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贝索斯的「两类决策法」对待职业选择

 天道酬勤YXJ1 2016-10-04

用贝索斯的「两类决策法」对待职业选择

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把「决策」分为两类。

第一类决策:这些决定带来的结果几乎是不可逆的,可以称之为「单向门」。如果你走过单向门,不喜欢你看到的另一面,你是回不到从前的。对这类决定应该有条不紊、小心翼翼、细致审慎地分析、探讨与思考。

第二类决策:但其实大多数的决定不是第一类决策这样的,它们是多变的、可逆的,它们是「双向门」。如果你做了一个不理想的2型决定,你不必忍受那么久的后果,你可以重新打开大门返回回去。面对类型2的决定,有决断力的个人或者小团队是可以快速决策的。

绝大多数人的一辈子,总得有超过二十年的时间是在工作中,因此职业选择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这其实就是个「如何决策」的问题。贝索斯的两类决策法虽说是针对公司业务决策提炼的,但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它类推到个人的职业选择上。

先说大公司。首先定义一下大公司:1)公司已经上市,或者估值已经很高,比如过百亿,主营业务已经在市场上确立领先地位。2)人员规模通常超过千人,做事情要求流程制度,会议多参会人数多,重跨部门沟通,层及审批,强调KPI。3)多事业部,或者业务线很多,主营业务之外多面出击,产品立项多,销声匿迹的也多。

1、刚毕业的时候去知名大公司通常是好选择。大公司的光环可以让职业生涯有个高起点。大公司工作流程规范,有更多的培训机会,可以让初入职场的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工作套路。另外就是大公司人多,如果懂得有意识地拓展人脉,会对职业生涯接下来的发展大有裨益。YC在硅谷提醒斯坦福的学生们要善待身边的同学,因为这是以后创业合伙人的最佳来源,而在中国,有创业想法的同学应该注意在大公司做这方面的积累。

2、如果想跨界发展的时候,去新领域的知名大公司通常也是好选择。大公司处于产业内鄙视链的顶端,处于核心重要位置,资源优势明显,各种形形色色的合作伙伴也多,这样可以有机会快速地对行业建立起全貌认知,并了解到行业内的顶尖公司的真实运行状态是怎么样的。如果恰巧还有推动业务进展的机会,对积累各种人脉又会非常有帮助。

3、在大公司做核心业务通常也是好选择。核心业务才是大平台的最大价值所在。这一点经常会被忽略,但其实非常重要。大公司的稳定也是相对的,非主营业务被砍也是常有的事儿。另外想想猎头挖人的套路,挖搜索的会先选百度而绝不会是新浪,挖游戏的会先选网易而绝不会是百度。同样是在一家公司待几年,是不是做的核心业务可能会带来天壤之别,比如都是腾讯公司,在微信和在腾讯微博,你懂的。

除去这三种情况,我个人认为长期待在大公司或者是在大公司之间跳来跳去,对真正的个人成长大多没什么帮助,价值极其有限。可能有人会说,在大公司工作,可以保持「生活和工作的balance」。这点我比较激进,选择了互联网行业,就是选择了激烈的竞争,我觉得在四十岁之前最好别太在意所谓的balance。尤其是我们这代人,需要保持危机感,我们已经见证了传统外企大规模的由盛向衰,极端一点儿的预测认为,码农可能在5到10年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机器人可以7x24小时工作,当被机器人顶下来之后,大多数人被迫会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享受生活」,现在不用着急balance。即使不信这个,大家也可以想一想,5到10年之后工作和生活balance的机会在哪里,现在所谓的这种balance的状态,将来能不能保证持续下去。

再说创业。我之前写过一篇《到底要不要创业》,后来看发现标题没起到位,改成《到底要不要创业做CEO》也许更准确。不光光是文中所说的创业风险问题,业务上的坑要你自己踩,管理上的雷要你自己顶,幸运的话有个团队可以帮你分担,但也只是分担,各种大事小情最后终归都要落到创始人CEO的头上,无人能够替代。重要的态度再表达一遍。任何忽悠大众创业的说法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更有甚者,尤其是那些忽悠大学生群体创业的简直就是无耻。创业一定是一个社会中间少数人的事,而且它也应该只适合于少数人。自己主导创业做CEO绝对是一个「单向门」决策,这件事情一定要像贝索斯说的那样,认真思考,谨慎决策。一旦选了就尽量坚持下去,「剩」者为王,很多的伟大都是长期煎熬出来的。

