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享 | 崔允漷:教师专业发展的切问与近思

 昵称10553561 2016-10-06

*如何订阅我们?


-------------?-----------


到底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就这个问题我们曾对比研究过12个国家的教师专业标准。简单归纳一下,大概就是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专业人员,你必须学习专业知识,你才能从事专业性工作。二是PCK,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教师这个行当,譬如说教育学,或者课程,它不是学问,是一个专业活动。专业活动,要会做什么。会做什么,就是PCK用学科知识教儿童。舒尔曼认为PCK是教师最有用的知识,是教师与学科专家的区别所在,因为教师的PCK体现在能作最有效的类推、阐述、示范和解释。从这里可以看出,仅仅懂得学科知识不一定能够当好老师。你是用学科知识教好一个儿童才能当好老师。三是专业活动,教育又是社会事业,所以不是说有了这个东西,它又不像做电脑产品有明确的标准,我们是育人,所以它跟企业生产产品不一样。教育很难产业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异就在这个地方,怎么处理专业伦理关系,老师跟学生,老师跟家长,老师跟社区,这种专业关系,怎么能够保证可持续。当老师也是一个很烦琐、很操心的职业,怎么坚持下来是靠信念。所以一个老师的专业这三个方面是最核心的,这个也基本上是国际的共识。



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要理解课程跟教育的关系,懂得教育不一定懂得课程。教育的发展跟人类的历史是同步的,自从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是同步的,但是课程跟人类社会不完全同步。课程到现在只有一百年时间,那么课程怎么从教育这个娘胎里面出来,主要因素有两个。

首先,是对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才有课程。单是思考老师怎么教,应该怎么样,那可能还是一个思辨的教育,还不是专业的教育。仅因为自己课堂里面做过就懂教育,你这个懂的教育是经验的教育。所以教育专业化是科学主义,科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其次,课程是要有评价的,有评价才有完整意义上的课程,才能够把整个教育从关注怎么教、关注老师转到关注学生。所以课程理论是1949年诞生,就是因为评价的产生。而且从内容到目标变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不仅关注怎么教的问题,而且关注别人有没有学会,只有学会了才是专业活动结束了。所以课程从教育娘胎里面出来它只有60多年的时间。这样再来理解我们的教材再来思考我们的教材的问题。

当前国际上大家都在呼吁教师专业化。专业化到底发展什么?

首先,一个共识就是要有信念、精神、专业伦理,要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其次,是会做,会做主要聚焦如何促进有效学习。人生下来都会学习,为什么要你老师?老师的作用就是三个。第一个作用,人家不想学,你怎么让他想学,引起学习。第二个作用,人家不太想学,你首先要想方设法,要引起他的学习,但是你花好多努力他还不想学习,当老师难就难在这个地方。那么你怎么办?就是维持学习。当然老师更重要作用就是促进学习,就是有了老师指导的学习,同样的时间学了更多,同样的内容学得更快,同样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学得更精确,这就是老师的第三个作用。所以这里面你有什么招数让老师有这样的技能。再次,是专业反思与终身学习,这是跟老师行当有关系。老师需要反思性实践,老师不是装配电脑的工人,他是育人。还有一个儿童不断变,学科知识不断变,你要用学科知识教儿童,你自己不终身学习怎么能够当好老师呢。再一个就是专业合作,这方面就不展开了。有关教师专业的问题,可以读一读胡惠闵教授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这本书。


教师的专业发展,假设简单分,一个是培养阶段,一个是培训阶段。不同的阶段专业关注不一样,不同阶段专业合作也不一样。培养阶段主要是观察、实践和学会合作,以及创造合作学习。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要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合作。培养阶段就是有好多理想,好多梦想,假如给我一个班级我会怎么怎么样,假如给我当校长我会怎么怎么样,这种就是师范生的话语。但是当老师以后就进入培训阶段,他关注又不一样,打个比方,新手老师有点像新驾驶员。新手驾驶员关注自己怎么开,专家驾驶员他不是关注自己怎么开,他关注前面那辆车,旁边那辆车怎么开,这个叫做专家驾驶员,老师也是这个道理。新手教师关注自己怎么教,专家教师关注别人怎么学,这就是新手跟专家的差异。所以为什么有些老师以为,毕业到了学校,完全适应之后他就是老师,就这么简单。你给我一个班,我当个主任,你要我上课,我上给你看看。那只是一个职业状态,不是专业状态。专业状态是取得成就,拿了一些荣誉,人家都以为他很厉害,但是他自己感觉到我跟其他人差不多,也不长进,这个叫做专业状态。我们不妨按照这个来问自己,好老师是我吗?



