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地名考证新探
当时,氏族部落崇拜偶像,人类发明和使用火之后,尊卢以柳条编制的卢器糊上泥土的浓浆,用火烧烤,成为原始的陶器,它是用来蒸煮食物和贮存生活所需的水及其它东西的。这种陶器古人初造字时称“卢”,《说文》中对“卢”字解释:“饭器也,从皿声”。解释为饭器,《说文大字典》解释:“盛火器也,文君当卢”。不仅指出“卢”是盛火器,而且指明为烧、烤、煮用的盛火器。卢与“火”结合成“炉”),这包含着把糊上泥浆的卢器在炉火中烧制的意思,也可以说用火把卢器烧制成原始的炉子。所以人们崇拜这种发明,以《卢》图腾为标志。 据史査证:尊卢氏是大昊伏羲社会杰出人物。他对人类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钱币,以币治世,开创了人类货币交流的先河。古书《俗书》在唐人钱谱载太昊氏金尊卢氏币,其文俱存,与今小篆不殊。《字汇补.韭部》记载:“尊卢氏币有此字,音未详。见《泉志》。”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斜肩弧足空首布,俗称原始布,币文“卢氏”当为记地。零七年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的“战国“卢氏”锐角布一枚,成交价达28050元。《荒史》称:“尊卢氏之立政也,官天地、府万物、革天下故,唯以币行,抱德阳和,以顺天下,而世用宁焉。” 以上更清楚说明尊卢氏称帝时置政于嵹台青海西倾山之阳。都于鸿胪水是指尊卢氏部落移居此封地(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与灵宝市阳平之间)。尊卢氏最早出现在《庄子·胠箧》一书。相继《晋·皇甫溢》、《帝王世纪》、《遁甲开山图》、《汉书·古今人物表》、《金镂子》、《三皇本纪》、《通鉴外记》、《路史》等书也都有记载。如《庄子·胠箧》载:“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六氏、骊畜氏、轩辕氏、赫婿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事也,民结绳而用之。” 《三皇本纪》载:“自人皇已(以)后,有五龙氏、燧人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卷须氏、栗六氏、骊连氏、赫婿氏、尊卢氏、混吨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斯盖三皇以来有天下者之号。” 据范阳《卢氏族谱玉牒志》历史靠证说:“尊卢氏为上古三王之一,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祝融”有两个:一在前,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被尊为赤帝,与伏羲氏、神农氏同为“三皇”(《史记》),或与赫婿氏、尊卢氏同为“三王”(《六韬·大明篇》)。” 有人称《路史·国名纪》载:“卢氏,古国名。”那是商代,房州平利为大巴山区族落卢国的封地;周初,卢随周武王伐纣灭商,故得袭封旧土,后属巴国故地。《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说:“房州竹山县及金州,古卢国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亦曰:“房陵,即今房州房陵县,古楚汉中郡地也,是巴蜀之境”。由此可见房州、金州是为古卢国的所在地,后来为巴国领土,再后为楚国占有,最终为秦国吞并。《史记·楚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亦曰:“房州竹山县,本汉上庸县,古之庸国。卢国先被庸国所灭,领土被庸国占领。”公元前611年秦、楚、巴三国灭庸,巴国分得庸国的房州等地。20世纪末,在今安康发现的西周青铜器中有铭文《史密》中提到了“古卢国”,地下文物足以证明古卢国的存在。同时在今安康市汉宾区与平利、旬阳两县交界的坝河乡古巴国二千多年前的祭示坑发现的画像砖中,有两块砖上分别刻有目前尚不能释读的18个方块文字和8种符号(抑或为语)。这一带地方原本是古卢国的故地。因为春秋时代,古卢国的这部分已经成了巴国的领地了。 另外“周朝有一参卢氏族,为炎帝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姜孝伯,亦称姜考伯,是周成王姬诵的舅舅。