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炎症性肠病诊治进展

 莘莘蓬蒿人 2016-10-0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se,CD),是一组慢性复发性疾病,病因未明,与肠道免疫机制有关,而遗传和环境因素在IB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IBD有增多趋势。国内近年报道逐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二者病例总数已超过2万,其中尤以UC为多,其临床诊断与治疗变得复杂而棘手,因此,受到同行普遍重视。应对IBD的诊断与治疗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宁波市第九医院肛肠科彭联明

一、 IBD的临床表现
1.1腹泻与血便  UC患者活动期多是黏液脓血便,重症可致大出血,轻症大便每日数次,重症可达10余次以上。缓解期便次减少,无脓血或排便正常。CD患者常有糊状便,每日数次,常无脓血,如直肠受累或急性发作时可有便血。
1.2腹痛  两者均有腹痛,UC病变多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及左半结肠,故腹痛位于下腹及左下腹。CD病变常发生于小肠及右半结肠,常为绞痛,腹痛在排气、排便后缓解,如疼痛剧烈,持续加重应考虑并发肠梗阻、腹膜炎或肠穿孔。
1.3发热  见于活动期,多为低热或中等度热,高热多为重症或暴发型或有继发感染者。
1.4腹部体征  UC患者常于左下腹可触及肠索。CD患者常于右下腹或右侧触及包块,有脐周及下腹部压痛,少数侵主浆膜者可有肌卫及反跳痛,位于右下腹者酷似阑尾炎,CD致肠梗阻病例可能有腹部局限性膨隆、肠型及气过水声,个别患者可见腹壁瘘管。
    1.5肛周病变  常有肛裂,肛周脓肿,瘘管形成是CD的特片性改变之一。
    1.6肠外表现  常见有口腔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关节炎、脊柱炎、脂肪肝、小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眼葡萄膜炎或角膜炎等。
IBD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最多见,起病缓急不一,病情轻重与病变范围及程度相关。UC按临床表现不同分为4型: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CD根据临床过程可分为单次发作型、复发缓解型、慢性持续型、暴发型。
二、IBD诊断和鉴别诊断
IBD诊断方面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由组织学或血清学验证的金标准;二是鉴别诊断困难,与IBD表现相似的疾病较多。IBD的诊断建立在全面评价临床表现、放射影像学、内镜检查和病理学证据的基础上。
1.IBD诊断
诊断UC:
确诊UC:①腹泻或便血6周以上,至少进行一次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且发现一个以上的下述表现:黏膜易脆、点状出血、弥漫性炎性溃疡:钡剂检查发现溃疡、肠腔狭窄或结肠短缩的证据;②手术切除或活检标本在显微镜下有特征性改变。
疑诊UC:①病史不典型,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有相应表现;②有相应病史,伴可疑的结肠镜检查表现,无钡剂灌肠检查;③有典型病史,伴可疑的钡剂灌肠发现,无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报告;④手术标本大体表现典型,但组织学检查不肯定。
排除感染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孤立性直肠溃疡、CD结肠炎后,如果有明确的组织学检查发现,如非肉芽肿性、连续性黏膜炎症和直肠受累延及结肠可确诊,缺乏组织学证据则属疑诊。
诊断CD:
确诊CD:手术标本在肉眼观察和组织学检查有典型表现,显示节段性、穿壁性病变、裂隙性溃疡和非干酪性肉芽肿,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聚集。
疑诊CD:①剖腹探查发现肠道有典型肉眼改变,但未行组织学检查;②手术标本具有典型大体特征而组织学检查结果不明确;③结肠镜表现符合并具有组织学特征强烈提示CD;④放射学检查显示伴有梗阻或瘘管的慢性炎症。
排除感染(特别是肠结核)、缺血、放射损伤、淋巴瘤或癌后,如果存在肉芽肿伴下列特征性改变之一,如跳跃性溃疡、不连续溃疡、裂隙性溃疡、瘘管、狭窄或阿弗他溃疡等;或无肉芽肿但有上述病变中的3项,可确诊CD。如果只有2项病变表现而无肉芽肿,则应考虑为“疑诊”。病变仅累及结肠,基于上述标准能明确诊断为UC或CD时,应考虑为“未定型结肠炎”
2.IBD的鉴别诊断
