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以后,有了更明显的紧迫感,一方面源于生活本身的压力,三四十岁就是夹心板的年龄段;另一方面则来源于环境改变带来的心理负担,世界变化那么快, 未来会怎样? 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在缩短,每天都有公司在破产也每天都有公司在创立,传统行业在消失,新的行业不断涌现。互联网已经在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网络红人、超级IP社群、斜杠青年、自媒体,越来越多的个体拥有超强的气场,他们的出现冲击原有的企业雇佣关系,也在改变传统的职业发展路线。 五年后我的工作是否会被机器取代? 五年后我的工作是否会被外包? 五年后我是否会具备越来越强的核心竞争力以便不被其他同事取代? 这是古典老师在一场关于职业生涯培训中提及的三个问题,或许这值得今天职场中的我们去思考。 那么未来财务相关的工作职位会消失吗?
要怎样我们才能不被取代呢? 古典老师是这样说的,需要具备五项理性能力或者六项感性能力,在未来才不会被轻易替代,其中五项理性能力分别是:
财务工作是典型的需要理性能力的工作,从财务人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你是财务经理,当你看到企业的三大主表的数据时能立刻做出判断和决定,不仅是看懂数据,还能分析背后的业务,那么你具备的就是复杂的分析能力,就不容易被替代。如果你是财务总监,在专业技能之外,你还具备管理能力和领导力,能成为CEO的左臂右膀,帮助CEO决策,甚至在CEO离开时能代替他带领企业前行,显然也不会被取代。之前还听过一位互联网公司财务经理的分享,他所在的企业是创新型公司,正在引入风投,所以他的工作中心就是行业分析以及企业估值,相信这也是属于复杂问题分析的能力。 当然并不是每一位财务工作者都是财务总监或者财务经理,但这终归是一个需要快速响应和改变的时代了。 就我自己而言对于未来是这样考虑的,我的优势在财务信息化领域,强项是综合能力,比如我有多年的项目管理经验,可以把项目管理的方法运用到工作中,让工作高效;再者我经历过很多行业,对企业的全供应链流程都有一定了解,能更好地理解业务;然后我还有IT技术,这在判断和选择最终实现方案时很有帮助。会计制度和核算是短板,以我现在的年龄再从这个维度去突破其实意义不大。最好的方式应是以信息化为基础辐射流程优化、内部风险控制、财务分析领域,财务分析的终极目标是结合BI商业分析使用,当然这需要有对业务建模的能力。而项目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是作为基础技能需要进一步积累和提升的。 或许最重要的是永远保持有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知道世界变成了什么样,知道其他人在做些什么,知道自己想去哪里要去哪里能去哪里,然后才能无所畏惧。 那么,你呢?对未来五年有怎样的考虑?有怎样的好点子? BetterMe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欢迎一起同行。 (来源:康愉子微信公众号,标题图片转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