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15】你我都是原始人

 陈识123 2016-10-05

我上大学时候,有一次一个心理学老师来讲课,说起亚里士多德的气质类型理论。
估计你也听说过这个模型,说人的气质有四种类型,什么粘液质、胆汁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了,还有人在谈论这种理论。 
这个理论如此粗糙,从解剖学上,你也不知道他说的粘液和胆汁是什么;从实践上,你更加无法界定一个人究竟是粘液还是胆汁。
即使如此粗糙丑陋的理论,在2000年后依然被无数人采用。

今天原本打算接着从物理学的角度谈论时间,但是越深入越发现力有不逮,这些谈论已经超出我的能力了,不如藏拙。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我们已经很熟悉了。


平心而论,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是更符合人的直觉的,在我没有学习物理学之前,我已经无意识中建立了同样的时空观。

在绝对时空观下,时间和空间犹如搭好的舞台,宇宙万物在这个搭好的舞台里翩翩起舞,各行其是。


空间是均匀的,时间是均匀的。


爱因斯坦说,不对,空间和时间都不均匀,空间和时间都受到物体的作用。


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演员不仅在台上唱戏,还把舞台掀起来,甚至拆掉。


纵观科学发展史,可以看到一条脉络在显现,那就是一体观。


牛顿的绝对时空里,时间和空间是分离的,空间和物体是分离的;空间负责搭台,物体负责唱戏。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里,时间和空间是一体的,空间和物体也是相互作用的。更革命地说法,空间和物体是一个东西。

或者说,根本没有空间这种东西,只有物体。当然,你也可以说根本没有物体这种东西,只有空间。


返回到灵修的基本原理,这反而是基本的常识,世界只有一个,我们用意识把它分裂为许多个。


在爱因斯坦之前,我们对于空间是如此想象的,我们想象每个东西都占据着一个空间,如果把这个东西拿走,它原先所在的地方就空出一个空间。


这种想象,看上去很合理,也很容易想到。但并不符合实际。我们无法保证把东西移走后,那里会有一个空间。


或者更彻底地说,我们连什么是东西都没搞清楚过。


关于东西,或者物体,原本就是我们的一种理解。


佛家把这个过程叫色受想行识。

现代科学叫作感知、建模、识别。

走到这里,科学和心理学是没法分开的,科学构建在心理学之上。


我们所说的“外部世界”,或者说“客观世界”,我们经常忘记,是构筑在我们的感觉之上的。


最彻底地讲,我们不知道外界有什么,我们只知道我们感知了什么。


人的感知,佛家说有六感,眼耳鼻舌身意。我相信这个说法可能来自更早的婆罗门教派,佛陀只是山寨了婆罗门的理论;当然婆罗门也是山寨更早的修行理论。


感觉器官把刺激采集进来,进入大脑,进行识别,识别的结果就是我们说的“物体”。


这是一个大脑组织加工的过程。


不管说太阳、袋鼠,或者原子、引力,我们都是把感觉进行加工再处理。


科学体系,是这种加工再处理的一种结果。


当我们谈论原子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原子,我们只是把感受到的这些刺激,称之为原子。


这种概念,这种理论,对我们理解外界的刺激有帮助,我们就采用这套概念和理论。


大部分人谈论原子的时候,在想象原子是球形,或者想象原子像核桃、像乒乓球,但其实我们不知道原子是什么。


或者,更根本的,你可以认为没有原子这种东西,这丝毫不影响你认识世界。或许有一天,你会找到一种更方便的模型,来描述外界的刺激,在这套模型里,没有原子电子的说法。


经过持续努力,人类建立的模型是越来越精确的。


最粗糙的模型就是,山、水、树、云、草、天、地……


如果套用现代的化学和物理知识,这套我们每天在用的语言简直就是迷信,天、天、天,你告诉我天在哪里,天文学告诉我们根本没有天,大气层是大气层,月亮是月亮,太阳是太阳,银河系是银河系,河外星系是河外星系,你把这些都凑一起叫做天是什么意思?这科学吗?这有任何道理吗?


还有地,你告诉我地在哪里?你原先说的地是和天相对的,你觉得天在上面,地在下面。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根本没有这回事。月亮上也是地,火星上也是地。地在宇宙中无处不在,天也无处不在。

所以,天和地,都是胡扯。


这套模型如此不精确,但今天我们还会常常采用。


科学是难以掌握的。即使是17世纪牛顿建立的系统,现代人也没有几个人能掌握。你以为你学过物理学就懂牛顿了?


初中时候物理老师问过我们几个简单的问题,我和你之间有引力吗?

有的同学说有,有的同学说没有。

你看,这么简单的问题,即使学过物理学,也还是很多人不清楚。


更不要说后来的相对论量子论了,谁搞清楚了?可以说大部分人只是听过几个名词,根本不知道那玩意是什么意思。


要知道爱因斯坦是什么时代的人,是一九几几年的人,爱因斯坦的理论是1900年的理论,现在又过去了100年,新的理论在提出、在发展,后来的理论更加没人知道、更加没人说得清楚。


我上大学时候,有一次一个心理学老师来讲课,说起亚里士多德的气质类型理论。

估计你也听说过这个模型,说人的气质有四种类型,什么粘液质、胆汁质。像我这种性格内向的人就是粘液质,张飞那种脾气暴躁的就是胆汁质。听起来很有道理吧。

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了,还有人在谈论这种理论。


这个理论如此粗糙,从解剖学上,你也不知道他说的粘液和胆汁是什么;从实践上,你更加无法界定一个人究竟是粘液还是胆汁。


即使如此粗糙丑陋的理论,在2000年后依然被无数人采用。


还有性格色彩,红黄蓝绿,四种性格。红色热烈,蓝色忧郁。听起来很有道理吧。


这些理论的粗糙程度,和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没什么区别。


还有十二星座,九型人格。

这些理论都是一道汤子。


你甚至不能说这些理论不对。只能说它们都太粗糙太丑陋了。

就像原始人造的“天”的概念,你不能说它不对,只能说它没太大意义。


相对论发现了空间和时间是一体的,物体和空间是一体的,量子论发现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是一体的。

粗糙的科学模型,都是制造了不恰当的分裂;精确的科学模型,制造了更合理的分裂,并找到分裂之前的联系。


入寒门,不白活
想知道加入寒门的具体方法,点击公号下方“寒门贵子”按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