IBD与急性自限性结肠炎(ASLC)和阿米巴结肠炎的鉴别:根据定义,ASLC通常在4周内消散,其病因常疑为沙门菌、志贺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或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等。75%以上的患者急性发作时伴有发热和腹泻10次/日以上,虽然大便培养阳性的患者不足50%,但也有助于诊断。由于ASLC和IBD的粪便内均可发现白细胞,因此白细胞不是判断感染的敏感标记物,但ASLD中不常见外周血小板增加。ASLC患者的结肠黏膜隐窝通常正常,固有层以多形核细胞浸润为主,在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或梅毒患者的黏膜上可发现巨细胞,肉芽肿罕见。在新鲜粪便、黏膜分泌物或黏膜活检中发现滋养体确诊阿米巴结肠炎,有关的血清学检测有助诊断,75%-85%的急性阿米巴结肠炎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出阿米巴抗体。
CD与肠结核的鉴别:由于CD与肠结核在临床表现、内镜检查、放射学和病理学检查方面表现相似,两种疾病相互误诊率达50%—70%。亚太地区对CD的诊断应特别慎重,首先应排除肠结核。有鉴别意义的临床特征包括CD易累及肛周和形成肠瘘,肠结核患者既往或现有肠外结核史。内镜检查有助鉴别诊断,其表现为CD呈纵行溃疡,而肠结核为横行溃疡。组织病理学特征对鉴别诊断最有价值,肠道和肠系膜淋巴结内小的、分散的和松散的非干酪性肉芽肿是CD的特征:大的、致密的和融合的干酪样肉芽肿和抗酸杆菌染色阳性是肠结核的特征。不能除外肠结核时可予抗结核治疗4—8周。亦可采用特异性引物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组织肠结核DNA,据报道肠结核患者PCR检测的阳性率可达70%,故有鉴别诊断价值。
CD与白塞病的鉴别:推荐白塞病国际研究组的诊断标准:①反复发生口腔溃疡,过去12个月内发病不少于3次;②反复发生生殖器溃疡;③眼病,如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④皮肤病变,如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丘疹性脓疱和痤疮样结节;⑤针刺实验阳性:无菌穿刺针刺入患者前臂,24—48h后出现直径超过2mm的无菌性红斑性结节或脓疱为阳性。
确诊白塞病必须有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和缺乏临床可解释的其他2项特征。HLA分型同样也有助于鉴别诊断。HLA-B51等位基因在白塞病患者中出现的概率很高。
其他需鉴别的疾病:包括缺血性结肠炎、显微镜下结肠炎、放射性肠炎、转流性肠炎、NASID肠病、过敏性紫癜、恶性淋巴瘤和癌。
缺血性结肠炎通常不累及直肠,组织学可见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结肠黏膜中浅表上皮常遭破坏,深层隐窝未累及。
显微镜下结肠炎包括胶原性结肠炎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当出现无痛性大量腹泻不伴便血时应考虑该病。内镜检查通常正常,诊断上赖于上皮细胞层下发现增厚的胶原带或上皮肉淋巴细胞增多。
放射性肠炎、转流性肠炎和NASIK肠病在有确切病史时应予考虑。过敏性紫癜的诊断应建立在发现有IgA在皮肤紫癜性皮疹、肾脏或肠道沉积的证据。
恶性淋巴瘤通常发生于有进行性严重腹泻、便血和腹痛的年轻患者。组织学对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结肠癌通常有便血,可有或(元)腹痛和梗阻症状,结肠镜加活检对诊断有益。
对于一些难以与IBD鉴别的疾病,为明确诊断推荐进行3—6个月的随访观察。
UC与CD的鉴别:UC和CD的临床和内镜鉴别见表,组织学鉴别见表。
4.IBD诊断步骤:为更好地处理IBD患者,诊断过程应该标准化。
临床怀疑UC时,推荐以下逐级诊断步骤:①粪便常规检查和培养除外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等;②除非患者是暴发型,应行结肠镜检查和活检;③必要时可行钡剂灌肠检查;④常规实验室检查,如全血细胞计数(CBC)、血浆蛋白、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对诊断有帮助。腹部平片、血清电解质和血培养对重症患者是必须的:⑤内镜下直肠炎(或隐源性结肠炎)既不能诊断为UC,也不能作为临床诊断。
临床怀疑CD时,推荐以下逐级诊断步骤:①为除外肠结核感染应行相关检查,如胸部X线片、结核菌素(OT)验和血清结核菌纯化蛋白衍生物(PPD)抗体检测等;②对可能累及的肠段酌情行内镜、气钡双重造影或胶囊内镜检查;③CT或超声检查对肠壁病变和肠外并发症诊断有助;④上述用于。
三、治疗
1. 溃疡性结肠炎(UC)的内科治疗
1.1 活动期UC
