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让吟诵回到生活中

 江山携手 2016-10-05


应让吟诵回到生活中

郑欣淼


吟诵,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独特方式,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恢复和发展吟诵传统,更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一件大事。尤其在面临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文化的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吟诵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更是培养道德品格和中国文化精神的途径,从而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国文化的复兴起到重要的作用。

  吟诵是汉语诗文的活态。汉语的所有文字作品,特别是古典诗词文赋,皆可吟诵。吟诵介于读和唱之间,既是诵读,又有曲调,表达着个人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吟诵的曲调各地不同,但都浸润着大雅君子之风。

  吟诵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的独到魅力之一。在宝岛台湾,吟诵一直存在于教育体系之中。日、韩等国家的吟诗社社员达数百万人,他们吟诵汉诗,还经常来我国访问交流。然而,作为吟诵之根的大陆,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目前各地区都只有极少数老者尚会吟诵,而且年龄一般都在80岁以上,如不加抢救,吟诵将只剩下不成系统的资料碎片,最后只能放进博物馆。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后的机会!

  如今,社会也欢迎吟诵。今日中国,已从盲目西化的困境中觉醒,政府和民众,都迫切感觉到了传承自己文化的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对吟诵感兴趣,但又无从学起。在政府大力提倡下,各地都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但只是朗诵为主。新作古诗歌曲,又多因不了解诗词格律或对诗文理解不深,而导致水平参差不齐。而吟诵,尤其是普通话新吟诵,是完全可以担负起诵读经典的任务的。

  目前,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为核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已经初步开展了搜集、整理、研究和传承、宣传吟诵的工作。北京大学中文系“语音与乐律”实验室也承担起了部分采录的工作。全国吟诵界的人士也正在联合起来。一些地方(如北京、山东、广东、江苏、福建、上海、天津等地)已经开始了吟诵进课堂的试点。吟诵的社会反响越来越大。传承吟诵的事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吟诵归根到底,是一种学习、教育方法。恢复和发展吟诵传统的关键,就是使它进入教育体系,回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学习古代文化、文学、音乐的课程,都应借鉴吟诵的方法。没有这一条,吟诵终究不能传承下去,也将起不到它传承文化、陶冶情操的巨大作用。


原载2010年05月13日中国政协新闻网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56/11583125.html


作者简介:郑欣淼,陕西省澄城县人,生于1947年,中国当代文化学者,“故宫学”专家。历任中共陕西省委副秘书长、陕西省委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任故宫研究院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名誉会长。2003年首倡“故宫学”,先后出版著作20余种:《政策学》《鲁迅与宗教文化》《天府永藏》《故宫与故宫学》《郑欣淼诗词百首》《郑欣淼诗词稿》《游艺者言》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