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家世考

 阿长顺 2016-10-03


    镜湖之父——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因被诬杀害,以致记述或缺,家世不明,甚至连籍贯也有茂陵(今陕西兴平)、山阳(今江苏扬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三说。本文依据《后汉书》、《资治通鉴》的记载,从马稜、马臻的名和字出发,结合《祥符图经》的记述和民间口传资料相印证,得出马臻的家世。从而也证实了《祥符图经》史料的可靠性,口传资料的真实性。

    一、马氏溯源

    2006年1月10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姓氏统计》,这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历时两年。被称为“新百家姓”的资料表明:马氏名列全国第14大姓。次年2月24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统计显示,马氏又跃居第13位,占全国总人口在1%的大姓之列。但马氏的出现时间较晚,在战国末期。

    《史记·赵世家》言:“(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秦韩相攻,而围阏与(注:今山西和顺)。赵使赵奢将,击秦,大破秦军阏与下,赐号为马服君。”封地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北,其地有马服山。后代以邑为姓,为马服氏,后又简为马氏,尊赵奢为始祖。其子赵括,尚姓赵,代廉颇为将,纸上谈兵,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一战,大败身亡,时在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马氏的出现应在此后。而赵与秦(嬴氏)同祖,均为伯益后裔。《史记》之《秦本纪》、《赵本纪》记此说;《潜夫论·志氏姓》亦承上说,遂为历代有关姓氏专籍所公认。

    此后,亦有他姓氏归马氏者:

    《汉书·马宫传》载:“马宫,字游卿,东海威(今河南濮阳北)人也”,“王莽篡位(9),以宫为太子师。卒官。本姓马矢,宫仕学,称马氏云。”因“马矢”另有“马粪”之意,故改氏马;

    元、明之际,回族改姓马氏,使马族人数急增,1982年,回族马氏人数达721.9万人;

    清代人武进马文植,本姓蒋,因祖学医于马氏,遂以马姓。

    这些因年代较晚,与本文无关,不再赘述。

    西汉武帝(前140—前87在位)初,自作陵于槐里县之茂乡,因称茂陵(今陕西兴平)。《汉书·武帝纪》载:“(建元二年,前139)初置茂陵邑”,“三年,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初作便门桥(于渭水之上,以通茂陵。”“元朔二年(前127),又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对移民的目的,《资治通鉴》记:“主父偃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猬,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从之。”

    在这次迁徙中,邯郸马氏亦在其列。《后汉书·马援传》称:“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邯郸徙焉。”从此,茂陵成为马氏的主要地望所在。以《中国人名大辞典》统计,收入东汉的马氏人物23人,除马成、马武(?—61)分别为南阳的棘阳(今南阳市南)和湖阳(今河南唐河南)人;马渊、马臻不明籍贯外,茂陵人有19人之多,占83%。茂陵真正可称为马氏的代名词。直至宋朝,东阳人马之纯(隆兴元年[1163]进士),因其姓马,人称为“茂陵先生”,就是明证。

    附:《茂陵马氏世系表》

    《茂陵马氏职官表(11世至14世)》

    茂陵马氏职官表(11世至14世)

    十一世祖

    马况(君平) 王莽时   河南太守

    马余(圣卿) 王莽时   中垒校尉

    马员(季主) 王莽时   增城连率(即上郡太守)

    马援(文渊)    伏波将军,新息侯

    十二世祖

    马严(咸卿) 建初间   陈留太守

    马敦(儒卿)    虎贲中郎将

    马廖(敬平)    虎贲中郎将

    马光      许阳侯

    马皇后  明帝时(58—75) 贵人、皇后、皇太后

    十三世祖

    马续(季则)    度辽将军

    马豫      步兵校尉

    马毅      张掖属国都尉

    马稜(伯威)    广陵、汉阳、丹阳、会稽、河内太守

    十四世祖

    马日磾(叔翁)    太傅

    马臻(叔荐) 顺帝永和间  会稽太守(见后)

