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令人扼腕的“死士”与货真价实的“花瓶”

 等待MYLOVE 2016-10-05

令人扼腕的“死士”与货真价实的“花瓶”

令人扼腕的“死士”与货真价实的“花瓶”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们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当然,嵇康和赵孟頫也不例外。别看他俩一前一后相隔一千年,却都是在其生前与身后名头响当当的大文人。一个是要“独善其身”,一个是要“兼济天下”,结果,两人都“壮志未酬”。一个成为令人扼腕的“死士”,一个当了货真价实的“花瓶”。

嵇康(223年-262年),“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三国志.魏书》),是文学家,并在音乐方面有特别的天赋,其所作《广陵散》堪称绝世精品。他还擅长书法,精于丹青。作为曹操的侄孙女婿,他在当时的政治权力斗争中,倾向于曹魏宗室,而对司马氏的晋朝廷采取不合作态度。由是,嵇康决定“独善其身”。他先隐居在河南焦作的山阳,后又到洛阳城外开了个铁匠铺,每天都与向秀在大树底下打铁。有一天,司马昭的“大红人”司隶校尉钟会,突然带着一群华丽的车队来访,无非是是想请他“出山”为司马氏效力。可嵇康却“扬槌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世语新说》),钟会只得悻悻而归。

山涛是嵇康的好友,其品行也受人赞誉,就是因为他向司马昭推荐由嵇康来接替他出任吏部郎,所以,嵇康知道后,就立即给山涛写了一封绝交信。

对嵇康一次又一次的不合作,司马昭雷霆震怒。那好!你想“独善其身”,我偏要让你“身陷其中”。公元262年8月,嵇康的好友吕安被诬告下狱,司马昭便以“立论放荡,非毁典谟”的罪名把嵇康也牵连了进来。不久,嵇康就被处死,时年三十九岁。

赵孟頫(1254年-1322年)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通律吕,擅金石,解鉴赏。他的书法名列楷书“四大家”之一,被称作“赵体”;他的画作,被誉为“元人冠冕”。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自小就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鹄之志,只可惜生不逢时。元灭宋后,他只能在湖州(浙江吴兴)老家闲居。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向元世祖忽必烈推荐了赵孟頫。赵孟頫得报后,喜不自胜地奉旨进京,并受到忽必烈的亲自接见。三十二岁的赵孟頫顿时“备受鼓舞”,连忙表示:“士少而学之于家,盖亦欲出而用之于国。”

赵孟頫应召来京,是怀抱着“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来的。但他却忽略了或是忘记了自己赵宋宗室,前朝遗民的身份。他迫切地希望自己能有一番作为,能用自己的平生所学来报答忽必烈的“知遇之恩”。但,当他满腔热忱地对元朝的弊政提出一些改革意见时,却遭到蒙古大臣的极力反对,而且,忽必烈也明显偏袒蒙古人。至此,赵孟頫才如梦方醒,“兼济天下”的理想其实就是空中画饼。原来,以黩武和嗜财著称的忽必烈,从骨子里就瞧不起读书人,尤其是南宋遗留下的读书人。可是,忽必烈以及他的后继者们,却需要摆出一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恣态来笼络人心,来收买前朝文人,来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而赵孟頫才华横溢,既是当时文人的“杰出代表”,又是前朝遗民中的赵宋宗室,这就自然使他成了忽必烈们用来点缀蒙元朝廷门面的首选超级大“花瓶”。对此,赵孟頫还专门写了一首《罪出》诗,来抒发自己当“花瓶”的苦闷:“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谁令堕尘网,婉转受缠绕。昔为海上鸥,今为笼中鸟。”苦闷归苦闷,此时的赵孟頫也不得不认命了,只好安安心心地去做元朝的大“花瓶”。

由此可见,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只不过是古今文人的一厢情愿罢了。不管你只想“独善其身”也好,还是你也想“兼济天下”也罢,在独裁专制的社会中,这些所谓的“理想”都是不可能让你随心所欲地去实现的。当然,想做一个与当局不合作的“死士”,或者,想当一个十分乖巧听话的“花瓶”,这样的机会总还是有的。可是,想得到机会,就得付出代价。虽然,当“花瓶”付出的代价,是窝囊一生,却不失为文人的一种生存之道;而做“死士”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极其珍贵的生命。不是嵇康在临死前还嘱咐儿子不要再走自己的路了吗?因此,宋代之后,“嵇康”式的“死士”就越来越少了,而“赵孟頫”式的“花瓶”却越来越多了。甚至,不少“花瓶文人”还摇身一变,竟成了“御用文人”。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