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绍兴的一个湖的修建,成就了一个太守,也害死了这个太守

 历史百家争鸣 2020-03-03

去过绍兴的朋友应该都听过鉴湖,位于绍兴柯岩风景区,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总面积6.87平方公里,鉴湖原名镜湖,这是因为5000年前皇帝曾经在这里铸铜镜得名,驰名中外的绍兴黄酒也是用的鉴湖里的水,可见鉴湖的水质之佳。

但是,现在的鉴湖却不是汉朝时期的鉴湖了,据历史记载,汉朝时期的鉴湖总面积曾达200多平公里。鉴湖在唐朝中期之后逐渐淤积,北宋时,绍兴的豪家大族在湖上建筑堤堰,筑湖垦田,鉴湖的面积大大减少,如今湖塘、容山湖、屃石湖、白塔洋均为其遗迹,可见汉朝时期的鉴湖是现在的30倍。

鉴湖能有今天的盛景,要感谢汉朝的一个会稽太守:马臻。

马臻是会稽郡山阴人,鉴湖就是在马臻的手下诞生的,现在的绍兴是人杰地灵之地,也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但是在上古时期,绍兴地区是一片泽国。

绍兴地区的连绵起伏的会稽山与大海相依,只不过后来绍兴地势升高,海水退落,加之会稽山上流下的多条河水带来的泥沙沉淀下来,日积月累形成一片冲积扇平原,这就是今日的绍兴平原。

因此,绍兴平原被称为“海底捞上来的土地”,大禹时期的绍兴地区一带北临沧海,南傍群山,平原多沼泽,每当山洪暴发,平原即成茫茫泽国;而干旱之时却无水灌溉,加上还有钱塘江潮侵袭,导致颗粒无收,这一状况虽然在大禹治水时期有所好转,但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

东汉会稽郡郡守马臻走马上任.正逢大雨瓢泼,山洪爆发,当地百姓的农田、房屋被冲毁,百姓流离失所,治理好水患,让百姓安居乐业成为马臻的目标。

马臻年轻的时候曾经游历过蜀地,见过都江堰雄伟特丽和巨大效益,而马臻又想起了大禹治水的故事,于是马臻决定做汉代的“大禹”和“李冰”。

马臻是个实干家,在准备修建水利工程前,马臻经过了实地的勘察,提出了修建鉴湖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

在历代修筑的湖堤的基础上加厚加高,并以此为基础修筑新的大堤坝,形成一座长127里的大堤,这条大堤以会稽郡城为中心,又分为东西两大堤坝。

东段从五云门到曹娥江,全长72里,西段从常禧门到浦阳江,堤长55里,这条大堤总纳山阴、会稽两县36源之水,溉田九千余顷,这便是号称800里的鉴湖。

由于鉴湖高于堤外农田丈余,而农田又高于杭州湾水平,这就形成了三级台阶自流灌溉的态势,再加上斗门、闸、堰、涵管等一整套水利设施,使得鉴湖既可以灌溉又可以排水,这样绍兴地区就可以做到旱涝保收。

由于修筑湖堤工程浩大,中途也出现了人力、财力匮乏的局面,但是马臻并没有退缩,不顾杀身之祸,动用了当年的赋税和皇粮,这显然已经超出了朝廷的底线,但是马臻并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希望以自己的生命,换取鉴湖水利工程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最终,鉴湖大堤终于修筑成功,完成了马臻的心愿。

马臻并没有死于修建鉴湖水利工程,死于当地的豪强,但是当鉴湖修成并开始蓄水后.随着水位的不断上升.淹没了原来在湖泊间的土地、房屋和坟冢,这些都属于地方豪强,这就严重的触犯了地方豪强的利益,因此,鉴湖工程遭到了地方上豪强势力的激烈反对。结果,马臻在他们的诬告下含冤而死。当地人民知道马臻被处死后.都气愤异常。他们设法将马臻的遗骸运回,安葬于鉴湖之畔,建墓立庙,以示纪念。

马臻虽然含冤而死.但鉴湖水利却蓬勃发展了近千年。到南朝宋大明年间这里已成村落众多,境内无荒废之田、田无旱涝之忧的繁荣之地。

如今的绍兴也是浙江的一颗明珠,这一盛景的出现可以说马臻功不可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