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传承中创新 融合中发展全方位多触点推进文化传播

 孟溪ProbeT连山 2016-10-05


中国工商银行1984年成立至今的30余载春秋,是一段风雨兼程的改革发展历程,也是企业文化不断积淀、丰富、深化和升华的过程。特别是2010年全行企业文化体系确立后,举行上下大力加强企业文化的传播与深植,围绕贯彻落实总行做好“十件文化大事”部署,着力在传播载体平台的搭建上下功夫,使传统载体的传播优势与网络新媒体的后发优势结合起来,由“相加”到“相融”,形成了横向结合与纵向贯通的多元立体传播系统,架设起企业文化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之间的桥梁,为工商银行在新常态下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凝聚了共识、智慧、责任、合力与成果,营造了企业与员工同成长、共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搭载体、建平台,通过融合多种媒体优势,增强企业文化传播的渗透力

(一)发挥传统媒体优势,传承工行文化印记
1.书写“文化记录”,讲述工行故事。一是编印手册画册,生动诠释价值理念。编制《中国工商银行企业文化手册》印发全行,系统阐述我行使命、愿景、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编纂《工行记忆——人·文化·发展》史料画册,通过老照片全景式展现我行历史沿革和深厚的文化传承。推出系列《企业文化故事集》,用员工身边的人和事,展示工行员工精神风貌,诠释我行价值理念。二是编纂行史年鉴,全面记录发展成就。编制《行史》、《年鉴》,真实、全面、准确记述工商银行发展变化,系统总结经营管理成果,充分发挥鉴往知来的重要作用。在工商银行成立三十周年之际,编纂了《永镌的记忆——工行老同志口述历史》、《三十年那些人和事》,生动描摹发展历程中体现优秀文化的人和事,传承发扬工行精神。三是编发行刊行报,展示工行文化风貌。出版《中国城市金融》杂志,以大文化视角俯瞰全行改革发展动态,展示员工多彩精神生活;定期出版《行家》、《银行博物》等丛书,立足凸显行业文化特质,积极传播金融文化;各分支机构也因地制宜定期刊发内刊内报,如上海分行《ICBC行报》以及江苏分行《致远》、贵州分行《最黔言》等员工刊物,为员工精耕细作了一片文化沃土。

文化印记-《工行记忆》史料图册


2.搭载营销传播系统,传递工行声音。在境内各机构全网搭建视频传播系统,面向员工及客户,统一平台、分级传播。营业前后,开通“网点晨会直通车”,定期发布企业文化在内的各类教育培训、重点工作提示指导、标杆网点风采展示等,实现了集团意志直通到底、实时传达、覆盖全行。营业期间,不间断播放我行宣传片、业务介绍、公益广告等视频,有声有色展示我行品牌形象。

(二)搭建新媒体平台,强化文化传播渗透
1.建设“两网”,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一是内网网讯建家园。网讯是集员工交流、经验分享、才艺展示、信息获取、服务支持于一体的内部网络平台,内设了高层传真、总行快讯、全球资讯、企业文化园地、情况反映等栏目,为广大员工提供了交流分享的精神家园。近年来,依托网讯开展了“工行情文化行”图文征集、“追寻红色记忆”、“廉洁文化感言”等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将文化触角延伸到基层。网讯开设以来,日均访问量近16万,其中企业文化园地点击量始终稳居榜首,成为广大员工最喜爱的栏目。二是官方网站搭阵地。发挥我行门户网站的传播优势,在首页展示集团“工于至诚行以致远”核心价值观,开辟“企业文化专区”,以视频、照片、故事等形式,展示工行文化底蕴,使之成为工行文化对外传播的网络阵地。
 

两网-集团网站“企业文化专区”

