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乏不是病,但秋乏背后或有病

 孟溪ProbeT连山 2018-10-10

秋乏不是病,但秋乏背后或有病

中医治未病专家支招,帮你摆脱“困”境,元气满满度个秋

  •   漫画/何朝霞   漫画/何朝霞
  •   三湘名医在线  尽享健康福利!
  •   扫一扫健康吧  名医面对面

  长沙晚报记者 彭放 通讯员 粟青梅

  国庆长假结束,大家陆续回到工作岗位,进入最后一个季度的紧张冲刺。除了对假日的留恋,一些职场人士还感到说不出的疲惫。俗话说“春困秋乏”,为什么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会出现精神不济、困乏无力?我们该如何摆脱秋乏困扰,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为此,记者特别邀请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李文龙博士为您支招。

  A

  秋乏不是病,是人体保护性反应

  38岁的何女士早早做好了四季度的工作计划,入秋后却常常感到没有精神、浑身乏力。即使长假过后,依然早晨醒不来,白天没精神,还没到下班,脑子就有些犯迷糊。

  秋高气爽,应是人们感觉最舒服的季节,为什么还会乏呢?李文龙表示,从生理上讲,刚经历过炎炎夏日,人体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负担增加,人体过度消耗的能量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偿,失去了较多的“老本”。到了秋季,虽然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但这个过程却使机体产生莫名的疲惫感,这种状况就是秋乏。

  “秋乏不是病,而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也是机体在秋季气象环境中得以恢复的保护性措施。”李文龙表示,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适应,秋乏会自然消除,但为了尽量减少对工作、生活的困扰,建议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应对秋乏。

  B

  赶走秋乏不能光靠睡,饮食运动要重视

  最近,蒋先生上班时经常感觉没精神,于是他延长了午睡时间,简单吃了午饭就早早躺下,每天都要午睡1个小时以上,可是睡醒之后哈欠连天,感觉更困了。李文龙提醒,赶走秋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睡就行,而应该从睡眠、饮食、运动、保健等多方面入手。

  睡眠 每天多睡一小时,适当阳光浴

  入秋后最好每天比夏季增加一小时睡眠,特别是长假期间,一些市民连续几天长途旅行、熬夜,体力和精力消耗较大,进入工作、学习状态后,成年人应该保证每天睡足8小时,少年儿童不能少于10小时。中午可适当“充充电”,小睡10~30分钟,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但睡眠时间并不是越多越好,午睡如果超过1小时,即便起来了,身体可能陷入“睡眠惰性”状态,反而眼睛睁不开,脑子发蒙。

  多晒晒太阳也是缓解秋乏的好方法。入秋后,光照时间减少,人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的情绪容易因此变得低沉。此时,适量增加阳光的照射能有效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可以调动情绪,改善忧郁的心情。

  饮食 以清淡为主,多吃碱性食物

  秋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还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这些食物都能帮助克服疲倦。油腻食物则会在体内产生易使人困倦的酸性物质,因此要少吃重油腻、高脂肪的食物,同时,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包括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等。

  锻炼 多做有氧运动,室内常伸懒腰

  有氧运动可以让大脑的氧气变得充足,缓解脑疲劳,比如太极拳、羽毛球、散步、慢跑等,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加重身体的疲劳。运动后不要喝酸性饮料,因为运动后体内会积累一种乳酸物质,这时如果再饮用酸性饮料,就会使体内酸性代谢产物积聚过量,反而加重疲劳感。

  待在室内的上班族经常伸伸懒腰,可以起到伸展腰部、活动筋骨、放松脊柱的作用,也有助于把更多的含氧的血液供给大脑。

  保健 梳头和穴位按摩可以提神醒脑

  头部的穴位比较密集,常梳头发有助于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也有疏通经络、按摩穴位的作用。在中医推拿功法里有一招叫做“拿五经”,即用五指分别点按头部中间的督脉,以及头部左右两侧的膀胱经、胆经共5条经脉,梳头就是在梳五经,每次大概3分钟就能达到效果。

  李文龙建议,适当按摩以下3个穴位也可以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手指合拢,指尖轻轻按摩,局部微微感觉酸胀即可。

  百会穴:位于两耳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

  风池穴:位于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位置。头后仰,拇指环形转动按摩穴位1分钟,可感到此处有明显的酸胀感,反复5次。

  C

  当心藏在秋乏背后的疾病

  “不过,这个季节并非所有的疲劳都属于秋乏。”李文龙提醒,市民需当心藏在秋乏背后的疾病,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该分清秋乏和病理现象,以防贻误病情。

  一些老年人在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发作时容易感到疲惫、无力、食欲差,千万不要自认为是秋乏而忽视。比如心脏病发作后患者往往感觉乏力、气短,或是夜间起床后再躺下就感觉气喘、憋气、疲劳。因此,有心脏病的人如果在这个季节感到疲乏,最好到医院检查。

  糖尿病患者当血糖升高时容易感到慢性疲劳、乏力,但这种反应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略。建议糖尿病患者经常定期查血糖,注意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控制血糖。

  颈椎病在天冷后也容易发作,患者在受到风寒后犯困,或是感觉疲惫,休息也不能解乏,最好到医院检查是否是颈椎病发作,同时注意保暖和适当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