学生有出息,做老师的当然也开心;二是看到子路的“行行如”显得与众不同,和整个环境有些不协调,孔子以致忍俊不禁。如若是后一种原因,那么“子乐”后面断句当是逗号,孔子马上开了句玩笑话:“像仲由那样,恐怕不能善终啊!”孔子当时如果是一本正经地向子路指出,就没必要“乐”了,毕竟“不得其死”是个不祥预言,孔子应该表情严肃才是,而既然“乐”了,应是玩笑——孔子其实常常和学生当面开玩笑的,只不过这句话有点“过”了,后来不幸一语成谶。子路的死完全是自找的,也是他“行行如”性格的必然结果。有关子路临死前的情况,《左传》和《史记》都有记载,不妨摘录于下:

  季子(子路)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季子曰:“吾姑至焉。”子羔曰:“弗及,不践其难。”季子曰:“食焉,不辟其难。”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季子曰:“是公孙也,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曰:“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左传·哀公十五年》)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这两则文字都很有意思,却有矛盾之处,《史记》中的子路说“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子路要求杀孔悝,这与情理不通,因为他毕竟是孔悝的家宰,前面还刚刚说过“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豪言壮语,现在却要求杀主人了,前后自相矛盾;而《左传》中的子路说“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言下之意是反对杀孔悝——这与事实较为接近。所以,两相对比,《左传》比《史记》更加符合史实。杀孔悝还是救孔悝已经是悬案了,且不去讨论,后面的事情倒是没有疑问,蒉聩派石乞、盂黡去杀子路,63岁的子路毕竟年纪大了,不是此二人的对手,子路的帽缨被对方击断了。到了这里,问题又来了,这关系到子路的为人是不是迂腐的问题,现在说得比较多的是,子路帽缨断后,后人臆断出子路的帽子掉到了地上,于是在厮杀最激烈的时候,子路还傻乎乎地认为“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在捡帽、戴帽、结缨的时候被对方杀死,还被剁成了肉酱。之所以大家有如此猜测,是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冠”是与荣誉和尊严有关,正冠而亡,可以说是宁死也要顾及礼仪和尊严。子路如果真是因此而死,他真是迂腐到家了——大家之所以愿意相信这样,是因为这似乎可以佐证孔夫子的迂腐,子路和老师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曲折。但《左传》和《史记》都没有具体写,所以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想,那么子路是不是因为“结缨”而遇难的呢?我倒觉得子路当时已经身负重伤必死无疑了,他无非是在临死之前“结缨”从而体面地死去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