姜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原在参卢(山东高青)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山东常清称:“卢国”原为春秋时代傒公受封的采邑之地,傒公子孙遂以邑名“卢”为氏,从而正式开创了卢氏之始,卢邑因此也成为卢氏子弟第一立身传世、聚族成群的“伊甸员”。 “卢”最早见于《尚书。牧誓》,跟随武王伐纣,为西土八国之一。西周春秋时活动在汉水中游地区,《左传》桓公十三年楚伐逻,“逻与卢戎两军之”,大败楚师。其地,《续汉书·郡国志》“南郡”下记有:“中卢,侯国”,原注引《襄阳耆旧传》云:“古卢戎也。《元和郡县志》卷二一“义清”载:“本汉中芦县地也,西魏于此置义清县,后因之。中芦故县在今县北二十里。本春秋卢戎之国。”其地在今湖北襄阳县西。《水经·沔水注》记载:“襄阳县故城,楚之北津戍也……其土,古鄢、都、卢、逻之地。”又载:“中卢县东,维水自房陵县维山东流注之,县即春秋卢戎之国也。”《括地志》亦载:“房州竹山县及金州,古卢氏。”房陵为今湖北房县。这应是春秋早期楚灭卢后,卢之一部迁于鄂西山地的居所。以后,鄂西这支卢人又辗转西迁于渠江流域,居今渠县境内。《华阳国志·巴志》“宕渠郡”下记有“卢城”,实即这支卢人入川东以后的定居之地。 关于“卢”人的族源,据史籍可以考定,来源于今山西境内,为舜后。《国语·周语中》记载:“富辰谏周襄王曰;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须由伯姞,郐由叔坛,聃由郑姬,息由陈妫,邓由楚曼,逻由季姬,卢由荆妫”。韦昭注云:“卢,妫姓之国。荆妫,卢女,为荆夫人。荆,楚也。”此处的卢,即《左传》桓公十三年的卢戎。卢为妫姓,而妫姓出自帝舜。《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舜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妫姓后代,“夏后之时,或失或续”。其续国承祀者,西周初年,武王褒封妫满于陈,为陈胡公。卢为妫姓,是未能承续舜所传国者,因之居西方,故称卢戎。但按其起源,却属于华夏民族系统。 《水经注》援引《开山图》记载:“卢氏山宜五谷,可避水灾,亦通谓之石城山。”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卢氏县没有卢氏山,以卢氏泛指卢氏山欠缺。《开山图》所说的卢氏山宜五谷,可避水灾,亦通谓之石城山。是指古伊川东南的石城县(属灵宝),原叫玉城县。《太平环宇记》记载:“玉城县,东南六十里,旧五乡今三乡,本卢氏县地。后魏正始二年分卢氏地于今县,东南十五里立石城县,属安乐郡。废帝元年改石城为玉城县,以隶虢,因荆山之石有玉而美,故以名之。后周天和六年废,义宁元年於今县西北一百五十步再置,因后魏旧名,贞观八年移于今理。” 另一种说法“卢氏,山宜五谷……”古代用词没有标点符号。本人解释为耕种居住都在山岭地带,不怕水淹,所以称卢氏谓石城山。还有一种说法,神农炎帝榆罔居封王在此,按其祖名(石年)谓称石城。不管何种说法,水经注援引《开山图》记载:“山在宜阳山西南,千名之山,咸处其内,陵阜原隰,易以度身者也。” 尊卢氏就因为居此(鸿胪水)洪水泛滥才移居在高山丘岭地带。尊卢氏从北方移居此地,原称鸿胪水(鸿在“说文”解释鸿浩也,也指宇宙虚无混吨的原始景象,鸿水(大水。即洪水)汉改制成泓农郡。(鸿胪水原指灵宝的朱阳和卢氏的潘河、沙河一带)就是尊卢氏部落在此栖息鸿浩之功。 到了神农时期,尊卢氏部族遂渐演化成许多部落。当时的尊氏和参卢氏就是尊卢演化部落之一,【风俗通】记载:“尊氏,卢氏之后。与宗通。”尊卢氏是神农氏前代伏羲氏世建号诸侯之一,首代神农氏姜轨于羲、农二代之交娶尊卢氏女为次妃,在冀南伊水洛水流域建伊耆国,改号参卢。《辞通》援引《竹书纪年》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就采信了《竹书纪年》与《帝王世纪纂要》“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故又号伊耆氏。” 《神仙通鉴》引记:“神农初娶奔水氏(应读作承桑氏)之女为妃”,接着又载“神农……复纳尊卢氏之女,……生子曰邛、柱、起我”。据[神农通代诸炎帝传十七世二十一帝考(6)]叙述:该《通鉴》续载首代神农生“邛”、“起我”诸子之事,与同书载神农生“堇”、“权”诸子之前事,应一样有别种史料依据,已具上文论述可资参考。