微媒体-“文化周刊”微信和“文化工行”融e联开通


2.升级“工银大学”,持续开展文化培训。我行工银大学作为国内金融业E-learning的先行者和探索者,秉持“根植文化,服务战略,支持业务发展”宗旨,具备文化传播、业务培训、岗位资格认证考试、“学习论坛”讨论交流、“直播课堂”即时录播等功能,搭建了开放共享的知识平台,日均访问量超过10万。经过十余年的耕耘探索和发展坚守,它已被打造为工商银行E-learning教育培训品牌。依托于此,我行制作发布了集音频、视频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培训课件,如《工行记忆》宣传片、《企业文化手册》、《“画说工行”文化宣传画》、《企业文化故事集》、《行长谈文化》电子书等,打造员工的“空中文化教室”。

3.运用微媒体,打开全方位文化传播窗口。一是维护好“微博、微信”公众平台。2015年,“中国工商银行”官方微信公众号全年推送信息740条,浏览人次近2400万,订阅户达240万;“中国工商银行”官方微博账号全年推送信息1500余条,日均阅读量超过10万次,二者获评“2015年度中国企业最具影响新媒体账号”。今年3月起,官方微信号发布“文化周刊”,每周一期,讲述工行人和工行事,已成为我行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二是开辟自有APP平台。适应互联网金融大趋势,我行推出“e-ICBC”互联网金融体系,其中融e联是基于社交工具的聚合效应而构建,联通线上线下、打通内网外网、沟通行内行外的APP平台,实现了网讯、工银大学等平台信息移动化传播,更便于员工交流学习。借助该平台开通“文化工行”服务号,同步推送官微“文化周刊”信息,更进一步拓宽了文化传播渠道。三是不断丰富“微媒体”内容。广泛运用微视频、微电影、长图、H5及开发简洁实用的“微课件”等形式,生动活泼、图文相济、声情并茂,使得文化传播更接地气、更具吸引力。


二、凝人心、聚合力,通过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提升企业文化传播的感召力
(一)打造活动品牌,引领企业文化新风尚
1.持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2002年以来,我行连续14年结合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工作重点和员工思想实际,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文化聚人心转型促发展”“建设人民满意银行”等,不断加强思想“滴灌”和理念“浸润”,对促进员工转变思想观念、形成文化自觉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工行组织开展的影响最为广泛、参加人数最多的员工教育活动。
2.创新推出“感动工行”员工评选。2008年起,我行先后举办了四届“感动工行”员工评选活动,共表彰了39名先进个人、3家先进集体,突出“感动”这一关键要素,广泛挖掘和宣传立足岗位创造突出业绩、体现先进文化特质和优秀道德品质的员工,进一步弘扬了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精神。活动过程中,通过宣传视频、微信、融e联服务号等,广泛引导员工参与互动,评议感动、畅谈心语,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使这一过程变为一次净化心灵、团结鼓劲的精神洗礼。“感动工行”活动富有时代性、实效性和感召力,激发了全行员工的情感共鸣。

3.组织“全员阅读”活动。2014年5月,总行机关本部以“潜心静读、多读好书”为主题开展了“全员阅读”系列活动。两年来,该活动逐步扩大至全行,影响力不断深入。今年,活动面向全行发出“每天读书一小时,每月通读一本书”倡议,加强阅读资源共享,甄选推荐1000本好书,引导员工把读书学习作为生活方式和职业习惯。并依托“工银大学”建成“网络大学数字图书馆系统”,为全行员工提供了数字图书3.6万册,营造了“书香工行”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树典推优,充分发挥先进示范作用
紧扣全行中心任务,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先争优和“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党员先锋岗”、“巾帼建功示范岗”等创建活动,并通过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岗位技能大赛等挖掘了一批在我行改革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产生重要影响的先进典型,把树典推优的触角真正延伸到基层。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让先进典型亮相亮声,充分发挥示范激励作用,在全行营造了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促使员工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三)实施员工关爱工程,助力员工成长
1.注重员工教育。我行将教育培训视为打造学习型银行、助推员工成长的重要途径,2015年,全行完成各类培训5.2万期,参训415万人次,人均受训11.4天。企业文化内容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已纳入各岗位专业资格培训和认证考试中。同时,引导基层行利用网点学习会、周例会等途径组织文化学习,使文化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为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2.建设“职工之家”。近年来,我行先后投入7.5亿元资金,专门用于基层行职工之家(小家)建设,并着力将文化因素融于其中,设置图书角、文化墙、文化长廊等,不断促进各机构提升文化氛围;通过开展“送文化下基层”等活动,既为广大员工送去精神食粮,也协助基层维护重点客户,坚定了客户合作信心,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使职工之家成为文化之家、学习之家、快乐之家。
3.构建“员工心灵绿色通道”。我行紧贴员工实际,不断加强员工关爱工作,通过在网讯开辟“基层员工服务”平台,增强与员工的即时互动交流,使网讯成为上下沟通、心气互通的“连心桥”;坚持多层面员工思想调查和访谈,全面掌握分析基层热点难点问题,了解把脉员工所思所想,通过开展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带动员工队伍敬业度和满意度的提升。