    马腾(寿成)    前将军、槐里侯、卫尉

    二、茂陵马氏的兴衰

    茂陵马氏可称为官宦世家。据《后汉书·马援传》,其“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重合在今河北沧州乐陵东),坐兄何罗反,被诛,故援再世不显。”即使如此,《东观记》言:其祖宾,宣帝时(前73—前50)以郎持节,号使君;父仲,官至玄武司马。《汉书·郑弘传》记:“当此之时,英俊并进;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国万生之徒六十有余人,咸集阙庭,舒六艺之风,陈治平之源。”茂陵学风之盛,实开创马氏再兴之基。马援三位兄长况、余、员,王莽时(9—23)已分别出任河南太守、中垒校尉、增山连率(即上郡太守)。但茂陵马氏家族的崛起始于马援的军功。援亡后,其小女又立为皇后,皇太后,此40余年间,可称为鼎盛时期。

    马援(前14—49),初以三兄为官,家用不足,欲就边郡田牧。长兄况欲从其所好,但不久亡故,未能行成。后为郡督邮,因纵放重囚犯,遂亡命北地,“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王莽末,曾任新城大尹。莽败后,与兄员避地凉州。

    东汉光武帝即位(24),帝遣员复郡,卒于官。援仍留西州,隗嚣命其为绥德将军。建武四年(28)冬,始奉隗嚣书来洛阳觐光武帝。后隗嚣遣长子恂入质洛阳,援与家随行。居数月,因无它职任,曾屯田上林苑中。后为隗嚣见疑,遂与道扬镖。这段经历为其熟悉边陲及组织经营能力的增长大有益处。

    建武八年(32),光武帝亲征隗嚣,“诸将多以王师为重,不宜深入险阻”,马援“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经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可说是开沙盘之先。帝从其议,获大胜。十一年(35),拜援为陇西太守,在西北经营六载,“置长吏、缮城郭、起坞堠,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入为虎贲中郎将。十七年(41),平皖(今安徽怀宁)李广反;又拜伏波将军,南征交趾(今越南),“援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封新息侯。二十年(44)九月,班师还京。援有名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十二月,即出发北征;二十四年,又出征武陵(今属湘南);次年,亡于军中。卒后,尚受诬陷,“收新息侯印绶。”

    马援“善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又有《诫兄子严、敦书》传世。

    马皇后(39前—79),为马援第3女。父及少兄客卿相继亡故,母蔺氏因悲愤得疾,依从兄严。严与太夫人议,拒绝窦氏求婚,上书进其入太子宫,年仅十三年。永平元年(58),明帝即位,为贵人;三年,立为皇后,无子。十八年(75),明帝崩,章帝立,尊为皇太后。建武四年(79),崩。

    马皇后,“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常衣大练,裙不加缘”。明帝时,其兄廖、防、光均未改官。永平三年(60),“帝思中兴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后又增至三十二人,“马援以椒房之亲,独不与焉。”此种言行,与后来的窦氏、梁氏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说是继承父训,一生谨慎。

    马太后崩,成为茂陵马氏家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马援一门,除长子廖能“谨笃自守,而性宽缓”时,其弟防、光“资产巨亿,大起第观,弥亘街路,食客亦数百人”,被有司所奏,悉免就国。

    在东汉,茂陵马氏著名人物尚有:马严子续、融,融女伦;马稜、马日磾、马瑶、马腾、马超等。可说东汉是茂陵马氏的全盛时期。

    至三国,蜀汉有马钧;唐有马彝、马总、马璘、马植;宋代,仅马钰一人。此后,茂陵马氏几乎消声匿迹,再也未见名人。

    以《中国人名大辞典》统计比较:唐代,茂陵马氏名人尚占19%;至宋,仅占2%。元、明、清马氏名人215人,占历代全部马氏名人367人的59%,而茂陵马氏无一人出现。分析其原因,与茂陵马氏不断外迁有关。不断外迁,使马氏发祥地的茂陵自身比重日益缩小。而在五代,北、南宋之交,由于战乱,大批北方有地位或较有资产的马氏,纷纷向江南迁移:其远至云南、贵州、广东、福建,但主要定居地为苏南及浙江。在宋代,江浙马氏名人有13人,占26%(杭州作为南宋行在,就更集中,有7人,占14%)。这次迁移的影响,一直至明、清,苏南与浙江马氏名人占同期马氏总名人19%及17%。

    三、马臻非山阴人

    马臻的籍贯说法不一:雍正《浙江通志》卷一《职官一》,记为“茂陵人”;《绍兴市志》作“东汉茂陵人,一说山阴人”;《绍兴县志》则反之,为“东汉会稽山阴人,一说茂林[陵]人”(注:此“茂林”,出自旧本雍正《浙江通志》)。

