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拼命赚钱,功成身退后做投资,应该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所以今天,我跳出来说资本将死,一定会令很多人心里不舒服,当然更会嗤之以鼻。但是大势所趋,不能因为你不舒服,它就不发生。作此预判的依据有二:1)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的企业将消失;2)一般等价物的表征物将会易主。 有人会说,这一依据也是预判,并不是已经成为事实的真凭实据,但一些真实发生的商业现象确实表明了这一迹象。 2013年底,我接触了一家做微商运营的企业,该企业的创始人S曾激情四射地给我介绍了微商的运营模式,搭建一个移动互联网电商平台,上游整合各种产品,包括服装、日用品、工业用品等实物商品,还包括连锁加盟、项目创意等虚拟商品,下游通过各种宣讲、说教、洗脑发展一批代理商,同时将上游的产品提供者与下游的代理商全部发展成为该微商平台运营公司的股东,美其名曰“全民持股”企业。而这家企业的启动资本也来自他们发展的产品供应商及代理商,即向供应商收取产品推广费,向代理商收取代理权限费。据说,2014年,该公司的这两项收费达6000多万,在没有任何实际业务拓展的情况下。当然我对此模式是非常不看好的,总觉得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变成旁氏骗局。 不过在2014年底,又接触到了一家有类似运营模式的企业。该企业创世人L是90后,他们采用的模式与S的公司基本相同,但是做的似乎更彻底一些,更像是协同创业。在企业的架构上,与S的公司一样,自己做电商平台,上游整合供应商,下游整合代理商,不同的是,他们一不向供应商收费,二不向代理商收费,只拿分成,并且他们的“代理商”相对更加自由和松散。比如某个供应商的产品放在他们的平台上,谁想卖就卖两件,谁想卖什么产品就卖什么产品,卖1件也可以,卖100件也可以,促成了1次交易也可以,永远在这个平台上做销售也可以,只要其带来的收益到了该公司的账上,亦或是供应商的账上,“代理商”就可以按照议定的比例实时获得应得分成。该公司作为运营者,只负责合理分成,以及及时分配收益,吸纳供应商,发展更多的“自由代理商”,实际上他们的代理商更像是销售员。通过这样的方式,该平台吸引了大量的松散销售员,这些销售员是全职是兼职,是长期还是暂时都无所谓,只要能产生交易就能分得回报,该公司无需付基本工资给他们。这个项目当时给了我较大的触动。 在这个项目中,该企业未来有可能无法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因为这家企业就像资金的交通枢纽一样,资金量瞬间的提升只是因为他们要在这里流通周转,而非永久停留,所以就会造成该公司本身收益的扁平化,要想获取高额利润就必须以量制胜,似乎比较理想化的手段就是垄断了,但是能否做到,现在下定论为时尚早。当然目前该公司的平台依然在建设中,不过据悉该公司获得了非职业投资人B的投资。 几乎在同一时期,上海的租房中介App “A”的类似运营模式也进入了我的视线。这家没有门店的租房中介成立还不满一年的时候,在上海有近2000名员工。这个信息确实震惊到了我。随后了解到,大部分员工都不是雇佣制,而是合作制,与L的公司模式基本相同。有房源的人分享自己的房源,就能得到回报,能把房子租掉的人也可以获得回报。A却不用养活他们,可以说这些人称为了A的协同创业者。不过这条信息来自小道消息,因为A的创始人D在某次采访中说,他们80%的“员工”来自原有的地面房产中介,A是通过开出双倍底薪的诱惑这些人加入的。 2015年伊始,类似这样的运营模式时不时就会传入我的耳中,比如一位朋友所在的C公司,某小区服务公司W等。致使我第一次开始认真的审视这种模式,去洞察这种模式的背后是否有某种趋势性的东西已经袭来。2016年初,近两年崛起的滴滴打车,更是提出了“分享经济”的概念,并著书《分享经济,改变中国》,以推广这种理念。 在这样的探究与思考中,我发现了几点或许可以被称为趋势的东西。 1、创业者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创业并非是为赚取金钱,而是因为自己的喜好,以及身上被激发的狼性对原有社会组织方式的不满,希望能够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社会组织方式。比如我的朋友L,认为摆地摊都无所谓。 2、企业的创始人开始越来越多的摒弃那种要高高在上的虚荣心。比如S公司的创始人W没有专有办公室,和其他员工一样只有一个工位。据说facebook的扎克伯格也没有独立办公室。 3、越来越多的新创企业采取全员持股的方式。这个已经无法特定列举了,看看你身边的企业就会发现不少。 4、从雇佣制走向协作制,越来越多的使用闲置人力资源。比如媒体让用户产生内容;电商让有闲暇时间的人去做销售,淘宝还只是一个开始,当然希望它不要成为先烈。 这几种趋势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企业已经不再是为了赚取高额利润而存在,而是因为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而存在。谁将成为某家企业的发起者或者运营者,首先是因为该人的兴趣所在,其次是其具备相应的能力。其获得的回报根据其管理资源的多寡而定。因为,物联网时代将带来的,供给与需求的绝对精准匹配,以及信息的完全透明,致使地位的高下与资本的多寡将不会再成为人们获得物质多少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讲到这里,就要开始分析下一个依据了,即一般等价物的表征物将易主。 