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博老股民:21年,从1万到460多万

 三余无梦生 2016-10-03



给你1万块,21年后,你能将它变成多少?“东博老股民”周玉龙的答案是462万。如果将时间拉长至36年,他的预期是1个亿。


这不是痴人说梦。过去21年间增长了460余倍的账户市值、年化收益率接近34%的业绩,让在别人看来天方夜谭式的目标多了不少可信度。


如果不是熟悉的人,大概没有谁想到,这样一位现阶段股市表现数据已超过巴菲特、在社交媒体坐拥近30万粉丝的“大V”,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入股市时,还是个出身贫寒,初中学历的小木匠。

 


 

朴素选股法:买便宜股

 

上世纪90年代,原本与朋友合伙办厂的老股民开始踏进股市。1992年年底,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和准备,他将手里的10万元买了股票。1995年,他又设立了后来在投资圈广为流传的“实验账户”。

 

或许是没有受过太高的学院派教育,思维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反而很容易保持投资的本色。对于老股民来说,这种本色就是四个字:买便宜股。在浸淫股市的20多年里,这也成为老股民最鲜明的投资标签。

 

最早,他买的股票是冰箱压缩和氯碱化工行业,原因很简单:便宜。以上市于1994年的四川长虹为例,老股民在1995年2月买入800股时,股价比发行价还便宜。老股民的逻辑是:股市刚刚进步,国家不可能让大多数人都亏钱。果然,买进没几天,股价就一路飙升。几个月后,账户资金变成了120万元。钱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以至老股民都怀疑眼前的一切是梦境。

 

尝到甜头后,老股民更是将买便宜的作为自己选股的一大准则。后来,他又发现了一个汇集了众多便宜股的行业:银行业。在央视今年早些时候的一次采访中,老股民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在自己看来,银行股里面普遍存在被低估的状况,股价偏低,是不可多得的投资领域,仅他在某知名投资论坛关注的银行股就多达10多只。

 

老股民这种买便宜股的朴素选股法,其成功当然是有理论依据的。虽说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经历了从“买便宜股”到“以合理价格买入具有内在价值的股票”的过程,但需要看到的是,并不是每个投资者都具备巴菲特的估值能力,进而也就无法判断股价是否合理的。而“买便宜股”则更像是一种“模糊的正确”,对投资者估值的能力比起判断股价是否合理要低,更容易为投资者掌握。其次,在面对投资价值相同的标的时,股价便宜比股价合理是更高的要求,便宜意味着股价低于价值,股票被低估,合理则意味着股价更接近于价值。对于估值能力并无确切保证的普通投资者来说,股价便宜与合理都能确保不亏损,但便宜会让投资者获得更大的安全边际。“买便宜股”是价投大师格雷厄姆、施洛斯等人的“烟蒂”投资理念之精髓,曾让他们在股市里取得傲人成绩。在当下国内股市并不成熟,投机思想大行其道的条件下,被低估的股票并不算少,像老股民这种专注买入便宜股已足以超越众多投资者,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

 

 

守拙持股法:集中、长期


傻傻的,笨笨的,是老股民对自己投资风格的形象化概括。

 

实验账户最早是老股民为了帮朋友做股票投资设立的,朋友给了他1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所买的四川长虹市值达到几万元的时候,朋友“见好就收”,老股民却认为上涨空间还很大,于是拿出自己的几万元给了朋友,而将实验账户留存了下来。到2015年12月31日,账户总市值已经达到462.26万元。

 

21年,增长460余倍,年化收益率近34%。这是老股民创造的投资奇迹。辉煌数字的背后,相信每个人都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

 

在最早买入的四川长虹将实验账户的市值推到17万多元后,2000年,老股民全部买入了山东铝业。四年后,他对账户设定了非常严苛的操作原则:不能空仓,必须满仓,持有现金不能超过5分钟;不能分散投资,集中一个股票,不能频繁买卖,要尽量长期持有;不能买入基金,不能买入B股,不能融资交易。其中,长期持有和集中投资是关键。

 

长期持有是很多投资者(或者确切地说应该叫“投机者”)的痛点,话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即便是被打击得伤痕累累,也摆脱不了超短线、爱折腾的毛病。作为普通人,老股民当然也经历了那个阶段。在尝到从股市赚得第一桶金的甜头后,他更加勤奋地学习各种投资理念、方法、技术,希望完善自己的操作。但几个月后,他的资金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120万元蒸发到了20万元,最多的一天就消失了8万元。这让他一度焦虑到失眠,他甚至做好了一旦钱赔光了就再也不做股票的准备。