它首披露帝姜轨“复纳尊卢氏之女”一节,本就表明当初神农氏是在骊山而非在别地娶尊卢氏女为妃其事非虚妄,更可从上文所考《长安志》卷十六、《太平环宇记》卷二十六尤其《风土记》残文有关骊山“有尊卢氏冢”、“又西有尊卢氏陵”、“又西有华婿氏、尊卢氏冢”及《元和姓纂》卷四有关“尊卢,古太昊时诸侯”诸资料内,求得显著旁证。” 神农炎帝第八传帝榆罔(参shēn卢氏),就由虎、胃、皿组成,发祥于“渭水”的鬼姓鸟支(胃),与白虎参(shēn)族通婚(秦岭的宝鸡南有太白山),擅长制作陶器,所以是虎、鸟(胃)皿三图腾合一。《山海经》载有炎帝九世的族谱,第九世为夸父,时居潼关至灵宝三百里桃林塞夸父八大社(营);神农氏第八代帝榆罔(参卢氏),都今河南卢氏县祁村湾、后裔陈留、曲阜多处;参卢氏即神农炎帝(榆罔),北上求天鼋氏(轩辕氏)挥师南下,经过涿鹿、阪泉之战,失败蚩尤再败夸父,最后被黄帝取代,降封在洛水上游祁村湾(今卢氏县)。后榆罔被贬封不受,率众离开中原南迁淮河,汉水之间,在湖北随县后乡,深入到鄂西大山中架梯采药,并折向湖南,神农架由此得名。 炎帝祖先发源于祁连山,所以又名“连山氏”,即“祁连山氏”故祁姓。(传说轩辕氏黄帝的母亲附宇“之祁野”感北斗枢星而孕的“祁野”,就是炎帝神农氏所在的甘肃天水成纪地区,黄帝妻西陵氏女节裔子所在故祁地,也受封祁,赐姓祁【尧承伊祁氏】)。 第八代帝榆罔(参shēn卢氏)贬封后为王,故为卢古王,都在卢氏县祁寸湾(现今卢氏县虢台庙龙山顶上有卢古王寨(即后裔“潞子婴儿”之所,祁寸湾有祁家寨)。神农贬封不受,其后裔曾领在山西祁县祁家河居邑(当时的祁县祁家河也是由其祖姓氏命名)。《山海经》、《帝王世纪》、《路史》一般认为炎帝最后一世名字是参卢,即帝榆罔,禅位黄帝后被封到潞(卢),参卢之後叫“潞子婴儿”。这里在春秋时代是赤狄潞子国。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焦即周代焦国之都。在今河南陕县南(包括卢氏地带)。焦为姬姓国,始封君或以为周康王之子文,或以为召公奭之子盛。春秋时期灭于晋,后地归于晋。) 尧鯀时期,炎帝晚辈炎融(祝融)睺头因对抗治水本应严整,后尧看在入赘鲧族,为修熙氏家族中女婿,被放逐嵩山,附贴鲧治水。炎融在洛河上游故祁村湾南筑火炎城及石龙头城(这是卢氏最古老的一座城邑)。火炎城起名由其祖炎帝命名。炎帝火德王故称“炎帝”,《左传》哀公九年载:“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左传·昭公十七年》载:“炎帝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石龙头城原在龙山角下。“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第一代炎帝神农氏诞生即在伊,据《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神农原名“石年”,以“龙”纪念之。因此火炎城和石龙头城都是神农初建邑都重要依据。 北大教授、学者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时代》考证说:“祝融遂承榆罔帝号为赤帝,南方之极,自北护孙之外,贯颛顼之国(王大有案:言直而颛顼时代)。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所司者万二千里。”(<</span>准南子.时则篇>)实与黄帝“各有天下之半”。 这种流传创世传说,历代千载经久不衰。少典妃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神龙首”,位于熊耳山脉的洛阳伊川龙头沟这里有九条沟溪,世称九龙之地。有泉曰龙凤泉,泉水长流不息。华阳之华,指宜阳花果山的华山,今称岳顶山,亦称花山。神龙即伊川龙头沟的天然石龙即位于此华阳之山东方约四十余公里。此山在今河南伊川鸣皋乡西南,嵩县田湖之西,天然石龙的西南方。山状如倒扣的巨型大钟。鼓钟之山为百神聚会之所,也是炎帝神农部落祭祀百神之地。鼓钟之山载明为觞百神之所,是炎帝神农部落祭祀天地,并请百神参加的盛大宴会的地方。 卢氏古谓莘(莘即“薪”的意思),当时,卢、陕、伊、栾、嵩地区都谓“莘”,商臣伊尹就出生莘地。谓称有莘国。清光绪卢氏县志《伊尹考》载:“吕氏春秋伊尹母居伊水上,梦神云云及身化空桑有莘女採桑得儿。空桑中其说怪诞不可信,要之尹之生必近伊水为是。皇甫谧云,伊尹力牧之后逻氏,路史尧之后也。又云伊炎帝上世所国,今洛之伊阳县伊川尧母家伊候国。杂书伊尹生於空桑盖地名。今按嵩县有空桑涧陈畄亦有空桑城。