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存千年,汉隶代表 隶书作为一种灵动非凡且高雅古朴的字体,是多数人的练字入门之选。而说起入门隶书的临摹范本,不少人第一想到的就是《曹全碑》。 曹全碑是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所立,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镌立者为郃[hé]阳县的官吏王敞等人,碑文内容记载着他们的上级——郃阳县县令曹全的功绩。 《曹全碑》拓片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 高272cm 宽95cm 纸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如今被隶书爱好者奉为圭臬的曹全碑,自立碑以来却默默无闻了上千年。直到明朝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的一天,郃阳县城外的萃里村许家湾的几户人家在后院打井时,偶然发现了埋藏于地下的曹全碑,这才使曹全碑得以重见天日。 曹全碑从出土到安置,也是命运多舛。其出土之时,据说“一字不缺”,可谓保存完美。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人们打算将其运到县城的孔庙里,却不慎在搬移时磕碰到石碑右下角,留下了遗憾。 《曹全碑》拓片, “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焉” 因氏焉” 中的“因”字受损 收存在孔庙里之后,曹全碑得到了一段时间的妥善保护。但没想到明末清初的一天,天降雷雨,大树倾倒,居然将碑击裂,出现了一道横贯碑身的大裂缝。 《曹全碑》拓片,横贯碑身的裂缝 虽然经历了天灾人祸,但曹全碑仍是现有汉碑中,保存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其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为学习者和研究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颜体佳作,大唐气度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在国势兴盛的唐朝孕育而出。说到楷书,学书法的人都知道“颜筋柳骨”,其中颜真卿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 现存西安碑林的颜勤礼碑正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晚年力作,用笔苍劲有力、气势磅礴,体现了颜真卿成熟的书法艺术。 颜真卿《颜勤礼碑》拓片 唐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 268×92cm 纸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这样一幅名作自然受到人们的追捧,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在自己的《六一集古录》中也提到了《颜勤礼碑》。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颜勤礼碑在宋代突然失踪,埋藏在不见天日的地底长达千年。 直到民国11年(1922年),陕西省长下令修葺省长公署,此碑才在后院破土而出、重见天日。所幸石碑挖出来的时,虽然中断成两段,但上下都完好无损,还能够还原千年未见的颜体书法雄迈遒劲的本来面目。 至于如此国宝为何长埋地底,理由也是众说纷纭。也许是拓本商人为做到奇货可居,拓摹之后将原石掩埋。也许是为了保护国宝,在战火烧来时将石碑藏于地下……石碑失踪千年的原因已埋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但可幸的是,长埋地下的颜勤礼碑的确逃过了许多人间劫难,得以流传后世。 一杆笔、一枚墨、一张纸、一方砚,中国书法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在这黑白分明的纸墨天地之中,那些灵动丰富的线条,却能够给人以复杂多样的审美感受,也是我们需要继续守护和传承的使命。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侵删) 艺术 / 美育 / 文博 / 展览推荐 发现有趣的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