构建“员工心灵绿色通道”-2014年2月

上海分行启动员工帮助计划(EAP)项目


三、树品牌、强责任,通过构建多元文化载体,增强企业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一)办好“两馆”,建设弘扬金融文化窗口
1.建立中国首家银行博物馆。2000年博物馆开馆,收集钱币、票据、器具等银行各类藏品计三万余件;2016年新馆开幕,空间、展品、功能等全方位提升,多角度、全景式呈现了中国百年金融发展的宏伟画卷。银行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参观,发挥了金融文化教育基地的功能,并先后在香港、北京、台湾等地举办展览,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弘扬和传播了我国优秀金融文化。
2.建成行史馆。2006年,我行行史陈列室开馆,展示实物400余件,图片、图表上千幅。2015年,新行史馆开幕,以更加丰富的文物、翔实的资料和多样的表现形式,生动再现了几代工行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奋斗历程,展现了我行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是重要客户、合作方了解工商银行的窗口,也是员工了解行史行情、感受文化精神的重要基地。
(二)保护银行老建筑,展示我行历史文化风采
对全行具有文物价值的老建筑开展普查,进行统一编号管理。加强老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在建筑结构、外观风格及修缮材料方面,努力做到“修旧如旧”,维护好文物历史原貌,充分发挥老建筑在传承历史和金融文化方面的作用。
(三)完善品牌形象体系,强化品牌国际化传播
配合品牌国际化战略,设计制作了《集团企业形象管理手册》,以“ICBC+行徽”为视觉传播基础元素,树立了和谐统一的集团品牌形象。针对境内外受众的不同特点,创意策划金融服务电视广告片和形象宣传片等,全面改版18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境人民币平面广告,进一步促进品牌国际化传播开展。围绕互联网金融战略,推出宣传片、平面、电视广告制作;全面梳理全行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布APP品牌形象管理规范,打造了“e-ICBC”整体品牌形象。自2009年起,每年发布《品牌文化报告》,持续传播我行文化建设的创新成果和朝气蓬勃的品牌形象。
(四)积极开展公益事业,彰显大行社会责任担当
踊跃投身公益事业,鼓励员工参与志愿者活动,通过扶贫助困、助老助残、助学支教、社区服务、金融知识普及等多种方式回馈社会,在抗击汶川地震、服务北京奥运、建设“母亲水窖”工程、定点扶贫等社会重大事件和公益事件上,工商银行始终走在行业前列。同时,每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并对所开展公益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制作“携手工行传递光明”、“爱目行动”等公益宣传片,组织网络传播活动,增强了我行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

公益事业-爱目行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身处互联网时代,中国工商银行在企业文化传播过程中,将始终秉持“工于至诚行以致远”核心价值观,以更为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前瞻敏锐的眼光,兼收并蓄、固本鼎新,推进各种媒体深度融合,为实现“工行梦”、乃至“中国梦”吹响员工携手奋进、砥砺前行的嘹亮号角。


(本稿件转载自《中国城市金融》杂志2016年第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