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臻与鉴湖

 朦胧斋主人 2021-08-03
鉴湖是江南古代最大水利工程之一。宋代诗人王十朋赞曰:“杭之有西湖,犹人之有眉目;越之有鉴湖,犹人之有肠胃。”作为中国水利史上的杰出人物,东汉时期的马臻主持筑成了鉴湖,被誉为“鉴湖之父”。
  古代的山会平原(今绍虞平原)南为会稽山,北滨后海,东临曹娥江,中间是一片向西延伸的沼泽平原。钱塘涌潮沿曹娥江等自然河流上溯平原,与会稽山水相顶托,在山脚下潴成无数湖泊。这些湖泊在枯水期彼此隔离,仅以河流港汊相联;一旦山水盛发或风暴大潮上溯,则泛滥漫溢,成为一片泽国。春秋时期,当地虽兴修了些堤塘工程,但不足以解决整个平原的水利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水利成为制约山会平原开发、发展的主要因素。
  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郡太守马臻发动民工筑堤潴水,总纳山阴、会稽两县36源之水,筑成鉴湖。湖的南界是稽北丘陵,北界是人工修筑的湖堤。堤以会稽郡城为中心,分东西两段。东段自城东五云门至上虞篙坝乡附近(今上虞蒿坝镇樟塘乡新桥头村东南);西段自常禧门至绍兴县南钱清乡境内(今绍兴县南钱清虎象村广陵桥),总长56.5公里,除去湖中岛屿,面积约173平方公里,正常蓄水量2.68亿立方米左右。鉴湖筑成后,由于湖面相对高于北部平原,灌溉农田十分便利。曹娥江以西、古浦阳江以南的9000顷土地得到了灌溉。从此,山会人民在人畜、灌溉用水上有了较可靠的保障,盐碱土地全面改造,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日益增多,绍兴日臻繁荣,终于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然而自唐中叶之后,鉴湖逐渐湮废,至宋时已大部分成为耕地。今天的鉴湖只是古鉴湖东、西湖的残余部分,位于越城区和柯桥区境内,面积约50余平方公里。其主干道东起亭山乡,西至湖塘乡,东西长22.5公里,最宽处可达300米以上,平均宽度108.4米,平均水深2.77米,形如一条宽窄相间的河道,镶嵌在绍兴平原上,并在平原南部构成了河港相通、河湖一体的特有塘浦河湖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当地生活、生产和航运、旅游的综合利用水源。这里山水沛然之处不失秀美,河湖交错之地不缺恢宏,春夏秋冬、晴雨风雪,景色各异,一派江南水乡风光。泛舟鉴湖成了绍兴水上揽胜的一大特色,游人不仅可以感受到“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的飘然之趣,还可领略“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的奇秀之景,体验到“不做天仙做水仙”的感受。
  作为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综合水利工程,鉴湖是大自然和越地先人智慧相结合的天工人巧结晶,是绍兴的象征,也是绍兴的母亲湖,形成了绍兴河网水系的基本格局;成为了越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和动力之一。而这一切,与东汉会稽太守马臻造就八百里镜湖奇丽图景是分不开的。
  马臻(88-141),字叔荐,祖籍茂陵(今陕西兴平),山阴(今绍兴)人,东汉顺帝永和年间出任会稽郡太守。据传马臻自幼勤奋好学,喜游名山大川,青年时曾涉足四川都江堰,见都江堰工程浩大、效益卓著,想到李冰父子的功绩,不禁慨然感叹:“壮哉,大丈夫为官当如此。”
  会稽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毕功之地,大禹陵是禹葬之地,大禹治水的传说在会稽流传广泛。可就任会稽太守后,马臻却亲眼目睹了当地饱受水、旱、潮灾害之苦,以及豪门贵族各霸一方,与水争地所引起的民间械斗、百姓遭殃之惨状。他忧虑万分、痛心疾首,计划兴修、扩建已有的水库堤坝,但效果甚微,更因此得罪了豪门,处处举步维艰。面对重重困难,马臻没有放弃、气馁。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以及李冰父子兴修都江堰的丰功伟绩激励下,他放弃了个人得失,以会稽郡的千秋万代大业为重,用“四海为壑”的宏大气度毅然在永和五年(140)发动当地人民在山会平原南部原有堤塘、湖泊基础上,纳会稽山以南稽北丘陵的三十六源之水,开始筑湖。