    考其原始,《太平御览》所引《会稽记》,并未言明马臻籍贯。

    嘉泰《会稽志》(成书于1201),在卷二《太守》中,亦未言明;《守乡郡》,东汉仅陈业一人。卷三《姓氏》载“凡二十有一,今并考姓氏所自出”;“然会稽今宦学最盛者杜氏、石氏、陆氏、唐氏、诸葛氏等,各自有谱,故不复出。”共26姓氏,未见马氏。卷十四《人物》,仅记及会稽人或寓居于会稽者,并无马臻。

    《山阴县志》和《会稽县志》在《选举志》及《人物志》中,本地马氏名人的出现,均在明代。据《绍兴县志》第四编《民族·人口》载:今绍兴县马氏有1.2万余人,属万人以上26个大姓之一。而吴融马氏,系元时嵊县马村马氏之十一世孙马方始迁会稽,后子孙散居于山会两县。在明景泰间(1450—1457),才有马升为荐辟;明成化十二年(1476),马匡为贡生的记载。最早的进士马维陛(万历四十七年,1619)为金埴的曾外祖,埴在《不下带编》和《巾箱说》中,亦无其祖上的线索。嵊县西山楼《马氏宗谱》(重修于民国十八年,1929)称其始祖迁自扶风,时在北、南宋之交,可见源自茂陵,与民国十六年所修《会稽马氏宗谱》(齿德堂)相合。

    “马臻为山阴人”之说,据传始自明万历《会稽县志》(成于三年,1575)。该志由张元忭与徐渭合纂。张元忭在《序》文中说明,采用金谐和马尧相《会稽县志稿》。对马臻的记述,很可能源于马尧相,因其姓马,对马氏尤为关注,才有此记述。但在明万历《绍兴府志》(十五年刻本,1587),虽同出于张元忭之手,但已作了更改,可见张也认为并不合适。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西吴悔堂老人(笔者考为德清徐承烈,见《萧鸣凤与〈金瓶梅〉》)的《越中杂识》,在“马臻”条目中,仍说“不详何处人”。

    据马太守庙守庙人杜定海(74岁)提供的线索,说马臻后裔在萧山转坝头(城厢镇以东,即半爿街),“文革”前,清明还未上坟。为探查究竟,我等曾于2000年6月10日专程驱车前往调查,那里并无马氏聚居,只零星两户马氏,亦无来绍上坟之事。另一处坎山镇甘露亭马村,由绍兴柘林逃居而来,至今已14代,也未到过绍兴上坟的说法,可见此说不可靠。

    马太守庙左右墙上有壁画32幅,演绎太守生平。其中一幅绘有洋枪队。据《清史稿·兵志十一》,洋枪始于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间,洋枪队系同治四年,由江苏巡抚李鸿章之疏而建。壁画之作应为同治或其后事。壁画中还有马臻与李固、杜乔、张纲同学画幅。李固(94—147),汉中南郑人;杜乔(?—147),河内林虑(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张纲(108—143),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年龄与地域相差甚远,或为牵强附会,不足为凭。并说,马臻冤案由梁冀造成,笔者已作考证,详见《马臻冤案初探》,不再赘述。总之,壁画之说,多无史料可证。此外,庙内尚存清乾隆四十年(1775)六月《马公会祭碑》及道光四年(1824)《重修戏台碑》。

    如马臻为山阴人,则自东汉始应有马氏在山阴的记述可见;尤其是冤案平反之后及镜湖效益的发挥,则马氏家族必然得到人们的敬重,也应有所传闻存世。但这一切均无见到。

    现存唯一的传说是,马臻夫人为狮象(大王庙)村人。现该村的马太守庙(为山阴县马太守庙;东跨湖桥马太守庙为会稽县马太守庙),塑有马太守与太守夫人两尊像,与会稽县马太守庙仅塑马太守一人,形成明显对比。此村,近镜湖西端的广陵斗门。嘉泰《会稽志》已记有“禹会乡,广陵里”,以至历代时有人以为枚乘(?—前140)《七发》与王充(27—96)《论衡·书虚篇》中的“广陵曲江”之涛,即发生于此。须知,扬州称广陵,首见于《史记·六国年表》载:“楚怀王十年(前319)城广陵”,在今扬州市西北蜀岗上;秦又在此置“广陵县”;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以江都国改置广陵国。而绍兴广陵斗门首见于宋曾巩(1019—1083)的《鉴湖图序》(作于1069),即使追溯至马臻创立镜湖的140年,与广陵建城,也相差458年了。是无法相比的。值得深思的是:镜湖西端的斗门,为何冠以“广陵”之名?