中国互联网聚集了全中国最聪明的一帮年轻人,因此长期来看拼智商是没用的。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怎么出来的呢?我经常会打这么一个「楼梯与自动扶梯」的比方。大多数人都在按部就班地走着爬楼梯,勤奋的人在跑着爬楼梯,勤奋的人会逐渐从大多数人中脱颖而出。但真正的聪明人会花功夫寻找「自动扶梯」,站在自动扶梯上的人,他的上升速度和跑着爬楼梯的人几乎是一样的,而如果他还愿意在自动扶梯上往上跑,那么他将远远地甩开楼梯上的人。

应该花精力在寻找「自动扶梯」这件事情上。自动扶梯的机会大量存在于创业公司中,用YC的说法「创业=成长」,创业的唯一目标就是成长,选对了创业公司就等于登上了自动扶梯。尤其是已经有过大公司背书的同学们,投入精力找到自己的自动扶梯是个性价比极高的事情。与自己主导创业这种「单向门」决策相比,选择加入一家创业公司,这个决策远不需要那么艰难,本质上这是一个「双向门」决策。选对了可以享受到快速增长的超额收益,即使没选对,及时止损也并无大碍。

那么看看加入创业公司的损失是什么,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两点,

  1. 钱。不谈钱的都是耍流氓,但初创公司无法支付起大公司的高工资高福利,这确实也是现实情况。加入早期的创业公司,通常现金部分打个七八折甚至是五六折是常态。

  2. 大公司的光环。纳斯达克上市,市值过百亿美金,开发的产品动辄千万用户,吃饭吹牛的时候嗓门都可以大点儿,这是无可否认的优越感。顶着大公司的光环,哪哪儿都有人要,去了创业公司,万一没做出来,会不会以后好工作就不好找了。

我们来举个栗子,比如小明,在某大公司工作4年,正在攒钱买房,现在50万年薪+股票,创业公司给你开30万年薪+期权。那么现在面临的问题是,20万现金收入损失,以及可能的职业生涯风险。

先说20万现金收入损失。互联网从业者应该是交税的主力人群,我粗算了一下,在北京50万年薪和30万年薪,交完税之后每月拿到手的现金大概差7000块。按大回龙观的房价计算,差不多对应四分之一平米。一年下来,四分之一平米*12个月,等于3平米。我们假设小明能买得起房,实话实说,多这3平米或少这3平米,生活会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再说可能的职业生涯风险。这个顾虑在几年前也许是成立的,但有过比较丰富招聘经验的应该都知道,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在大公司工作过,又在创业公司历练过的,现在都是市面上最抢手的主。把握得当的创业公司经历,会成为职业生涯大大的加分项。这块出问题的,基本都是没想明白「为什么要选择加入创业公司」的,常见的一些理由,比如想给自己搞个大Title,可以管人了,现在的工作没意思,大公司政治斗争烦了,这其实都没抓住本质。加入创业公司最核心的,是心态的转变,从为公司做事情,到为自己做事情,为结果做事情。加入创业公司事实上是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人都是环境动物,在大公司被圈养慢慢就会习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被动做事多而主动思考少,而到创业环境最大的收获一定来自于「主动」,主动做自己没做过的事情,主动承担自己没肩负过的责任,自动思考自己没应对过的局面,完完全全自发的主动,变一切被动为主动。一旦把这点扭转过来,随之而来的成长会让你自己都怕。

有一个经常可以见到的说法叫做「以创业的心态在大公司打工」,我个人不太同意这个。在一个大公司内,个人成长速度快过团队,或者团队成长速度快过公司,通常都会出问题。从结果看,一个人付出巨大努力做不成,公司会认为如此拼了都没干成,这人能力堪忧;确实做出业绩了,公司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创业状态的工作付出,与收到的大锅饭回报很难成正比,激励不足的事情都难以持久。从过程看,一定会有心怀鬼胎之人觉得这个人是为了自己出风头,碰到几个政治高手给挖挖坑,就足够喝一壶的了,不爽的遭遇时不时来几下,也就很难持久坚持下去了。

所以,基本上在大公司工作几年之后,选择加入一家创业公司,这本身是一个典型的「双向门」决策,性价比极高。选对了可以享受到快速增长的超额收益,即使没选对,把握好过程且及时止损也并无大碍,甚至是职业生涯的加分。思考清楚这一点之后,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一家靠谱的创业公司了。这块有兴趣的可以加我微信私聊吧,我的微信很好找,主动找一定找得到。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我看你bb半天好像都是说给有大公司背景的人的,那我没大公司背景咋办?很简单,让自己达到随时可以拿到大公司offer的水准,即可。真正有水平的面试官绝对不会是唯背景论的,能力够了,一定是能被慧眼get到的。这块应该怎么做,也欢迎加我微信探讨。

人活着本身就会不断的遇到风险。认知风险与规避风险截然不同,认知是为了驾驭。不冒险就不会有创新与乐趣,长此以往勇气就会荡然无存。丧失了勇气,和一条咸鱼又有什么区别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