一般等价物的表征物将易主 一般等价物其实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是人对价值的认知度,所以需要有实体的表征物来代替它。在历史上,布匹、贝壳乃至粮食等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表征物。自从几个世纪前,货币成为了一般等价物的表征物,一直延续至今天。当然,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它仍然是一般等价物的主要表征物,但是它的地位却正在被悄悄的撼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当时有人用“中本聪”的化名——比特币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了比特币的模式。2009年,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机构控制的比特币诞生。和法定货币相比,比特币没有一个集中的发行方,由网络节点的计算生成,谁都有可能参与制造比特币,而且可以全世界流通,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上买卖,不管身处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购买、出售或收取比特币,并且在交易过程中外人无法辨认用户身份信息。虽然新比特币通过预设的程序制造,随着比特币总量的增加,新币制造的速度减慢,到2140年将达到2100万个的总量上限,但被挖出的比特币总量已经超过1200万个。海内外各大小交易平台的比特币买卖交易加起来有10万BTC左右,国内正在正常运营的比特币交易平台,日成交量加起来约为50000BTC。虽然,2014年由于黑客攻击、价格波动等问题导致的平台破产、交易骗局事件屡有发生,使比特币一度面临不小的信任危机,但是其作为虚拟货币向物质货币发起的挑战,后续力量不可小觑。 如果说比特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表征物——网络货币与物质货币之间发生的比较明显的冲突,离我们还相对遥远,但是同样的事情也在我们身边上演,只是没有发生像比特币这样激烈的冲突而已。 比如在百度文库,你可以通过分享资料、回答问题等方式获得经验值,然后用这些经验值去获取他人分享的资料,而不需要使用货币购买。采用这一方式的还有很多,比如道客巴巴、豆丁网等。此外,基本上所有的游戏都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比如领养QQ的小企鹅,可以让它搬砖头获取金币给自己买食品、衣服等。 当然你可以说这都是在虚拟世界中才可以实现,在现实世界中还是要有货币才可以购物。那么信用卡呢?现在没有使用信用卡的人应该在少数。当你在使用信用卡时,一般等价物的表征物其实是信用,但是因为它换取的是金钱,所以资本家们可能忽略了它的威胁。但是未来,信誉或者品德会不会取代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的新表征物呢?你想撇嘴?先别忙。 早年,在深圳乘坐出租车时,曾跟出租车司机闲聊,他说到深圳户口一事给我的触动颇大。该司机说他在深圳8年了,马上就可以拿到深圳户口了。我就问他是不是在深圳买了房子就可以拿到深圳户口,因为曾经以S市和B市为代表的诸多城市都有这样的政策与惯例,只要你在当地买房就可以办理当地户口。该司机的回答是No!他说要想拿到深圳户口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二是多多参与公益活动,三是各种记录良好。深圳对市民采取打分制,比如满分是100分,本职工作可能占去45分,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增加若干分不等,一年到头没有不良记录又可以加分。因为时间稍久了,具体数字我记不太清楚了,但是大致如此。这件事给我的触动是,实现你某种需求的手段已经不仅仅是金钱了,也就是说一般等价物的表征物易主了,变成了你的品德。如果这种方式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相对公平的社会组织方式,那么它怎么可能不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这会儿肯定会有人开始唏嘘了,因为80%的财富与特权掌握在20%人的手中,这20%的人太有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阻碍这种社会组织方式的到来。因为一旦到来,现有的所谓财富便会一文不值,而他们也不会再享受到上层社会的特权。但是这个时代终究会来,因为这一次的变革已经不能仅仅称之为产业变革,更应该称之为社会制度变革;不只是工业革命,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革命。而这场革命的领袖是趋势,主体是自愿加入“协同创业者”这一自由党派的万千大众。这场革命的结果将是资本私有时代的结束,而资本私有时代的理论也将不复实用。 综上两个依据,小i大胆预判: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的的资本组织将会消失。所以接下来的10年,可能是以榨取剩余价值,追求高额利润为目的的资本机构的最后晚餐。 |
|
来自: mrjiangkai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