陕州乡贤又载:“伊尹第一然则尹,果何地人与孟子云伊尹耕於有莘之野。” 卢氏称古有莘陈畄亦有莘城。陕州又以莘原为莘野。据春秋晋救宋战於城濮,左氏晋候登有莘之墟,以观师杜元凯注城濮卫地有莘故国名。宋今归德商丘县陈畄莘城。即晋候观师之墟尹所躬耕当在此卢氏。去宋千里中隔周郑晋救宋,与楚战无由得至千里之远。吕氏所云有莘女,有莘当是姓氏。邑志因谓卢氏为有莘不知非也。陕州西虢地莘原即左传神降于莘之处,若以莘原为莘野则山东有莘县,文王母家莘国在今陕西郃阳县。左传荆败蔡师於莘在今汝宇府其地,皆可云萃野乎。上古有空桑氏,帝王世纪陈畄县南一十五里有空桑城,即空桑氏所都。伊尹亦生於此陈畄援伊尹。正据此说,不知世纪亦袭吕氏立言。而特变空桑为地,以示可信陈畄伊水相距千里谓尹生空桑城,则可谓陈畄即伊水可乎,嵩县为伊水经过之地然空桑涧。不概见於他书,当属附会不得据以为信。然则尹果何地人与按唐崔融啟母石碑脉水之宾,男生破竹栾川之上。母变空桑是尹之生乃在栾川非凡地,有名莘及氏有名空桑者皆可。云尹生处也。又郦道元水经注,伊水自熊耳东北流经栾川亭北茹水出茹山,北流际其城东而北入伊。世人谓伊水为栾水茹水为交水故名。是川为栾川,是萑融所云,栾川即卢氏东南百八十里之栾川非自卢至偃。凡伊水经过之地皆可名栾川也。然则伊尹为卢氏人不与嵩陕陈畄相涉明矣。今嵩陕陈畄皆借尹自重,卢氏虽称有莘自来无言尹为邑人,而反以栾川县城名为伊尹城岂不陋哉。” 中国远古,伏羲以降至夏禹,一条龙一脉相承,一代又一代的帝王皆是龙的各代传人。在这个阶段各个时代,他们继承了伏羲的龙崇拜主义,延续龙的血脉,保持、光大了龙的图腾,使社会向前迈进了一步。卢氏虢台被称龙山,就是炎帝神农(参卢氏)丙承先祖伏羲延续龙的血缘居邑之地。当时参卢氏贬封寄居此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用土和石头四周筑起一道战墙,以防御敌人和外部入侵。也叫《卢古王寨》。 关于《水经注》援引《竹书纪年》记载:“晋出公十九年,晋韩龙取卢氏城,王莽之昌富也。”实则现本《竹书纪年》原文即“十三年,晋韩庞取秦武城。”后是《水经.洛水注》援引《纪年》译文。永乐大典本无“取卢”二字,今据戴校。《存真》作“龙”,云:“‘龙’,一作‘庞’。”《辑校》作“庞”。戴校云:“‘龙’,今《竹书纪年》作‘庞’。”“龙”、“庞”古音同相通。《水经注疏》卷十五解:《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九年,(今本《竹书》周贞定王十三年。)晋韩龙取卢氏城,(朱作晋韩龙氏城,《笺》曰:《竹书》云,晋韩庞取卢氏城。全、赵改龙作庞,戴不改而均增取卢二字。全又引沉炳异曰:今本《竹书》作取秦武城,亦见《史记》。会贞按:沉说是也。《史记·秦本纪》,康公二年,秦伐晋,取武城。共公二十一年,晋取武城。《六国表》,秦共公二十一年,当晋出公十九年,则作取秦武城正合。此条盖后人以误本《竹书》羼入,今本《竹书》不误,则已经校者订正。郝懿行不加详考,乃反欲据郦《注》改《竹书》,疏矣。) 但所载秦武城属实。《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惠公)十年,与晋战武城。县陕。(释解:“前390年,与魏国在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交战。在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设县”。) 读史方与纪要《河南篇》载:“武城,在府北。春秋时申地,后属楚。《左传》僖六年,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又成十六年,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阴之田求成于郑,郑叛晋,从楚子盟于武城。襄七年,秦人侵晋,楚子师于武城,为秦援。昭四年,楚灵王田于武城。皆此城也。”(宋)王钦若编修《册府元龟》说,“赵幽缪王二年秦攻武城,取率师救之军败死之。”《历代战争年表》载:“公元前619年(周襄王三十三年,秦攻晋取武城。公元前456年,晋攻秦武城之战。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秦、魏武城之战。”都有武城之说。证明战国后期至秦被称武城属实。《水经注》专引误传。 《水经注》“称王莽之昌富也”,即汉时王莽称此地为昌富。《太平环宇记》先秦史卷六记载:“卢氏县,东南一百六十六里,依旧二乡,汉县,属弘农郡。后属虢,今不改。”《郡国县道记》云:“县则西虢之别邑。”后魏大统中,于此立东义州。