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学归来,享汉字之美

 【点石成金】 2016-10-04



游学在碑林

2016年9月25日(周日),我们完成了一个共同的约定——去碑林,游学参观。

岁月静好,相识是缘,好多事儿都不敢去想,世界之大都在脚下,为何不能出去看看。时常面对笔墨纸砚,难免生出些许寂寥和不解。这一次的约定,由觉心堂发起并组织,美好的一天,如约而至!


▲9:00整,大家如约而至,开启了游学之旅。
▲近距离观赏孝经碑

亭下是一部巨型石碑,这就是碑林的“迎客第一碑”——石台孝经碑,碑文用隶书书写,这一“石台孝经”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书写。


碑林四室
▲第一室

石台孝经后,随着人流步入这个勘称“伟大”的第一展室,因为这里是中国上古和先秦时期的书库,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教材,包括《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易》,春秋三传,《论语》,《孟子》,《尔雅》和《孝经》,即儒家“十三经”。因这些石碑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所以也称为“开成石经”。



▲第二室

第二室以名碑为主,陈列的主要是唐朝书法名家的作品。

中国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中有三人是唐朝人,难怪唐朝被称为书法的全盛时期;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大家应该不陌生,颜筋柳骨,再次见到,倍感亲切,欧阳询的《皇甫诞碑》也陈列于此。

▲第三室

第三室为历代各种书体的珍贵碑刻,展示了从仓颉造字开始,汉字字体从篆书,到隶书,到楷书的发展过程:秦朝统一六国文字,小篆遂成为全国统一的字体;末年,为了书写的方便,逐渐演变成隶书,这也是汉朝的通用字体;楷书成形于三国时期,隋、唐时成为通用字体,并最终成为正式文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字体。这一展室,还有张旭和怀素的狂草,可能虽看不大懂,却非常喜欢,人就是这样,越不懂,反而越是欣赏了。




▲第四室

第四室为宋元明清碑石。在众多的碑刻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品——《集字魁星点斗图》。


▲《集字魁星点斗图》

▲关帝诗竹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 ,终久不雕零。”各种含义多么意味深长。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在这些宝贵的石刻,珍贵的遗产面前,我相信每个人看了都会有他的体会,而后进入另一种境界。





▲石刻艺术室
▲长安佛韵展厅

为什么有的碑石罩了玻璃不让触摸,有的碑石却是没有玻璃来保护呢?

按照国家法规规定,所有明代以前的汉唐古碑均已罩上玻璃,是不允许做任何的拓片以及字帖的。而明清石碑虽然也是不许触摸,但是并没有装上玻璃,原因是因为明清石碑年代距现在较近,完整性较好,是允许进行拓片的,用以传播中华书法文化。





明清石碑虽然是允许拓片,但是时间在流逝,也许若干年后,这些明清石碑也和汉唐原碑一样,永远地封存在玻璃之后,所以,碑林的拓片因其书法价值与不可再生性备受书法爱好者的珍藏。也许若干年后,今日你手中的那一张拓片,会成为他日别人不具有的孤本!




汉字,是中国渊源文化的经脉,是中国千年历史的传承。“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千百年来,中国的书法家不胜枚举,东晋的王羲之,唐朝的柳公权,张旭,颜真卿等等……而他们所遗留的,不仅只有一张张宣纸书法,也有许许多多石碑上的艺术。



特别感谢红姐,引领我们穿越历史文明,由碑林的缘起到书法历史沿革,不同时段不同书法家不同字体的变化特点与社会大环境对书法的影响等等,脉络清晰,讲解专业且趣味。


游学风采

游学·探讨

期待,下一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