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为“味”,何为“道”

 昵称37058008 2016-10-05

国学中,味有多层意思,不仅是口舌之感,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常常有人问,何为味?味难解,难于味有百种,亦有百解。解味实为解人生之境,待你穷词尽理时,味仍悬于念间,疑与惑相生,更加味之趣。而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味后有道,味意竟是更浓。

 

1.真 味:人生有悲有喜,有苦有甜,无论是尝食之味或生活之味,都应当用心真切体味。尝美食味道,品人生真味。真味人生、性情所致。真诚,真实。

 

2.知 味:素有“知味停车,闻香下马”的名句,当然在这里的知味,要说的不仅仅是知道一种滋味的意思。“知”除了知道,知晓以外更有知音,知画的意思,古时就有于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他们因为对“味”的爱好走在一起,成了知音。知己蕴含着一份世人传颂的坚固情谊。

 

3.至 味:“至真至诚”所表达的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人与人相处的重要桥梁。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也会与很多陌生人擦肩而过,也许我们寻觅的只是情感中,生活中的一种极致。

 

4.乐 味:快乐生活,乐有所途。快乐,欢乐都是一种让人心情愉悦的滋味,庸碌而平凡的我们,每天都穿梭在钢筋混泥土的都市森林里,偶尔忙里偷闲。苦中作乐,知足常乐,都不失为人生的一种乐趣。

 

5.况 味:且可以说为境况和情味,面对生活的起伏,难免有不称心不如意,也曾起起伏伏,也曾跌跌撞撞,但风雨过后总会有晴天,黑夜过后总会有黎明。正如诗仙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那是一种豁达,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境况都应以性情的一面,去认真体会个中味道。

 

6.五 味:酸甜苦辣咸,人生简单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演变的过程,但同时它渗透了生活,而生活中也掺杂了各种味道,有时静下心回味其中堪直曲折,各有所味,无论快乐忧愁,点点滴滴都流淌进了我们的生活中,使我们的世界变得精彩。

 

7.余 味:可以说是对真正好味的诠释,是一种值得认真追寻,值得留恋的味道。不管是曾经的快乐,心痛或者懵懂,都会让人忍不住回味,余味最为悠长也最让人心动。

 

味有道,品亦有道。古语有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正因此,三口觉味,方有好坏,方有标准,方有规则。当味置于三口之后,味与道的结合才更显妥帖。古语又云 :志同道合。三口之道,又乃寻“同”之道,万物有道,唯品求同。有此二,品味乃有格调,品味才上正道。

 

品之道,亦【味·道】之追求。不仅有好味,更需你我共品正道。

 

 

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饮食支撑的是命理,于是《左传》有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现出人欲与天理相应的必然性。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向日用消费生活的深化,使这一观念系统化。师承儒家的思想家们无不秉承这一观念。

 

养生为尚,道家的饮食思想

 

道家学说对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贡献,在于饮食之中以养生为尚,讲究服食和行气,以外养和内修,调整阴阳,行气活血,返本还元,以得到延年益寿。大凡追求长生不老的人都倾向素食,以谷物、蔬菜、水果为主要食粮,甚至“辟谷”即断食五谷,以“辟谷药”代替,传说这样能益气轻身,飘飘欲仙,如同在四海遨游,这就是《庄子》在《逍遥游》所说:“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下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进入此种神仙状态,是因为“食精身轻,故能神仙。

 

茹素修行,佛家的饮食思想

 

佛家讲求素食,而佛教的素食和斋戒对中国人饮食习惯最大的影响,在于社会上大开吃素的风气,促进了对素食的精益求精,并创造出素菜荤做的烹饪技术。京城的法源寺、常州的天宁寺、镇江的定慧寺、杭州的烟霞洞等一些著名的寺院,都以制作精良的素菜扬名于世。有些斋食广为传布,腊月八日吃腊八粥的传统,就来源于腊月八日这一天,释迦牟尼在进食用野果熬成的粥后,坐在菩提树下冥想成佛的故事。罗汉斋等素斋已融入汉族菜系成为全民族喜好的名菜。

 

儒家,道家,佛家。看似各教各派,但都以劝善惩恶的伦理为共同的价值准则,同时也连接到了一个“正道”上,无论是饮食的文化思想,还是经商,做人之道。都应遵循正道,走坦然大道。而【味·道】每走的一步都无不遵守着这样的价值准则,天理之道,都认真细细品读,使自身更加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