    四、茂陵说与山阳说

    马臻籍贯茂陵说,今可见于记载,出自雍正《浙江通志》卷一《职官·会稽太守》:“苦灼、刘府君、成公浮、陈重、马臻、梁晏(注:应为梁旻,见《后汉书·刘祐传)、李就,以上顺帝(126—144)任。”而马臻下,注明为“茂林人”。东汉无“茂林”郡县名,应为“茂陵”。2001年12月,由中华书局重版的标点本雍正《浙江通志》,已改为“茂陵人”。“梁晏”也改为“梁旻”(冀之从弟)。《浙江通志》总纂傅王露为会稽人,清康熙五十四(1715)探花,授编修,加中允衔,英武殿纂修官。从这一侧面来看,他也不同意山阴说。

    1990年4月21至24日,纪念鉴湖建成1850周年暨绍兴平原古代水利研讨会由中国水利史研究会、浙江省水利厅及绍兴市人民政府发起,在绍兴召开,与会代表曾访问广陵斗门遗址及大王庙村马太守庙。在庙右侧边门旁,躺着一块石碑上载:“马公讳臻,字叔荐,茂陵人也。”今已不见。

    马臻籍贯山阳说,今见于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并叙》:“境绝利博,莫如鉴湖,有八百里之回环,灌九千顷之膏腴。”下注云:“《图经》:后汉马臻字叔荐,山阳人,为太守,创立鉴湖。……”此处《图经》系指《祥符图经》,即嘉泰《会稽志》多次出现的《旧经》。该志卷一《城郭》言:“《旧经》成于祥符”。宝庆《会稽续志》(成书于元年,1225),卷一《府廨》中有:“越王台。按《祥符图经》云:在种山东北,种山盖卧龙之旧名也。”《图经》成于北宋祥符间(1008—1016)。

    以“山阳”名郡、县者有五:

    山阳县(今属河南修武),《汉书·地理志》载,属河内郡;《后汉书·郡国志》不见;

    山阳郡(旧治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均有,晋废;

    山阳郡及山阳县(今江苏淮安),晋义熙元年(405),分广陵(今扬州)置郡、县。隋废郡留县,为淮安郡治。南宋绍定元年(1228)改称淮安。元
    至元二十年(1283),复名山阳。1914年,改称淮安县。

    山阳县,今属陕西省商洛市,始置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

    以北宋祥符年间所记之山阳,则东汉该属广陵。故“山阳说”,应属“广陵说”。

    五、马臻身世的推测

    要考证马臻身世,必须先读《后汉书·马援传》所附之《马稜传》:

    稜,字伯咸,援之族孙也。少孤,依从兄毅共居业,恩由同产。毅卒无子,稜心丧三年(《东观记》曰:毅,张掖属国都尉)。建初(76—84)中,仕郡功曹,举孝廉。及马氏废(83),肃宗以稜行义,征拜谒者。章和元年(87),迁广陵(今江苏扬州)太守,时谷贵民饥,奏罢盐官,以利百姓,赈贫嬴,薄赋税,兴复陂湖,灌田二万余顷,吏民刻石颂之。永元二年(90),转汉阳(今甘肃天水)太守,有威严称。大将军窦宪,西屯武威(注:在是岁七月),稜多奉军费,侵赋百姓。宪诛(四年,92),坐抵罪。后数年,江湖多剧贼,以稜为丹阳(今江苏镇江)太守,稜发兵掩击,皆禽灭之。转会稽(治在今江苏苏州)太守(约102—约105),治亦有声。转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太守。永初(107—113)中,坐事抵罪,卒于家。

    这段史料,对推测马臻身世,具有重大价值。

    首先,马毅是张掖(今甘肃张掖)属国都尉。《后汉书·百官志》载,武帝“又置属国都尉,主蛮夷降者”。而马稜又“少孤,依从兄毅共居业,恩由同产。”“马稜,字伯威”的起名字,与此有关。《后汉书·李广传》载,元朔元年(前128),武帝报书广曰:“是以名声暴于夷貉,威稜憺于邻国。”威、稜即出于此。马稜之威,系借于马毅,毅为兄,故字之以“伯威”。可是这个“伯”字,却引起误解:《梁书·袁昂传》载,昂(辨才和尚之曾祖),与马稜有相似经历,但称:“昔马稜与弟毅同居”,就是一例。