教师教育改革的新意在哪里?具体体现在七个方面。


1



一是理念问题,就是教师学什么,我们教师教育课程是把学科放在另外一个系列,所以教师教育学习内容就是学儿童。你现在是中文系学生,毕业后你当老师,你学什么?先学理解儿童,你才能够用所学知识教儿童。


2

二是实践取向,这是教育专业的实践性质,终身学习是教师学力的持续发展。把学科知识通过专题化、可组合、可选择的课程化建设是一个重要改革方向。之前教师教育的课程,什么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儿童心理学,把所有的“学”都去掉,只有一个教育哲学。为什么?第一,教育学科没有那么多定论的知识,不是说把这个学了就可以当老师。第二,教育学科知识由于这样的因素不需要面面都懂。不要什么知识都学,但是什么知识都没有学好。能不能往这个方向发展,学的知识领域可以少一点,但是学得深一点。


3

三是课程化加工。如何基于标准设计一门课程或一种教材?我们尝试课程模块的名称在教师教育课程里面找,这是培养阶段。这次教师教育课程我们也列了一些,其实还没有全。课程也好,教材也好,提倡都要有《学程纲要》,这个东西就是课程化加工,怎么把这个知识进行课程化加工,就看你能不能回答这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能够回答得清楚,那么大概你这个课程化加工就出来了。关于教材,只有课程化加工了,你这本教材才有别于专著,专著不需要课程化加工;才有别于资料汇编;不要把教材写的跟综述一样——这个领域研究的综述,一大堆的资料汇编,教材不是这样。所以教材最核心的就是这四个问题我们自己清楚不清楚(详见《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如果这四个问题清楚了,那么其实证明我们这个教材能进行课程化加工,那么人家老师教也方便,用户也方便。所以每本教材你先要写一个学程纲要让人家理解你这门课程大概什么样子。这是关于教材跟专著跟资料汇编的差异。


4

四是目标指向,就是你的课程或这本教材作为知识载体,你到底要让学生学了之后解决他专业发展哪些问题,哪些关键能力,能不能清晰列出来。然后你这个内容,内容选择跟组织,要尽可能单元编排,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教师教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就是一门课程的学分由教师教育机构跟任课老师自己定,你这门教材学分由老师或者教师教育机构自己定。譬如说体育课程与教学,你编了这本教材他可以两学分,也可以三学分,也可以四学分,所以我们这是要帮教师设计好怎么让他好组合。譬如要不要前面一个导论,譬如说体育课程的历史演变,关键问题,或者说目标理念,要作一个探讨。譬如第二部分关于课程标准的教材的研究,第三单元是教学设计,那么你这样清楚三个单元。如果一个单元至少要九到十课时左右,人家要上一个学分,一个学分就是18课时,我们建议使用者精选2单元的内容。比如王少非教授的 《课堂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小学教师培养在用,中学老师培养也用,小学老师培养两个学分,中学老师培养是三个学分,组合不同而已。目标导引、内容的选择、单元的编排,还有评价设计,这四个问题如果想明白了,这门课程或教材大概就清楚了。

例如2009年出版的《有效教学》,当时这样考虑的,单元一,单元二,单元三,三个单元非常有逻辑。一个就是你要有效教学,首先认识什么叫教学;第二,关键技能怎么教有效;第三个怎么教教得更好,怎么教教得更有意义。所以就这样的一二三,有递进的问题,希望在这个方面对老师专业发展有帮助。譬如说课程设计与评价,这门课程到底给师范生什么,给老师什么东西。我认为只要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老师是能够把课程设计做出来,能够把课程评价做出来。现在我们培养老师要写学程纲要,比如小学一年级语文,让老师学了这个他能够把这个课程的学程纲要写出来,把教案写出来,就是这门课程的的价值。

教材需要什么信息很重要,一个要有足够的信息量,再一个更重要的是信息的质——这个比量更重要。所以怎么能够让学习者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这就是一个信息质的问题。课程改革那么多年,我们要尽可能用我们自己的本土多样化的案例,不要像五十年代案例都是苏联的,八十年代案例都是美国的,我们中国自己的课堂你却不懂。再一个就是正论反论,不要太多都是明确的观点,从教育学角度来讲没有那么多明确的观点,什么叫教育,什么叫课程,什么叫教学,到现在也是许多个一家之言,有多少定论呢。还有我们自己就是一个学习者,我们自己的经验,我们自身经验怎么代入到这门课程的建设里面来。目标指向是通过导学、导教的结构性信息模块、拓展延伸模块,评价任务模块的综合来达成的。


5

五是如何呈现。课程也好,教材也好,前面工作都是信息的选择,选了之后如何呈现。我认为这几点很重要,一个就是你呈现方式,怎么能够引起学习、维持学习、促进学习。第二怎么能够改进呈现方式,特别是我们后面的评价任务,怎么能够引导说中学、做中学,教中学、悟中学,不要整天让学生听中学,那么我们可以怎么更好呈现。再一个就是呈现的结构图,全书跟章的结构图有利于形成大观念。还有一个以问题解决的学习的进程来组织材料,这样有利于形成专家思考。一定要引导,不仅是师范生,也要引导在职老师理解什么叫教学,什么叫课程设计,让我们的老师,让我们学习者都像专家一样来解决问题。还有一个愿意与读者分享,分享自己对这本课程的理解,自己真实的体会,这样就是让这门课程或这本教材有情感。当然还有立体化资源的配套问题。


6

六是关于评价任务的设计,评价是很专业的,教育领域、更小一点说课程领域跟商业关联产生商业价值有两个,一个课程,一个评价,这从侧面说明其重要性。我们怎么能够在评价里面,我们的任务设计,活动设计,专业设计怎么能够把一些新的最新的评价的东西介入,这个就让我们的课程或教材可能更专业了。


7

七是终身学习,前面(专业发展)已经有谈到了,这里我就略谈了,这个尤其需要自己问问自己了。


(根据崔允漷教授的讲话整理,标题为编辑所加,未经本人审阅。责任编辑:李恒平)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