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德孚用对联解读《红楼梦》中人

 江山携手 2016-10-05

3月6日,记者在丹东市振兴区六道沟办事处鸿利社区见到孙德孚时,他正伏案为社区内离退休人员填报登记表。上山下乡,下岗失业,送报纸,到社区工作,年已花甲的孙德孚说他的人生经历可谓“平平仄仄”,但他并不介怀,对于古典文学的爱好成为他最大的心灵慰藉。他用平平仄仄的韵律畅怀抒情,遨游在古典诗词曲赋中。

还是上小学时,孙德孚就喜欢上了对联。当时,春节贴的对联都是自拟的。春节读对联是年少的孙德孚最快乐的日子,他小小的身影走街串巷,逐门逐户看对联,遇到喜欢的就抄在小本子上。 1970年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后,因为平时喜欢舞文弄墨,村民们每到过年就找他写对联。没想到少年时的爱好在这里用上了,孙德孚从此开始了30多年的楹联创作生涯。

孙德孚中专毕业,文化程度不高。为了写好对联,他自修了《大学语文》等诸多与对联相关的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他被选为丹东市楹联学会理事,1996年,被辽宁省楹联学会吸收为会员,1999年加入中国楹联学会。他创作的“改革谱就惊天曲,开放迎来动地诗”、“时逢鼠岁当无忌,人在新春贺有为”等被广为选用。他为秋瑾写的“七字悲歌天落泪,一腔碧血剑生花”,受到一致好评。 2007年,他创作的曹操家族墓地联“风云际会,赋诗横槊,流芳青史千秋赞;岁月传歌,煮豆燃萁,获誉人间七步吟”荣膺安徽亳州首届“花园杯”全国征联大赛三等奖。是年7月,诗联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当代行业对联》,收录孙德孚所作对联53副。目前,孙德孚已发表对联2000多副,格律诗词近千首。

2009年,孙德孚在为《中国楹联》报撰写《读红赏联》时萌生了一个想法:很多人在解读《红楼梦》中的对联,我为什么不用对联来诠释这本书呢?他越想越起劲,连名字都想好了——《联说红楼》。将手头的稿子忙完之后,他立刻开始着手准备。

“用对联的形式来解读《红楼梦》中的人,我不敢说是第一,但肯定不会多。 ”2011年12月,孙德孚着手创作新作品。

只要有空闲,他就开始琢磨《红楼梦》人物联,每一个字都要反复推敲。虽然他已通读了6遍《红楼梦》,但遇到拿不准的时候,他还是要把书拿出来找到相应章节再看一遍,仔细品味,甚至还要再翻阅字典,查资料。“大家都说我是‘吃书’。”孙德孚拿着一本已经被翻得破烂的书,不无自豪地说。为了写《联说红楼》,孙德孚几乎每晚都创作到半夜,“有时候兴奋劲上来了,会一直写到凌晨三四点。就是躺在床上,脑子里也全都是对联。 ”孙德孚算了一下,他为一个人物写对联,从构思到定稿基本需要3天时间。目前,他已经完成了《红楼梦》中60个人物的对联,并给每一副对联都配上了详细的注解,阐述自己的想法。

“神瑛侍者,文妙真人。花柳繁华地,貌傻若狂,兴衰际遇哥哥少;混世魔王,怡红公子。温柔富贵乡,寻愁觅恨,耳鬓厮磨姐姐多。 ”

“童言无忌,眼里无尘。凤姐弄舌,心事满腔,诉说此玉非彼玉。昔日谁怜篱下苦;孤女有才,情中有泪。红颜薄命,芳魂一缕,辞别他乡回故乡。何人能续葬花词? ”

这是孙德孚分别为贾宝玉和林黛玉写下的对联。孙德孚的想法很单纯,“我想把这些联编成书出版,这样即便没读过《红楼梦》的人也能对书中人物略知一二,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

坎坎坷坷的人生旅途,成就了孙德孚平平仄仄的楹联、诗词曲赋艺术。他的楹联集《江畔联稿》、诗词曲赋集《江畔吟草》已经成稿,只待正式出版。他说《联说红楼》完成后,下一步他打算写《诗话红楼》。

本报记者/蔡晓华

编辑 :长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