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乏,是生理反应还是病态?

 老鄧子 2016-10-03

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时令进入秋分,秋高气爽,人体却容易感到困乏无力,精神不济,出现“秋乏”。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秋乏”并非病态,而是由于“长夏”的炎热暑湿天气向秋天的凉爽干燥过渡时,人体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反应。

不过另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此季节也容易疲乏,需要辨识清楚,以免耽误病情。


1 收敛夏之阳气,故而秋乏

进入秋季之后,人们会感觉到没有精神、浑身乏力……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秋乏”产生的原因,与夏季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关。夏天人体大量出汗,耗伤津液,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机体处于一个消耗状态,而入秋后,人体通过自我调整,将夏天浮越于体表的阳气逐渐收敛于体内,这一过程就容易产生疲惫、倦怠的感觉。

从现代医学角度理解便是,三伏盛夏,天气炎热,持续的高温使机体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盐代谢失调,胃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减弱,食欲不振,体液大量丢失及一时性大量饮水,从而增加了心脏负担。同时,高温也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加速新陈代谢,使体内能量消耗相对增加。加之夏天很难得到充足的睡眠,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适度的补偿,使身体欠下了一笔“夏耗”的债务。进入秋季以后,酷热逐渐被阴冷代替。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日照时间逐日缩短,人体各系统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如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及水盐代谢恢复平衡,消化功能恢复常态,食欲增强;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减轻,能量代谢相对稳定等。这时,人的机体需要有个生理性的休整阶段。

同时,秋季夜间,凉爽宜人,容易入睡,且睡眠效果好,以致清晨醒来后,仍觉倦乏,还想再睡下去,这就是产生“秋乏”的原因。

2 血糖升高人也易疲乏,辨清“秋乏”真伪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有些老人发作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后也会感觉很疲惫、没精神、食欲差,但往往被误认为是秋乏而被忽视,因此要注意鉴别以免贻误治疗。

一个是心脏病,发作后患者往往感觉没力气或气短,或是夜间起床后再躺下就感觉气喘、憋气、疲劳,但这些情况常被误当作秋乏,以为休息一下就没事了。因此,有心脏病的人,这个季节如果感到疲乏,最好到医院做心电图、测心率和血压。

还有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后也容易感到慢性疲劳、乏力,但由于他们的反应不明显,因此容易被忽略。因此对于有糖尿病的老人,如果出现乏力,最好及时监测血糖,注意饮食和药物控制血糖。

有些颈椎病在天冷后也容易发作,患者在受到风寒后会感觉犯困、疲惫、浑身没劲、浑身发紧、胸闷,休息也不能解乏,最好到医院检查是否是颈椎病发作了,同时注意保暖和适当活动。

3 好睡眠、多运动,抗疲劳、强体质

《黄帝内经》中说到的秋三月养生要则——“早卧早起”“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提倡安定神志以保证睡眠质量,适度运动以舒缓压力,加强血液循环。这对于预防和缓解秋乏来说是有益处的。同时,祖国医学提倡“天人相应”,认为人的饮食、起居、活动以及健康调养等均应顺应自然变化,因此秋分的食疗要点仍是以养阴润燥为主,可适当配以微温之品,可以起到抵抗疲劳,增强体质的功效。

可解决秋乏的小方法


晒太阳

充足的阳光可以抑制褪黑色素的分泌,然而,当秋季来临,阳光的照射便不再像夏日那样强烈,雨天也会增多,这样人体的褪黑色素就会增多,从而抑制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使人感觉心情低落。所以,适当的多晒太阳可以让人心情变得开阔,显得更精神。如果是在阴雨天,可以将屋内的照明设施打开,同样可以提高人的兴奋度。

多睡1小时

秋天来临,晚上争取在10:30之前睡觉,因为11:00以后人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都开始下降,它们同样需要休息。此外,午睡也必不可少,尤其是老年人最好养成午睡的习惯。每天最好保证7—8个小时的睡眠。

伸懒腰干梳头

伸懒腰,让肌肉得到放松,身体也会感到更舒服。我们在伸懒腰时,胸腔器官会对心脏、肺部产生一定的挤压,可以使心脏更多的运动,从而将氧更多地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让手指像梳子一样梳理自己的头发,这样可以促进头部血液的循环,亦可以让头脑感到轻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