    马毅亡于建初二年(77)。《后汉书·章帝纪》载:“春,三月,辛丑,诏曰:比年阴阳不调,饥馑屡臻。”“六月,烧当羌叛,金城(今甘肃金城)太守郝崇讨之,败绩。羌遂寇汉阳。八月,遣行车骑将军马阶讨平之。”《资治通鉴》卷四六载,时有“五万余人寇陇西”,马防用“十三万人击之”,始平。马毅阵亡于是年六月,一有史料可以佐证;二与“毅卒无子,稜心丧三年。建初中,仕郡功曹,举孝廉”,在时间上相吻合。

    章和元年(87),马稜迁广陵太守。是岁,烧当羌又犯陇西。次年,《后汉书·五行志》载:“章帝章和二年,夏旱,时章帝崩。”《后汉书·何敞传》及《资治通鉴》卷四七均记有何敞这位扶风平陵人,上奏曰:“比年水旱,人不收获,凉州缘边,家被凶杀,男子疲于战陈,妻女劳于转运,老幼孤寡叹息相依。”当时时局及状况与建初二年,极为相似。

    马臻,字叔荐,其名字源于《诗经·大雅·云汉》,据说这是周宣王遭旱仰天之词,内有:“天降丧乱,饥馑荐臻”。“荐臻”是频接而来的意思,《传》言:“荐,重也;臻,至也。”至于“叔荐”的“叔”与“伯威”的“伯”有相同的含义。系指马稜将这个亲生儿子过继给从兄毅,这样,稜就成了臻之“叔”了。以此论之,则马臻应生于章和二年(88)。

    这一推测的可靠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印证:

    按民间代代相传,马臻生于五月二十七日则是岁为7月4日。其年夏,确为大旱;“正月,壬辰(疑有误,按此为十二月二十九日),帝崩于章德前殿,年三十三”(《后汉书·章帝纪》。再加上烧当羌进犯,可正谓“天降丧乱”了;

    马稜有“兴复陂湖”之举,该是他熟悉水利的表现。当时水利技术,既无字校传授,仅能依靠祖传,拜师传授和在实践中增长知识而已。这为马臻熟悉水利专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雍正《浙江通志·职官》载,马稜是和帝(89—105在位)时最后一位会稽太守,其由丹阳太守调会稽太守,亦与灾情有关。《后汉书·和殇帝纪》载:“(永元)十四年(102),夏,四月,庚辰(初十),赈贷张掖、居延、敦煌、五原、汉阳、会稽流民下贫谷各有差。”从丹阳(今镇江)调至会稽(时治在吴,即今苏州),为就近调任,与他熟悉水利不无关系。我们在《泗涌湖新考》(见《鉴湖与绍兴水利》)论证“防若耶溪水暴至”的泗涌湖,为一大型滞洪水库。是防止绍兴平原第一大河的洪水对山阴城与富中大塘的威胁。可知这此灾害为一次水灾,故马稜有修建泗涌湖的措施。时马臻15—18岁(按102—105计算)已可能代“叔”在山阴现场监督了。所以,嘉泰《会稽志》称:“《旧经》云:汉马臻所筑”。这次实践,为他熟悉山阴地理环境,提高水利技术,为后来创立镜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经历,也为他娶妻山阴狮象村的传说,提供了依据。而修在狮象村的鉴湖排水至夏履江的斗门,又称广陵斗门,以出生地冠名,更耐人寻味。在当地建大王庙,就更有历史渊源了。

    永和五年(140),马臻创立镜湖,时年53岁。拙作《探解马臻冤案之谜》考定马臻被害在永和六年(141)三月,与民间相传太守庙庙会三月十三日十分吻合。

    马臻参与泗涌湖的施工,为永建四年(129)会稽归治山阴提供了前提条件。该湖为保护富中大塘、庆湖等越国时的生产基地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可马臻创立鉴湖,又淹没了上述富裕地区,引起富户的不满,诬陷马臻,得以成功,致马臻于死地。

    马臻于东汉章和二年五月二十七日(88年7月4日),出生在广陵(扬州)。为马稜之子,过继给从兄马毅。马臻被害于永和六年(141年三月十三日),终年54岁。其籍贯应为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

    2001年4月24日至11月28日初稿

    2009年2月11日修改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