    1.1.1 轻度UC 可选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或5-氨基水杨酸(5-ASA)制剂,如美沙拉秦或奥沙拉秦。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至最大剂量:SASP4—6g/d、奥沙拉秦3g/d,每日3-4次给药。病变局限于直肠或远段结肠者,可用5-ASA栓剂塞肛,0.5-1g,每日2次给药,缓解率达93%。上述治疗反应常在用药3周内出现。亦可采用氢化可的松、5-ASA制剂,甚至中药进行保留灌肠。
    1.1.2 中度UC 可用上述剂量水杨酸制剂治疗,反应不佳者适当加量或改用糖皮质激素,常用强的松30-40mg/d,分次口服。
    1.1.3 重度或暴发型UC 病变范围多较广泛,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应卧床休息,适当补液、补充电解质。有肠扩张的患者行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对加用或增加5-ASA制剂剂量后病情加重需者需停用该类药物。⑴肠道休息、充分营养:维持足够的饮食平衡,避免任何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⑵糖皮质激素①从未用过口服糖皮质激素者,可口服强的松40-60mg/d,观察7-10d。亦可直接静脉给药。②静脉用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100 mg/d,或氢化泼尼松60 mg/d,或甲基强的松龙48 mg/d。后两种药物因潴钠失钾的副作用较小而首选项。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最近30 d内未用过任何皮质激素的患者,可用ACTH120U24h连续静脉输注。⑷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静脉用药7-10 d仍无效时,需考虑静脉用环孢霉素。尤其是未有心理准备接受手术者。环孢霉素:每天4 mg/kg,持续静脉滴注。⑸抗生素:所有高热、白细胞增多极度核左移、腹膜炎体征,或巨结肠的暴发性型患者,均应给予广谱抗生素以控制肠道继发感染。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或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静脉给药,对无中毒症状的重症患者,如皮质激素仅取得部分疗效,患者持续低热,广谱抗生素可能有一定疗效。
    1.1.4 难治性UC  口服SASP制剂、5-ASA制剂或激素局部用药和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后,症状仍不能缓解者为顽固病便。对该类患者常需采用免疫调节治疗。⑴AZA或6-MP:长期治疗有效率约60%-70%。这类药物在用药3-6个月以上才能取得完全的治疗反应,因此,患者常需继续原剂量强的松治疗至少2个月,然后才能减量。⑵Infliximab:为抗肿瘤坏死因子a(TNF-a)单克隆抗体,现已有初步研究揭示对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可能有益。
    1.2  缓解期UC症状缓解后,应继续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疗程尚无定论,但至少应维持1年,而近年愈来愈多的学者主张长期维持。目前尚无证据提示激素在维持治疗中有效,因此,对于使用激素控制症状者,最终目标是将激素逐渐减量至停用,而过渡过到氨基水杨酸制剂维持治疗。氨基水杨酸制剂维持量:SASP 2g/d、奥沙拉秦1g/d。病变局限于直肠且疗效佳者,可不予维持用药,亦可用5-ASA栓剂0.5-1g塞肛,每3晚1次。
    2  克罗恩病(CD)的内科治疗
    目的是控制急性发作,维持缓解。治疗原则可参照UC,但通常药物疗效稍差,疗程更长。由于CD严重度和活动性的确定不如UC明确,病变部位和范围差异亦较大,因此,在决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轻、中、重)、病期(活动期、缓解期)及病变范围不同,掌握分级、分期、分段治疗的原则。
    2.1  口腔病变  常与肠道病变共存,对针对肠道病变的治疗有效。含氢化可的松或硫糖铝的凝胶局部用药,可取得较好疗效。
    2.2  胃十二指肠病变 ⑴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硫糖铝可使症状部分或完全缓解。⑵糖皮质激素:强的松40-60mg/d,用于大多中至重度患者,治疗反应常出现于用药2周内。⑶AZA或6-MP:用于激素无效或依赖的患者(用法同“难治性病例”)。
    2.3  回肠炎的内科治疗
2.3.1    5-ASA缓释制剂  用于轻度患者。美沙拉秦缓释剂,2-4.8g/d,治疗反应在服药4周内较明显,维持治疗可用3g/d,长期用药。SASP在维持治疗中无效。
    2.3.2  抗生素  5-ASA制剂无效或不能耐受时,可试用抗生素治疗。⑴环丙沙星:500mg每天2次,有效者用药6周后,减量至500mg每天1次,维持6周。⑵克拉霉素:500mg每天2次,有效者维持该剂量至6个月。⑶其他:多种广谱抗生素均有效,如第三代头孢菌素,几种抗生素交替使用可能更佳。