隋开皇三年改为虢州,大义三年废州,义宁元年又置虢郡。武德元年改为虢州,贞观八年州移理弘农,此为属也。《言和志》记载:“卢氏山,或言卢敖得道于此。”《读史方与纪要》记载:“汉因卢敖得仙,始置卢氏县。” 根据以上资料显示,卢氏县地名是因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卢敖在此得道成仙建制而名。在这之前卢氏早有此名,而是周时期神医扁鹊(真名秦越人)云游虢国救太子起死回生而得名。因神医扁鹊是卢国人,人们不知其名而以卢医而具称。《史记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说:“(秦越人)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
人们为纪念他的功绩,还在卢氏专门修了卢仙廟纪念之。当时卢谓莘地虢国,后虢被晋灭了以后,皆以卢氏而供称了。这在清光绪卢氏县志记载非常清楚。重建卢仙庙记载:“仙也,况境内金臺玉宇之设所在皆是.而观西之卢医庙乃周时扁鹊以医术显於此。即史记所载割皮解肌洗腹滌胃以疗虢太子者,迄今奉之号曰卢医。此又人以地而著者也!” 另1982年,在卢氏县沙河乡挖出一块重修大明寺碑,系明嘉靖八年(1529年)为重修大明寺而立的碑,碑高198公分,宽73公分,厚22公分,碑文记述了修寺情况,其中“今中州莘川,居众山之中,始卢敖得道之乡,乃扁鹊降升之地,因名卢氏焉”之记载,至此,对于考察卢氏名称来历,具有参考价值。后运回县文化館收藏。 “卢氏”在三皇五帝时期,连续出现六、七个帝王。黄帝时期又有帝王出现,第十三任帝祁江阳就是炎帝神农后裔。黄帝祁江阳,男,姓祁,名江阳,号参卢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黄帝轩辕氏政权的第十三任帝。 祁江阳的先祖是炎帝神农氏。三任黄帝姬豕统一全国后,封炎帝神农氏后人于祁寸湾(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赐姓为祁。故神农氏的后人又称参卢氏。祁江阳是参卢氏的嫡系传人。祁江阳的父亲娶黄帝轩辕氏嫡系女子为妻,入赘于黄帝族,成为黄帝朝中的重臣。后来被封于白龟山(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不久,他的妻子轩辕氏女姬氏怀孕,于帝仡谅二十年(丁酉,前4164)夏天,在前往温泉母亲家探亲时,因天气连日阴雨,河水暴涨阻隔了归路,无法及时返回,便在娘家生下一子,取名江阳。祁江阳从小聪明好学,深得母舅和父母的喜爱。父亲去世后,他承袭父爵入朝为官,以其卓越的才华被十二任黄帝仡谅任用为主管天象大臣。 仡谅四十四年(辛酉,前4140),十二任黄帝酉仡谅去世,朝中大臣推举祁江阳为帝。祁江阳即位后,在白龟山东北建筑都城,称为龟城(即祁家,在今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闹店镇东南),不久即迁都于此。 祁江阳二十五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五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载,于帝江阳三十四年(乙未,前4106)病逝于龟城,终年五十九岁。死后遗体葬在中条山,帝号江阳,尊号黄帝。 之前,黄帝氏族在北方休养生息百年,之后逐渐向南方迁移。先至王屋山,再至华山熊耳山,都今河南灵宝阳平,华山桃都阳平,确立真正中天表木的天下之中,所以华婿---夸父---榆罔才代相而继。 作为中国古史寻觅,对中华远古文明探索,首先我们要确切这个问题依据定位:首先是古史典籍记载,其次是对当代考古资料出土文物发掘的证据。虽然说后者是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主要依据,但也不能忽略前者。因为历代典籍的记载,毕竟是我们的先人对中国历史的记录。这些记录源于千百代的口传心授,它应当是我们民族由口头记载到文字记载的“国粹”,尽管这些记载者是各式各样的人物,参杂有各式各样的因素,有各式各样的角度。我们应当从这些记载中分析研究,择其精华从之。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许多事实证明,一些典籍记载的东西已与出土文物所证实与吻合。因此说,把典籍与地下出土文物二者结合起来考察才是比较科学的考证。 编辑:李长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