  但筑湖就需要淹没开发已久、相对富庶南部地区的一些良田、民宅和古墓,地方权贵深受震动。他们开始让说客携带重礼前来游说,遭拒后又玩弄权术,通过各种途径施加压力,加以阻挠。一些马臻的亲朋好友、忠诚幕僚也深感担忧,劝其“重举事而乐因循”。马臻明知有千难万险,却义无反顾、力排众议、坚定不移地干下去。由于地形地质关系,山会平原从地表直至几十米深处均积有深厚的淤泥,新筑堤坝往往几天后就沉陷。马臻为此走访了当地老农,创造性地用松桩基加固湖堤基础,以泥土混和柴竹的办法保证了堤建筑的稳固;又总结历代治水经验,独具匠心地设置了斗门、闸、堰、阴沟四种排灌设施——斗门最大,东端为嵩口斗门,西端为广陵斗门。山会平原北部的金鸡山和玉山之间(即今绍兴城北二十五里斗门镇东侧的金鸡、玉蟾两峰峡口水道上)还设有玉山斗门,用于挡潮和控制北部平原的河网水位。在三江闸建成之前的800多年里,玉山斗门一直发挥着山会平原灌溉枢纽工程的功能与效用——此外,为计量水位,马臻还在会稽五云门外小陵桥以东及山阴常禧门跨湖桥以南,各设则水牌(水位尺)一处,用以排灌、管理用水。
  筑湖工程浩大,其间出现了人力、财力的匮乏。为使筑湖不至中途夭折,马臻不顾杀身之祸,私自动用了当年的赋税和皇粮,以确保筑湖的成功。经过马臻的经营和会稽人民的艰辛劳作,我国东汉时期最大的人工蓄水工程——鉴湖最终完成,在绍兴水利史上树立了卓越的丰碑。但那些既得利益受到触犯的世族大户、豪门贵族和嫉贤嫉能之人却恨之入骨。他们网罗编织罪名,匿名诬陷上告(事后调查发现,所谓告状之人其实冒用了早已死亡的他人姓名)。而当时的朝廷由宦官和外戚互相勾结弄权,政治黑暗腐败,竟然听信谗言问罪于马臻。永和六年(141)三月十三,一代良吏马臻竟然蒙冤遇害,终年54岁。
  人们没有忘记这位治水功臣。马臻被害后,会稽百姓悲愤不平,暗地里冒着生命危险,不惜重金将其遗骸运回会稽,由万人哭祭后落葬。后任太守到会稽郡后,见水旱灾害锐减,农田连年大稔;又见会稽黎民深念马臻的恩德,志士乡贤颇多有为马臻鸣冤之词,便向朝廷上报了马太守筑湖的原由和功绩。马臻“太守功德在人,虽远益彰”的历史地位终于得到确立。相传农历三月十四为马臻的生日,民间曾年年予以祭祀。
  马臻墓位于绍兴偏门外的鉴湖之畔。据相关材料记载,墓始建于唐元和九年(814),现存为清代嘉庆十三年(1807)时所修整。该墓坐北朝南、庄严肃穆,四周石砌,其上堆土,中间墓碑上刻“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太守马公之墓”(宋仁宗嘉佑四年,即公元1059年,马臻被敕封为“利济王”)。两侧为狮头方石柱,设盘头纹抱鼓石,前置青石长方形祭桌。墓前有石坊一座,额枋上刻“利济王墓”四个大字,边框浮雕双龙抢珠,卷云海水图案,坊柱上镌“作牧会稽,八百里堰曲阶深,永固鉴湖保障;奠灵窀穸,十万家春祈秋报,长留汉代衣冠”字句,深切表达了后人对马臻的崇仰、怀念之情。
  偏门马太守庙位于墓东侧,亦朝南,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宋代后屡经修建。现存庙宇为晚清时所建,分前殿、大殿和左右厢。大殿面阔12米,进深12米,分3间,卷棚式前廊,单檐硬山,颇有气势。庙大殿东西两壁绘有三十二幅彩图,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马臻的治水功绩和民间传说,壁画迄今隐约可见。庙内颇多古碑文,记载了马臻与修建庙事。长期以来,庙宇的民间香火颇盛,宋代的王十朋曾有《马太守庙》诗云:“会稽疏凿自东都,太守功从禹后无。能使越人怀旧德,至今庙食贺家湖。”
  山阴马太守庙在今柯桥区南钱清大王庙村象山麓下(唐韦瓘《修庙记》云:“山阴马太守庙在县西六十四里”),俗呼大王庙。庙坐东朝西,占地约19亩,前后分三进,共18间。庙前屋后的石路、石栏上还横斜着多块古时庙中的碑文和楹联,其中有“太守马公讳臻,字叔荐,茂陵人”字样,至今祭祀不断。
  近年来,随着鉴湖保护与整体综合整治工程的落成,古老的鉴湖日益焕发出新的光彩。而为鉴湖牺牲了自己生命的先贤马臻也没有被人们忘记。目前,1963年就被公布为省保的马臻墓据称正在考虑、评估申报国保相关事宜。(越风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