 

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成功者总是善于从自己和他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不让自己重蹈覆辙。他将初入股市时的惨败归结为面对股市的大涨大跌,没有抑制住自己的贪婪,“每天市场上他都会操作几次,有一天拿回家的交割单竟然有4米多长。”转变的过程自然是艰辛的,因为要做到无为守拙对于崇尚精明勤奋的人类里说,本就是逆人性的。痛定思痛后,老股民意识到投资与投机的截然不同,而投机需要更艰苦的人性修炼,对此他有过一段很经典的论述:投资与投机,是一对与生俱来的孪生兄弟,无法分辨谁优谁劣。投资需要的是耐性和耐心,投机需要的是眼明手快和快速反应能力;投资需要的知识面要宽一点,投机则相对少一些;投资所受到的心理磨难要多一些,投机则得到的短期心理快感要多,更能满足人的赌博心理;投资行为长期成功的概率要高一些,投机行为短期赚钱的概率要高一些。


选择了长期持有的信念后,老股民的投资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他在1997到2004年他没怎么赚钱,但2006到2007年,他又赚了十几倍。他曾半开玩笑地说:“我就像鳄鱼,几天不食,吃就吃一个大的,一倍两倍的利润我不会折腾,后面加个零才是我要的。”基于这样的认知,他的实验账户在20多年的时间里,只做了11次换股操作。


而在投资应当集中还是分散这一问题上,老股民的选择和芒格一样坚定:集中。他在为实验账户设立的操作准则里专门强调了这一条,且在后来的实践中一直不打折扣地执行(除了1997年股市高点时空仓)。2005年,他将持有了近5年的山东铝业换成民生银行,到2006年底市值增长到63.24万。200714日换股鞍山钢铁,年末市值达到214.25万。2015年78日换成了兴业银行,年末总市值462.26万元。


不过,老股民也意识到,当账户总额达到一定量级时,极端到只持有一只股票的集中投资风险过大。他曾透露,接下来他计划将实验账户里的股票数量增加到3只,用于对抗系统性风险和股市“黑天鹅”。


以长期持有和集中投资为代表的投资风格,为老股民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成为证明价值投资在中国完全行得通的利器。

 

学习:读《红楼》,知人性

古人说知耻而后勇。出身贫寒、学历不高是时代在老股民身上留下的硬伤,但这不仅没有让他消沉堕落,反而成为他以极大的热情坚持终身学习、追求进步的强大动力。

小学毕业时,他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以后不管每天多忙多累,即便不睡觉,也必须用两个小时读书。后来不管是学木匠、带徒弟了、当“包工头”,还是与人合办家具厂与五金厂,他始终都没有违背每天读书两小时的承诺。在基本生活问题解决后,他把收入的三成都用来订阅各类报纸、杂志和买书,涉猎范围有企业管理、财务等。在他进入股市前,他专门花了半年的时间系统学习股市知识,直到感觉准备充分才正式进入。

在媒体的采访里,总是能看到老股民的身后是整齐码满了书的书架。多数时候,他喜欢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宝贝:这本书是哪一年买的,自己看了多少遍,最喜欢哪个版本,如数家珍。最近几年,因为眼睛不太好的缘故,他开始渐渐少看投资类的书籍了,却迷上了中外名著,比如《红楼梦》。在他看来,看名著是洞察人性的最好途径,“人性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古今中外都差不多。股市里的投机也是中外都存在的,不是说只有中国有,因为这是人性。”

 

他也喜欢总结自己的投资心得,与网友分享。1999年,连拼音也看不太懂的他,在一个月里,花了283个小时,借助字典,在电脑上敲完了三篇长文:《投资理念》、《投资杂谈》、《投资方法》,共计4.6万多字。平均每天写作9.5个小时,最多的一次连续写了将近37个小时。

 

芒格说,获得智慧是一种道德责任。在老股民身上,阿甘看到了这一点。

本文版权归“中巴价值投资研习社”所有
欢迎分享,如要转载,请联系我们
中巴价值投资研习社
价值投资者都会关注的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