    2.3.3  糖皮质激素  用于重度或5-ASA和抗生素无效的轻度病例。强的松40-60mg/d,有效后逐渐减量至停用。
    2.4  小肠CD并发症的内科处理
    2.4.3  小肠梗阻  肠道休息、肠外营养。无效时可考虑静脉用糖皮质激素。
    2.4.2  脓肿  常规使用抗生素,必要时使用激素。
2.4.3 小肠梗阻  肠道休息、肠外营养。无效时可考虑静脉用糖皮质激素。
2.5  回结肠炎和结肠炎  ⑴氨基水杨酸制剂:用于轻至中度患者。SASP4-6g/d;美沙拉秦2-4.8 g/d。⑵抗生素:上述药物无产或不能耐受时,可用抗生素。首选甲硝唑10mg·kg-1·d-1,最大剂量20mg·kg-1·d-1。亦可用环丙沙星或克拉霉素。⑶糖皮质激素:用于重度或上述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强的松40-60mg/d。症状严重或有中毒症状者则静脉用药。一旦缓解,激素逐渐减量至停药。⑷维持治疗:SASP或美沙拉秦,2-3g/d。
    2.6 肛周病变  ⑴抗生素:引流通早的瘘管和小脓肿可先用甲硝唑10mg·kg-1·d-1,2-4周仍无效可增至20 mg·kg-1·d-1。亦可用环丙沙星500mg每天2次,起效后亦需长期维持用药。⑵上述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给予AZA或6-MP(用法同“难治性病例”)。⑶⑷⑸⑹
    2.7 瘘管  ⑴抗生素;⑵免疫调节剂;⑶Infliximab:经上述治疗后瘘管仍不能闭合者,可试用该药。
    2.8  难治性病例  足量激素(激素抵抗)、5-ASA制剂和抗生素治疗后症状仍无改善,或激素一旦减量或停药,疾病即复发(激素依赖)者。这类患者外科术后复发率高,且许多患者既往已接受过手术,再次手术有发生短肠综合征的危险。因此,内科治疗有重要意义。
    2.8.1  AZA和6-MP  不但能诱导缓解,且能维持缓解。
    2.8.2  氨甲蝶呤(MTX)  用于不能耐受AZA或6-MP,或这两种药物无效者。
    2.8.3  环孢霉素  ⑴诱导缓解:目前静脉用药仅推荐用于极严重的难治性病例中。用法:4 mg·kg-1·d-1,持续静脉滴注。用药期间需监测血药浓度。⑵维持缓解:口服用药对维持缓解和预防术后复发均无帮助。
    2.9  持续性耐药病例  经正规5-ASA、抗生素、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治疗后仍持续有慢性活动性症状者。⑴长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维持缓解的最低有效剂量,隔日给药。但该治疗方法不能降低疾病的复发率。⑵全静脉营养(TPN)或经肠道要素饮食。
    2.10  术后复发的预防和治疗  ⑴预防复发:口服甲硝唑和5-ASA缓释制剂可能有,而SASP和皮质激素对预防术后复发无效。⑵治疗复发:复发回肠炎的患者可用前述标准治疗方案。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的严重患者可试用AZA或6-MP,用法同前述。

3.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治疗
    1)    Crohn病
    小肠Crohn病的手术指征是:肠梗阻、肠内外瘘、穿孔、大出血、癌变,以及不能用药物缓解的肠道或肠外症状。手术方式包括肠切除术,狭窄成形术和病变旷置术。对于绝大多数病人,肠切除仍是解除症状的首选办法,因为能够去除病变。
    结肠Crohn病手术指征是结肠瘘、出血、脓肿、狭窄、肿瘤、生长发育迟缓,以及药物治疗无效等,部分病人病程急性发作,出现腹腔脓肿、中素养性巨结肠或肠穿孔、腹膜炎或大出血等症状,需急诊手Crohn病不可能通过手术解决,因此除非病变累及全结肠和直肠,或合并有肛周病史,一般不做全结肠和直肠切除,更不做回肠造袋,而只将病变肠管切除,保留直肠和肛门括约肌,保留回盲瓣,避免肠造口,以利于改善生活质量。
      Crohn病经常合并有肛周疾患,处理肛瘘时应首先充分引流脓肿,形成瘘管后可以切开或挂线。肛裂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以自愈。
      2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虽然是一个内科疾病,但有很大一部分病人最终需要手术治疗,而且手术可以治愈,这点与Crohn病明显不同。外科治疗的主要适应征是正规内科治疗失败和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其它适应征包括药物不能控制的溃结肠道外表现如硬化性胆管炎、强直性脊柱炎或骶髂关节炎。结节性红斑、血栓性疾病、眼病、经物治疗的并发症及为了预防癌变或治疗结直肠癌等。全结肠直肠切除是治疗溃结的主要手术方式。该手术创伤较大。全结肠直肠切除术后的重建方式主要有4种:永久性回肠造口,控制性回肠造口,回直肠吹合术及回肠肛管吹合加造袋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